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8-08-14 14:35黄红弟
文理导航 2018年15期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应用

黄红弟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不该局限于单一的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方面,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理解及转化能力,进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微课”应用于教育领域,为传统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结构模式,使得教育逐渐呈现多元化、灵活化趋势发展,极大地促進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应用

“微课”是在新课程标准及其教学实践的要求下,借助于视频载体,围绕教学知识点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学过程。“微课”的课时约为10-20分钟,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短小精悍且完整的教学活动,主要是用于强化教学中的重难疑点。因此教学对象明确直接,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微课”融合的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通过影片、动画、演示、PPT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新颖独特,寓教于乐,与新课改所倡导的“玩中学”和“学中玩”等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另外,“微课”要求教学者和教学对象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交流讨论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有利于教学信息及时反馈、教学评价顺利完成,对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意义十分显著。

一、利用微课构建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由情入境,由境生情,引导学生学思考,在情境中拓展思维,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十分有效。教学情境设计,方法自是多种多样,但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思考性,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探究、思考。运用微课构建教学情境,能有效满足实际性和趣味性两个特性,从而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微课教学资源异常丰富,并且其中大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能一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笔者利用微课播放了如下教学内容: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草原上的马儿一遍悠闲的散步,一遍吃着青草。此时,一只可怜的小马由于犯了错误,被主人栓在木桩上,小马暂时失去了自由,不能自由自在的奔跑。栓住小马的绳子长5米,如果你就是那匹小马,并且你饿了,那你能吃多大面积的青草?学生们在看完短片后,若有所思,有的学生还在纸上“画图计算”。微课“能说会动”的特有表现一下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又如,教学“分数”相关知识点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向学生解释分数的定义、概念及性质,而是利用微课播放了一小段动画视频: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某天,来到一座山丘之下。骄阳似火,天气酷热,师徒四人精疲力尽,口干舌燥。于是,聪明且本领高强的大师兄孙悟空,驾着筋斗云去寻来了一个西瓜。悟空知道八戒好吃,胃口大。于是将西瓜一分为二,道:“八戒,你要一半吧。”八戒嫌少,嘟着嘴不乐意。悟空接着将西瓜分为四份,说道:“八戒,你要两块。”无奈八戒还是嫌少。于是,悟空又将西瓜分为八份,并告诉八戒选取其中的四块。八戒心中欣喜,乐呵呵的接过了西瓜。视频播放完毕,学生们哈哈大笑,兴趣昂扬。笔者感知到学生们学习兴趣有了,于是因势利导开始了“分数”教学。

二、利用微课开展课堂互动

高效课堂建立在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群体互动之间。互动即是反馈,在互动中教师能有效把控教学节奏,全面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能通过学生反馈针对性的优化教学内容。事实上,互动教学也是凸显学生教学主体的有效形式,在互动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也可从中充分发挥出组织者、参与者及引导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提问是常见的互动方式,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围绕问题中心展开思考。在思考过程中,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知识迁移,“强迫”学生寻找突破口。微课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其短小精悍、直接了当的表现,正符合数学课堂的问题互动环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点时,利用微课向学生开展提问,视频中一位带着眼镜的教师正在上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问学生到:“同学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180度”。教师接着将三角形“一分为二”,一个三角形变成了两个小的三角形。此时,教师接着问道:“现在,同学们知道大的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接着,教师又在两个小的三角形内各划上一笔,这样变成了四个更小的三角形,看上去变得愈加复杂了。教师接着提问:“同学们,如果是这样,那内角和共是多少?”由于视频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再加上“课中课”的奇妙氛围,学生们一下变得活跃起来。有的学生反应敏捷,举手示意并回答:“老师,按照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定理,那么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其内角和都是180度。因此,大的三角形划分为两个较小的三角形,其内角和就是180X2=360度。划分为四个小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X4=720度。”笔者表扬了这位同学对知识点掌握的很好,并说明数学学习要利用定理来看待问题,不能被一时复杂的表象所欺骗,善于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就能从中找寻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借助微课发散学生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状况并不乐观。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基本数学知识,至于思维能力的提高、运用,那是高年级以后的事情。基于这种认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只将各种知识点作为“记忆”对象,而并不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教师认为直观的、形象的数学问题,在学生看来实则“高深莫测”,难以理解。此外,枯燥的数学公式及大量的家庭作业也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教学内容出发,小学数学大致可以分为“数”与“形”两大模块。“数”,指的就是计数、算数。算数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形”,指的是多种简单的几何图形、立体形。形体教学,与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算数教学相互印证、相辅相成。对形体属性的掌握、理解,能在头脑中清晰的“幻化”出形体的姿态、对称、折叠等,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明确落实“先生的职责不在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的思想。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微课的灵巧性与趣味性,能多维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受,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之余,有效的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然而处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其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早一夕所能促成,因而教学过程中需制定长期且科学的教学安排设置。

四、依托微课融入生活元素

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其运用率十分之高。学习要做到学以致用,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不仅能起到良好的巩固作用,还能从中发现“惊喜”,加深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小学数学教学不应“居庙堂之高”,应回归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给予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切实感受。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的意义已然不是单纯的“为考而学”,让学生心情放松,寓教于乐,热爱数学,从而对数学怀有一份温情与挚爱,笔者认为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加具有意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元素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从教学主题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方面切入。比如,某天炎热的午后,笔者在上课时观察到学生们大多昏昏欲睡,为“唤醒”学生,笔者利用微课播放了一个趣味数学题:“两个伙伴结伴外出卖油,在热闹的街市上叫卖一天后,夕阳西下,两人结伴回家。到了分岔路口,两名伙伴要将剩下的油平分。然而不妙的是,卖油的称遗失了,只留下三个葫芦。一个能装10斤油,一个能装7斤油,一个能装3斤油。没办法,只好以葫芦分油。可是,这两位在折腾了半天后,还是不能做到平均分配,聪明的小朋友,请问你该用何种办法帮助他们?”这样饶有趣味的题目,迅速让学生们精神起来,学生们纷纷动手计算,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融入生活化元素,还应锻炼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毋庸置疑,看似简单明了的事物,在实践过程中其实并不简单,而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通过实践却能变得简单直接,并极为有效的加深了印象。课堂、书本并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在生活中实践数学,并最终能扩大课堂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则无疑能极大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成功的教育,不是强制的灌输,而在于甜蜜的牵引。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缺乏启发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低沉。高效的课堂,建立在互动、灵活、反馈的基础之上。利用微课激活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铖.小学数学中的微课教学探索[J].学周刊,2017(36)

[2]易荣敏.运用“答疑型”微课助力学困生转化[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7(11)

[3]严银英.利用微课课后转化数学学困生刍探[J].成才之路,2017(32)

猜你喜欢
微课小学数学应用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