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视角下刺激农村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研究

2018-08-14 09:48张云熙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财税政策城乡统筹

张云熙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逐年增长,但是在发展中与城镇居民消费差距明显,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城乡经济发展、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城乡居民消费不均衡的原因,梳理了刺激农村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体系,提出财税政策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 城乡统筹 财税政策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分析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高

近年来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自主发展,加上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从2006年至2016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农村消费市场总体发展良好(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平稳、持续增长的发展特点,从2006年国家实施免收农业税为节点,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为3066元,2007年增长至3538元,增长率为15.4%;2008年,我国实施家电下乡等财政补贴政策,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至4065元,增长率为14.9%;2011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速度较快,增长率为25.2%,2012至2015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平稳增长,但增长率回落,平均增长率为11.85%,及至2016年农村居民消费终于突破了万元。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均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与此同时,各地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市场的巨大潜力,直接体现在其市场规模上。我国的居民消费日益增加,释放消费潜力,不断刺激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然而,在增长中,呈现出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较快,农村居民消费虽也稳步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见表1)。

通过表1分析,由于经济、文化、收入等方面的差距,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消费支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消费差异。2006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10739元,農村居民消费水平仅为3066元,相差7673元,相差2倍还多,随后的10年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差距较大,平均相差13341元,基本上都是相差2倍多,及至2016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才达到2006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这一差距表明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

从消费结构上来看,2016年农村居民食品烟酒消费支出比重为32.2%,比2015年下降0.8个百分点。在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绿色环保、家电类耐用消费品和家用轿车等方面农村居民消费增长趋势明显。

城乡居民消费不均衡的原因

(一)城乡差距

城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经济水平的差异,我国长期形成的以城市为发展中心而不重视农村的二元化结构,使得城乡和区域发展有很大的差距,城镇消费市场成熟,消费内容、消费品类、消费方式等优越于农村市场,加上交通、金融、通讯、物流等产业的完善,城镇居民消费有更多的基础设施支持和公共服务支持,使得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享受更多的消费服务和消费选择。而农村消费市场比较落后,消费需求不高,有的地区甚至交通不便,发展落后,据统计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7.7万个贫困村不通客车,33万个自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比39.6%,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发展。

(二)收入差距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即C=a+by,a>o。其中,y是收入,其大小直接影响着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不仅偏低而且增幅缓慢,这就决定了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见表2、图2)。

由图2可以看出,消费与收入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高,与此相对应的是消费支出较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则消费支出随之比较低,这种收入差距,造成消费差距,使得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相对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

(三)财税政策差异

造成城乡消费失衡的另一原因是政策扶持力度、倾向差异造成的,而在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影响政策是财税政策,政策的倾斜造成“二元经济结构”,在这种结构下,资源、资金等从农村大量流向城市,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也主要向工业和城市倾斜,财政在农村投资、消费方面的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据统计1978年以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低于15%,有的甚至是低于10%,远远低于农业在GDP中的比例,而农村上缴的税收占国家税收的26%,直接导致城乡的长期不均衡发展。

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加强社会保障等,通过这些财税政策使得农村消费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随之,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和生活用品物价上涨,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对其他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使得这些收入带来的效益不断被抵消,农村居民真正得到的实惠有限,导致农民消费成本增加,不敢消费。

刺激农村消费的现有财税政策体系

(一)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以推进农村消费的政策

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其中最直接的方式是减少农村居民的税收负担,如2006年取消农业税,2017年免征增值税规定及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买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等。

其次是农业补贴,国家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进行农业直接补贴或补贴给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龙头企业等,以期扩大农业生产,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等,截止到2016年,农业补贴项目有50多种,有土地流转补贴、贷款补贴、购农机补贴、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农业保险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退耕还林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等。据统计,现在我国每年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超过1万亿元。

