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提实效,“灵动”教语文

2018-08-14 14:35汪颖华
文理导航 2018年15期
关键词:整合资源灵动实效

汪颖华

【摘 要】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素养为核心,教师通过教学,解疑答惑,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能力的提升。本文就如何“灵动”整合教学资源,把教落在学生“困难”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结合课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灵动;整合资源;解惑;实效

自古以来,师生关系都是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形态呈现出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是否真正“学得懂”成为当今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能让学生通过“学”来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庸》里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由此可见,使学生能从学习中得到发展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从学生“疑难”处着手,灵动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努力让课堂活而有效,让教学资源互补,从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书的能力。

“疑难”是学生对新知识学习有“疑惑”的地方,是不知如何解决问题的“不懂”处,也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之处。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狮子与兔子》为例,谈几点思考。

一、教给方法,解在“疑惑”处

“識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要求明确指出:第一学段是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的要求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则是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一学段的阅读课,应该把着力点落实在培养学生学习独立识字、写字上。

《狮子和兔子》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动脑筋”主题下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本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并把独立识字的学习方法总结提炼为一把学习的“金钥匙”,即“认、想、写、用”。基于第一学段的学段特征,笔者把这课的识字教学定位为对学生零碎的“学习独立识字”的方法进行小结,并具体落实。如何灵动有效地让学生学习独立识字,则是这节课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据此,在 “识字写字”环节先让学生交流预习时,用这把“金钥匙”独立认识了哪些字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痒、疼、疲”这三个字都是病字框,它们表示的意思和疾病有关,里面的字提醒读音。检查预习时学生运用“认、想、写、用”的独立识字方法,教师反馈学生独立识字的学习情况,并相机总结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再进行方法的迁移,交流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还认识了哪些生字?这样的设计旨在根据本课的生字形声字较多,把教学点落在指导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识字,整合自己已学过的识字方法,对如何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学习更多的生字的疑惑处,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

二、优化问题,问在“不懂”处

在阅读教学备课时,教师不仅要思考“该教什么”“可以怎么教”,还要基于文体特征,进行灵动地整合,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从学生“不懂”处入手,可以说这是教师备课的“标配”。

《狮子和兔子》主要围绕着“兔子笑什么?他想让狮子明白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蚂蚁叮咬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事、解决问题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不行的,而要多动脑筋的道理。备课前,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发现,课后的两个问题:“兔子笑什么?”“他要让狮子明白什么道理?”都是考察学生检索的能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文中“兔子的两次笑是有方法的,是讲究学问的。”则是本课的难点,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兔子第一次“笑”,是在狮子发完脾气,筋疲力尽,没有办法的时候笑,笑的很是时候。文中“哧哧”地笑中,“哧哧”加了引号,是形容兔子笑的样子,笑出声来,它这是要引起狮子的注意。兔子第二次“笑嘻嘻”地说,则是通过从侧面,婉转地告诉狮子赶走红蚂蚁的方法,使自认为是百兽之王的狮子有面子,自然就容易接受,所以说话时是“笑嘻嘻”地说。这两处“笑”背后隐藏的意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也是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理解和推理的。为此,再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兔子笑了几次?他为什么“哧哧”地笑,笑什么?

这个环节教学设计如下:

学习课文4——8自然段,体会兔子的“笑”,感悟道理

问题导读:就在狮子发完脾气,筋疲力尽的时候,兔子却笑了,课文里写了兔子几次笑?他笑什么呢?(板书:笑)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2.(出示课文)生交流。

写了兔子几次笑?

3.品读课文,加深感悟。

(1)认识生字“蹲”

为什么兔子蹲在一边“哧哧”地笑,他笑什么?

(2)理解“恼羞成怒”,指导朗读

(出示词卡:恼羞成怒)读词,理解“恼羞成怒”意思

(3)学习词语“提醒”,展开想象,体会兔子第二次的笑

①想一想:兔子为什么要笑嘻嘻地说出自己的方法? 随文认识,并理解 “提醒”这个词,学写:“醒”字。

②齐读第6、7自然段

4.展开想象:狮子在想什么?

教师问题的设计,要着眼于语言文字。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兔子的两次“笑”,让学生揣摩两只动物的心理活动,结合动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学习生字新词,在交流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交流中引发“思维”碰撞,力求达到深度学习,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兔子“笑什么,为什么笑”。

由于把关注点落在学生的“不懂处”,学生在交流为什么“哧哧”笑,就不单只停留在“哧哧”指的是兔子的笑出声了,还引向更深地思考,是为了引起狮子的注意,课堂就高效了。教师对问题进行优化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课堂中能摆脱教师一味的强压而被动地学习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将得到发展。

三、重视表达,导在“提高”处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学生出现的“困难”也不尽相同,在阅读教学时应选择最适切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狮子和兔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样的文体特征决定教学时不能跳脱故事的整体性。“读”是最基本的言语实践。在整个教学中,紧紧围绕着读,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读、默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思考。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言语的表达形式。学生言语的获得不是最终目的,如何通过已知的言语结构和规律,灵动地进行言语的运用,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通过言语来传达,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和培养的。《狮子和兔子》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兔子笑嘻嘻地告诉狮子赶走红蚂蚁的方法:“红蚂蚁叮在你(狮子)身上,你(狮子)就跳到水里去”和“如果红蚂蚁叮在我(兔子)身上,我(兔子)就跳到水里去”这两个句子,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自读中进行比较,结合自己已构建的言语结构和规律,通过交流,体会兔子笑着含蓄地把赶走红蚂蚁的方法告诉狮子,是为了让狮子容易接受,也缓和了当时的气氛。设计这样的环节,就是利用教师课堂言语的优化和学生言语获得与自己已有的言语结构、规律有机协调,并灵动地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增强课堂教学言语的有效性,也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言,今天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正从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办法转向“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等办法加以补充。”教师只有真正把教落在学生“困难处”,学生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脚下的路虽然崎岖,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并为之努力着,坚信路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中庸》,第二十章。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P.17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灵动语文”的小学阅读课堂教学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FJJKXB17-405)

猜你喜欢
整合资源灵动实效
浅谈广播媒体活动的创意与策划
在阅读中点燃激情
以整合资源提升音乐课堂趣味性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诗意的语文 灵动的课堂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广东省中考化学计算题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