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以生活力为核心的课程和活动

2018-08-14 14:35吴永华
文理导航 2018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活动

吴永华

【摘 要】生活力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的能力。学校应重视学生生活力的培养,不遗余力地创设硬件设施,为生活力的培养提供保障条件。同时积极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利用好社区资源开展好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增强学生生活力。

【关键词】生活力;课程;活动

生活力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的能力,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具体到教育层面是指师生个体健康地“融入”现实和未来生活的能力,包括道德力、学习力、健康力、审美力、发展力等。

一、创设硬件设施,提升学生生活力

学校办学的硬件设施与辅助性教学设施不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条件,更是开展素质教育、提升生活力的资源。除常规性的馆室外,学校还建有一些特色场馆。

学校的科技馆分“智慧主人”“欢乐农庄”“知识海洋”“宇宙探密”“创造天地”五个区域,将物理学、电学、磁学、光学等科学知识,以实物展品的形式展现,让学生在娱玩之中感受科学的乐趣,播下科学的种子,同时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探索、尝试空间。

地震馆不但有地震知识介绍,更有地壳、模拟地震等演示器材,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观摩体验,对地震建立正确的概念,掌握应对知识。

烘焙教室配有电磁灶、炒锅、电烤箱等烹饪器具,是学生学习制作美食的场所。

陶艺教室又是学生喜欢的地方。里面陈列的各种学生作品,小到粘在墙上挂“陶艺制服”的挂钩,大到培养植物的花器,都是学生们亲手创造出来的。

创客实验室更是学生们梦想的场所。机器人、3D打印机、雕刻机、电路仪等,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的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想办法动手实现,为学生提供“让想象落地”的平台。

和合农场是学生们的开心农场。拔萝卜、摘黄瓜、采番茄、收割青菜……学生们在开心农场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和欢乐。

这些特色场馆,给教育主体体现生活多样化、精彩化提供了平台,对学生生活力的培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科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础。如陶艺社曾先后走进苏州市教育局金色大厅、第七次市少代会以及姑苏区“六一”儿童节庆祝大会进行展示,并广受好评。同学们通过陶艺学习,感受到了陶艺作品独有的灵动和质朴,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美丽之处。

二、开发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生活力

课程就是生活,课程建设首先离不开教材的开发。在课改过程中,我们努力建设好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开发注重体现生活教育的特点,以保障校本课程的“校本特色”。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构建以审美力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美术学科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洋湾山歌传承,学校编印了《墨香溢溢》《泥乐融融》《童音悠悠》等校本教材。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同时,更加注重行知合一,即将课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此做到真正地促进学生生活力的发展。定期与周边社区以及街道联合开展各项活动,让孩子们发挥所长,学以致用,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体验艺术生活带来的幸福美妙。

深入开展主题德育活动,构建以道德力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等常规教育活动的同时,切实抓好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深挖地方德育素材,编印了《英雄在我心中》,作为品德课程的延伸。学习了解家乡人民的斗争史,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通过争创“英雄伟人班”等活动加以强化。为了使常规教育更接地气,编印了《新生入学手册》,明确生活学习规范、社交文明礼仪,提升道德修养,从小做一名受他人欢迎的公民。

发展足球特色教育,构建以健康力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学校以“足球”为品牌特色项目,始终把足球运动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相结合,注重“练球、练人、练精神”,精心培育足球文化。每年举办“校长杯”足球联赛,大力开发足球校本课程《快乐足球》,并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通过足球活动的开展,推动全民健身,增强健康素质。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特长,为省市专业队、运动学校输送了一批人才,学校也因此被评为省市两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开展科学、劳技教育活动,构建发展力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发展力包括学生的创新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时代要求人才兼具适应社会发展的各项能力,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学校编印了校本教材《小牛顿》上、中、下三册,作为科学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丰富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活动,举办科普大篷车讲座,利用学校科技探索园、地震馆和和合农场等特色场地,开展参观体验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掌握生活技能,编印了《香焙濃浓》《科技种植》,学习自制蛋糕、饼干,学习种植蔬菜、瓜果,将来能更幸福美好地生活。

以生活力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体转为现代的主动创造体,教育思想得到转变,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一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达到了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目的。

三、开展好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生活力

充分利用周边资源,让生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学校与相关单位友好共建,以年级为单位,相对固定,定期开展实践活动。

一年级学生走进苏州市革命博物馆。苏州市革命博物馆既记录了苏州革命斗争史,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州解放以来走过的脚印,也是苏州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它用图片和实物记忆苏州的历史。这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苏州的最佳场所。

二年级学生走进白洋湾农耕民俗园,参观了解过去农耕劳作使用的农具及农民家庭常用的生活物品,了解过去,了解历史。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体会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年级学生走进相城自来水厂,深入了解自来水净化、沉淀等过程,自觉感知到水资源的珍贵,还把了解到的水质检测相关科学知识向身边人宣传,节约生命之源。

四年级学生走进金阊消防大队,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同学们在消防官兵的带领下,参观消防大楼,了解消防知识,登上消防车,了解消防设备的构造及功能,参观消防体验馆,模拟火灾逃生。一系列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将来面对危险时能从容应对。

五年级学生走进七子山垃圾填埋场,了解垃圾的处理过程,进一步感受垃圾的“危害”,体验工作人员的辛劳,感受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变身“环保小卫士”,把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宣传给更多身边人,共同保护地球家园的环境。

六年级学生走进苏州市蔬菜研究所,了解高科技蔬菜种植、品种来源及分布、特征和特性、栽培要点等相关知识。在体验馆通过“模拟种植体验”,掌握蔬菜的一般种植步骤。在学校和合农场大棚内亲手实践,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

此外,学校还开展主题式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的走出校园,踏入社会,促进学生生活力的提升。

生活即教育,培养“生活力”的思想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今后我们将继续锐意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生活力指数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课程活动
“活动随手拍”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自行车的发明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