更多的是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财税政策,如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15亿元资金支持开展粮食绿色生产,安排9亿元资金用于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扶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建设、扶持农业电子商务、扶持家庭农场及农民合作社发展、支持农村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支持農村金融发展、对乡镇企业减费降税等,这些政策都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使得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收入达到5022元,同比增长9.2%,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二)降低农村消费品价格以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

这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对特定消费品价格进行补贴,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满足农村居民对这部分商品的需求,刺激消费,最主要的政策是“家电下乡”政策,2008年的家电下乡政策直接给予13%的消费补贴,据统计,这一年内财政补贴家电下乡资金达到104亿元,累计拉动消费9200亿元。2009年,家电下乡开始全面推行,品类增多,包括汽车、摩托车、电脑、热水器、空调等耐用消费品。对农村消费品价格的消费补贴,主要是通过财政资金发挥杠杆作用拓宽农村消费市场,是拉动农村消费的一个政策手段,可以有效刺激农村居民购买的欲望,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扩大农村消费的政策

国家近年来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17年,农村社保采取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外加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政府加大补贴力度,财政对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东部地区是50%的补助,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2017年政府需为每一位缴费用户补贴420元;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等。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国家对农村地区的重要战略部署,稳定了农村居民的收入预期,减少对养老、疾病等预防性储蓄,促使消费长期稳定增长,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

以上这些财税政策在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但是长期以来,农村居民消费并没有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国家的财税政策逐渐完善和调整,但是农村居民消费依然增长速度缓慢,发展至今,农村居民消费仍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十年间平均增长率仅为11.85%,从表2分析得知,到2016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才达到10130元,还未达到2006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现行农村地区的财税政策推动力不足也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

城乡统筹视角下刺激农村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改革重点

(一)加快农村的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的收入

财税政策的实践应从当前的减免全面转型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补贴只是一部分,更主要的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需要我国的财税政策要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居民的富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如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种植业、加工业、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等,促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

通过财税政策的调整,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业等企业的发展,通过金融、保险等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效益高的生产项目,培植主导产业,扶持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品牌,增强品牌附加值,在产业链延长、产品增值、效益提高等方面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农村居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日常消费,一部分用于教育、医疗等保障方面,因此,为了促进农民居民的消费,国家的财税政策要大力倾向于农村居民,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提质增量,逐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保障民生和重点支出,逐步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接轨,集中财力办好惠民实事,保障农村居民的权益,让农村居民逐步得到完善的保障服务,减轻消费的顾虑,使农村居民可以放心地消费,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

如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医疗水平,减轻农村居民对于看病的恐慌,支持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可以加大农村社会养老金的数额,提高养老保险在农村的保障水平,目前我国各地区养老保险基本是由地方财政负担的,是和地方财政实力有关,有的地区保障较多,有的地区较少,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现保障的均等化;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通过财政补贴来加强农村的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加强补贴资金的使用效果,落实科教兴农的方针。

(三)增加财税支农政策的执行力

国家的财税政策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地区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本意是为增加农民收入,但在落实上,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会在执行上有所偏差,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支农资金从规模及增长水平上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远远落后于支农资金的增长,因此农村在落实财税政策时,要因地制宜,提高支农资金有效利用率,确保各项农业补贴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针对财税支农政策,要加大监督和管理,加强后期的监管和考核,建立资金库,确保支农资金真正得到有效的利用,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不当得利,也避免重复、浪费、使用不当等现象,通过财税支农资金的有效利用,从而发挥其作用,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最终实现农村居民消费增长。

参考文献:

1.司春燕.新型城镇化中扩大消费需求的财税政策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4)

2.王超.财政支农、人口转变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J].商业时代,2013(7)

3.李香菊,卫帅弟.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研究[J].长白学刊,2016(5)

4.张雪凤.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探析[J].会计之友,2012(16)

猜你喜欢
财税政策城乡统筹
调节收入分配的财税政策有效性研究
关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和建议
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
浅谈我国农民工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