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信息和数据可视化的道路交通事故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8-08-15 08:50袁力
汽车与安全 2018年7期
关键词:路段行人交通事故

袁力

(吉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长春130000,中国)

1 调研背景

按照2018年吉林省公安局处长会议关于打造全国最安全省份的工作目标和刘金波厅长全面搞好交通安全分析的指示要求,吉林交警总队对近3年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开展了大调研活动。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对新时期全省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如何向纵深开展,集中破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题的一项务实举措,力争通过大调研活动,对我省道路交通事故、特别是死亡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规律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力争找到进一步预防和降低交通事故的新措施、新方法,实现今年道路交通事故全面下降的工作目标。

2 利用地理信息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对近3年道路交通事故的分析

对全省道路交通事故特别是死亡事故进行时空分析、成因分析和关联分析,始终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现有的系统及手段只能对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无法将事故的发生在地理信息上的聚类情况进行直观地展示,无法在路网图上确定事故的发生情况和数量,使我们对事故预防工作无法做到精确施策和精准发力。

2017年,我们将已开通的简易事故APP处理系统、一般事故网上办案监督系统与高德地图进行了关联,初步实现了事故的发生情况可以在高德地图上展示,实现了基于地理信息及数据可视化技术对全省道路交通事故、特别是死亡事故的点位进行直接标注,直观地发现了事故发生的聚类效应,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事故多发点段的规律和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预防事故的有效措施。我们首先利用可视化,对简易事故和死亡事故的聚类范围进行圈定,直接标划出事故多发点段,从近3年录入的事故形成聚类效应来看,我们认为是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我们利用APP系统分析了吉林某省市2017年简易事故发生的分布进行了相关分析,及全省2015年至2017年3年死亡事故发生的分布,并对部分路段进行了实地调查。情况如下:

2.1 利用APP系统对某市简易事故分布及成因分析

2017年吉林省某市全面启动“吉林交警APP”,共在线快处快赔简易事故11381起,其中辖区首府处理5784起,占其全年简易事故总起数19541起的29.60%。通过对可视化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简易事故多发点段的分布可以利用数据可视化进行圈定,多发点段的事故成因和事故形态也较为集中,发现城市内简易事故高发的三个路段占全部简易事故的75.47%。同时对该区域事故形态分析,未按规定让行事故占53.55%,追尾事故占比20.1%,溜倒车事故占18.67%,以上三类事故形态占简易事故总量的92.32%。

(2)简易事故多发点段与死亡事故多发点段有较强的关联性,简易事故多发点位死亡事故亦多发。在简易事故高发的三个路段内发生的死亡事故共29起,占全部城市道路死亡事故38起的76.32%,占其市城市道路、公路、其他等全部死亡事故的50.88%(表1)。

表1 2015年至今某市死亡事故起数统计表

图1 简易事故多发点段聚类图

图2 死亡事故多发点段聚类图

(3)死亡事故与“三类事故”有较强的关联性,其中,机动车与行人20起,机动车与自行车6起,摩托车单方3起,关联了全部的三类事故。

(4)通过对该市市区3年来死亡事故的录入,死亡事故多发点段的聚类图中圈定的死亡事故占市区全部死亡事故的53.9%,仍呈现较好的关联性。

2.2 利用网上办案监督系统对部分市县死亡事故分布及成因分析

2018年3月,我们部署全省将2015年至2017年3年内死亡事故全部录入网上办案监督系统,利用事故的数据可视化地图展示,我们获得了全省及各地市的事故发生的热力图和点位图。利用点位聚类效应,开始部署全省对事故点位较为集中的点段和区域进行圈定,我们基本按着不高于20%左右的道路和城市区域资源圈定50%左右的死亡事故或圈出较为集中的点段区域的原则进行数据圈定。例如,吉林省某市辖区城市道路和公路总长1825公里,此次圈定了26处(表2)事故多发点段,累计道路长度为132.2公里,约占全部道路的7.24%,26处共圈定死亡事故173起,占全部死亡事故的41.28%。

表2 26处事故多发点段

我们通过事故成因分析和实地踏查,发现道路工程和交通组织缺陷是引发和造成事故的主要因素,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道路照明存在问题

我们通过对上述路段事故的成因分析,涉及行人、两轮车(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事故占比较高,并大多发生在夜间,反映出了上述路段照明不足。S106某市辖区段,73%行人事故发生在夜间,55%涉及两轮车死亡事故发生在黄昏和黎明,G302辖区路段,53%行人事故发生在夜间。说明乡镇或城边居民相对集中的地方夜间缺少照明或者亮度不足,其中从现场来看G302长春辖区路灯设置情况与S106相比较好些。其中S106某市辖区涉及行人事故案卷中记载了无路灯或者有路灯而未点亮。

