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练导学,助力高年级阅读素养培养

2018-08-14 14:35李灵燕
文理导航 2018年15期
关键词:高年级阅读能力

李灵燕

【摘 要】如何用好教材,提升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在“阅读素养模型”理论中,提出了“检索”“理解”“运用”“评鉴”“质疑创新”等五项能力维度的测试。本文就以“阅读素养模型”为指导,探讨阅读教学问题设计,使训练立能在高级别的思维之上,进而提高阅读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年级;阅读能力;阅读素养模型

引言

众所周知,阅读测试题的研发是当前小学语文试卷编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现如今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试题已一改从前以课内阅读题为主的模式,由两篇课外阅读文章代替。契合单元主题编制的阅读测试题,不但可以让学生做到学练结合,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谓是一举两得。

阅读测试题告别了课内阅读时代,这是不是意味着课文就毫无用处了呢?不是的。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如何用好课文,培养学生“检索”“理解”“运用”“评鉴”“质疑创新”等五项能力,笔者从以下几点思考。

一、提高文本利用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作文和阅读的熟练技能。”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知到,语文教材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承载体,同时还是学生阅读素养养成的重要媒介。通过训练,让学生能够利用课文举一反三,灵活地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素养。

利用课文,训练学生“检索”“理解”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展开的。课堂上教师的教授如果过多,势必会挤占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笔者尝试通过训练题来最大程度利用课文,使学生的理解更加简单明了。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导学练习单上梳理作者重点介绍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哪几件事情?用最简洁的语言把这几件事情概括出来。提出明确的问题,边读边想,利用课文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利用课文,教给学生阅读不同类型文本的方法。高年级的阅读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非连续性文本三种。课文中也不乏写人记事和说明类的文章。教师可以根据每篇课文的文本特色,针对不同能力设计训练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利用文本,教给学生不同的批注技巧,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得有所用,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顺利完成训练题。利用精读课文,教给学生做批注的方法。在课题上做批注,可以针对课题提问或者批注从课题中获得的信息。在重点词句处做批注,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些词句也往往是考题的设置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思维困惑处做批注,就是把阅读时遇到的障碍、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且读且思,然后通过课上的交流,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系统完整。

二、提升思维加工度

为了应试,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被内容分析等大量的教师讲解占满。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从过度分析课文中解放出来。学生的阅读检测不单单仅存在于单元测试卷中,各种随堂练习题的设计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通过“检索”能获取信息的题目,可以放到课前预习完成。认知层次低、复述性强的问题不要过多,这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课上的40分钟侧重引导学生较深入地梳理课文,重在“理解”。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一般属于高层次的问题,如较复杂的理解题、评鉴题和创意题。还要鼓励学生“质疑”,教学生学会思考、批判、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以笔者执教的《月光曲》为例,以练导学,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先在预习导学单上布置学生完成“字音字形的积累”及“贝多芬资料收集”两个任务。课堂上让学生借助资料袋,从中概括出几个要点来介绍贝多芬,训练培养学生提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莱茵河”“入场券”“霎时间”“微波粼粼”等几个易读错的词语,以及“盲姑娘”“蜡烛”“琴键”等几个易写错的词语,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用选择题的形式检查预习,既节省了时间,也培养学生阅读时注意积累字词的好习惯。先练后导,学生易于暴露学情,教师也能对症下药。

《月光曲》这篇课文的情节性强,作者情感表露真实。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贝多芬情感变化这一练习题去阅读思考,一下子就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抓关键词句,如“随便说说”,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内心情感。贝多芬的情感也一层层流露,由好奇-感动-震撼。边练边导,将练习融入教师的引导之中,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文本,体悟情感。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结合《伯牙绝弦》,引导学生理解贝多芬在茅草屋里,遇到一个爱音乐懂音乐的姑娘是如何叫他感慨万千。鼓励学生创造,写出心中所思所想。先导后练,学生通过书面表达探索评鉴,从而使阅读理解更加深入。

三、调动参与体验度

理解课文是学生参与阅读活动时迈出的第一步。再进一步,要汲取作者语言表达的智慧,就需要通过学生学习中的一次次“运用”。而“评鉴”,汲取的就不仅是作者语言表达的智慧,更是生存发展的智慧。

在学习《山中访友》时,笔者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具,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第二人称写法的好处,如同和人物面对面对话,显得亲切自然。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悟,运用到仿写中,用“你好!——你好!——”来讲述自己与大自然美景的一次亲密接触经历,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学生能写出“你好,清爽的微风,你吹着我的脸,是要为我引路吗?你好,清鲜的空气,你轻快的身影随着小草微微摆动,是要和我一起去访问老朋友吗?你好,弯弯的柳树,你弓下腰来,是要让我为你梳妆吗?”等佳句。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密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适时引导,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

课后,教师布置适当的拓展练习,让学生回想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有关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人生灵感的文章,并与同学分享。通过交流,学生既可以在文章找到自我,更可以在自我生活找到课文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这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读出自我。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联系,全方位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度,使之获取更多的阅读成功与快乐。

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适当的训练,让学生在尝试中暴露学情,教师适时进行导学,这将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准确的落脚点。以练导学,是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孝竹.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调查[D].四川师范大学,2017

[2]英末霞.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5(35):195

[3]黄超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5(02):47+49

[4]王俊卿.小學语文阅读能力测试题例研发[J].西藏教育,2014(02):60-61

猜你喜欢
高年级阅读能力
小学高年级数学弹性作业的有效实践探索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