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探索

2018-08-11 10:23张向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

张向阳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整体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入手点,结合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影响因素,对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便为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依据。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迁移理论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23-02

引言

知识迁移主要是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知识与新知识技能的相互作用分析,通过适当知识迁移分析,将已有知识在新知识学习体系中进行对比学习,从而实现知识的正面迁移。而由于知识迁移现象并不总是正面的迁移作用,其需要针对具体学习对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具体分析。因此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进行适当分析非常必要。

一、影响初中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以往的知识是现阶段知识学习的基础,而新学习的知识则是以往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巩固。数学学习的迁移过程就是数学知识不断作用、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进行数学知识的巩固提升,为长时间的数学知识学习建立一个层次化的学习架构。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数学知识结构、模式识别、学习定势、自我解控、非认识因素、问题表征等相关因素。

(二)外部因素

根据数学知识学习模块的区别,学习迁移理论会产生不同的应用效果。在实际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数学学习迁移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相关因素。其中学习材料主要是通过不同材料类别的划分,对数学学习迁移规律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学习环境则是通过对数学学习迁移现象的表述,对数学知识教育教学特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措施

(一)数学课堂中针对性趣味迁移

在初中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为基础内容,而一般概念与结论、定理进行的普通迁移则是数学课堂知识学习的根本。在这种情况下,为促使学习人员对基础数学概念有更加详细的了解,初中教育人员就可以在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知识理念,为数学课堂教学知识的正面迁移提供依据。如在分式知识学习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人员可以结合分式的基础概念,将分式与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对分分析,从而促使初中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分数与分式之间的区别,从而为知识的正面迁移提供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可针对特殊情况引导学生逐步进行趣味迁移,如分式值为0情况时分数的变化等。而在学习反函数之后,可为后续对数概念知识的教导提供依据;在学习基本不等式知识之后可为学生对函数值域求解的相关模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等。为了保证初中学生可以对知识迁移学习模式有更加正确的了解,在基础概念类比迁移的基础上,初中数学教学人员也可以采用作业分析、阶段对比测试、对话访谈等过程对学生以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统一分析,然后综合采用再授、回忆的方法,在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迁移点,从而保证整体迁移教学效果。

(二)开展启发性数学课堂教学

迁移规律表明:在初中数学知识教学过程汇总若出现新旧知识点局部相同情况,才可以发生知识迁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人员应注意对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着重分析,以旧知识点为入手点,逐步开展启发式教学,为初中学生营造一个新知识与旧知识融合的环境,保证旧知识的巩固与新知识的学习同步进行。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解中,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对应分析,可以为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根、二次函数图像特征之间的相关转化提供依据[1]。同时在初中数学教材编制过程中,新课程的开发大多是在上一节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这种情况下新知识、新问题的提出,就与以往学习的基础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依据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初中生数学教学人员就需要加大基础数学知识及问题解决模式的较大力度,在已有认知结构完善的前提下,进行新知识、问题解决方法的启发。如在正整数基础概念学习之后,可经过知识迁移理论的应用为初中学生学习小数、分数、负数等相关知识搭建良好的桥梁,从而为相关知识的正面迁移提供依据。

(三)加大对数学知识异同点的重视

迁移理论规律表明:若实际初中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出现新知识架构与认知知识模式不一致的情况,就会受到以往知识相似性的影响,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效果造成一定的阻碍。上述情况称之为负迁移[2]。即思维定势干扰,若实际初中数学学习人员认知结构中以往学习理念较稳定,则其知识负迁移发生概率较小,反之则较高。在实际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负迁移问题的出现,应在具体知识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相似而不同知识进行及时引导,特别是在数学知识概念或公式性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等过程逐步区分相同知识点之间的不同点及相似点,为初中学生数学知识辨识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据。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逐步提高初中学生对以往数学知识的巩固效果,为其从根本上了解相关知识提供依据。如在立体几何知识学习过程中,由C∥D;D∥E,则可以得出C∥E,这种情况下初中学生就会产生负迁移,即D,E异面;C,D异面的得出C、E异面,或者由C、D相交;D、E相交得出C、E相交等。在实际初中数学过程中,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初中数学教学人员应及时对相似而不相同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经过反复推敲为学生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保证其可以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及时寻找到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的区别点,为后续知识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初中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教材资料、学生认识思维等因素对课程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数学迁移理论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数学教学人员可依据迁移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结合基础知识概念,在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迁移疑点,以此为依据开展正面迁移启发教学,从而保证整体课程教学效果。

參考文献:

[1]李晓琴. 学习迁移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60-61.

[2]许长海. 分析中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方式[J]. 中华少年, 2017(35):115-115.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应用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