图3 S106某市辖区行人死亡事故时间

图4 S106某市辖区两轮车死亡事故时间

图5 G302某市辖区行人死亡事故时间

图6 G302某市辖区行人死亡事故时间

图7 S106某市辖区单侧路灯

(2)道路渠化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道路未进行交通组织渠化、未施划交通标线、未设置交通标志、未采取交通控制的“光板路”是一个共有的现象,道路交通管理主要涉及组织控制和执法管控,这两方面不能替代,组织和控制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路权不明、秩序混乱、冲突增加,引发交通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的城市道路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交叉路段或快速路桥连接处不进行渠化和控制,造成事故多发的现象。

S106长白公路某市辖区段,碰撞类比例前三名依次两轮车(38%)、行人(28%)和机动车正碰(15%),三类合占81%。G302长农公路某市辖区段,碰撞类比例前两名依次行人(61%)、两轮车(16%),这两类合占77%。印证城市外围非机动车出行比例增加,缺少行人过街安全设施,横断面形式一幅路的,机动车正面碰撞事故高。

图10 G302某市辖死亡事故碰撞类型

某某市岭东路-科贸大街交叉口为跨铁路桥下桥点的畸形交叉口,长期未对此路口进行交通组织渠化,明确各股转向车流行驶车道。东四城路路段宽为30米,没有通过标线明确各类车辆行驶方向、行驶车道、没有明确行人过街位置等,导致此路段死亡事故多发。

图11 光板路,没有标线,没有行人步行空间

(3)道路设施存在问题

1)安防设施设计存在缺陷。某市长白公路立交桥口为例,中央分隔带端口处导流线距离过短且未设置防护设施,驾驶人难以及时识别,易导致车辆撞击分隔带端口。

图12 S106中央隔离带存在设施缺陷

2)道路隔离设施设计不足。对道路进行必要的隔离,是预防车辆驶入对向车道和行人随意横穿道路有效措施,但通过调研的几条路来看,都存在道路较宽,流量较大,行人横过道路的需求较大,但都未进行隔离的情况,这是造成行人事故多发的较为重要的因素。

图13 某某市国文大街光明路口

3)交叉口处交通组织不足。S106长白公路某市辖区段与春华路、今麦街路口处未设置相关交通标志,驾驶人不宜发现道路和进出道路车辆;交叉口处有树木等障碍物遮挡,安全视距不足。

图14 S106长白公路与春华路交叉口

图15 S106长白公路与今麦路交叉口

4)公路沿线乡镇、村屯路段呈现事故多发。基于“吉林一号”拍摄的吉林省卫星图和吉林省死亡事故地点经纬度坐标,聚类出吉林省内公路交通事故具有一定的聚类特性。死亡事故多发在公路途径乡镇或者村屯路段,如图16为G102某某市辖区2015-2017年死亡事故主要集中在村屯路段。同时,经村屯公路的死亡事故主要集中在沿线道路交叉口或者商铺(工厂)门前。

图16 G102某某市辖区沿线村屯死亡事故聚类

图17 G102某某市辖区沿线死亡事故位置及周边环境

调研发现S105长双线公主岭段穿越村镇的路段死亡事故明显高发,多数涉及行人和非机动车;G302珲乌线某市辖区段路段开口多,10公里内路口和隔离带开口共计近90处,部分人员为通行方便将用于封闭开口的隔离墩破坏,车辆大量进出、掉头导致秩序混乱,也易引发事故。

图18 S105线某某市段(左侧为秦家屯镇,右侧为怀德镇)

图19 G302某市段金都小镇门前隔离墩被破坏

5)死亡事故与三类事故关联性强。通过调研,上述路段发生的死亡事故,均与三类事故有较强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事故中三类事故占比较高,特别是行人事故。从调研路段近3年三类事故占比看,S106长白公路某市段达到65%,某某市岭东路-东四城路段达到77%,某某市国文大街光明路口达到100%,某市市事故多发点段的29起死亡事故也全部关联了三类事故。

(4)道路横断面形式存在问题

1)双向4条车道的公路没有设置中央隔离带或者隔离设施。某市辖区长白公路双向4条车道,但严格按照公路设计等级标准采取中央隔离。

图20 S106未设置中央隔离带

2)同一条公路存在不同断面形式。G302某市辖区的长农公路全线断面形式以两幅路为主,但是在个别地方断面为一幅了,在断面形式有两幅路变为一幅路的路段多发省车辆迎面撞击中央绿化带事故。

图21 G302未设置中央隔离带

3 依据调研情况对事故预防工作提出的措施与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对2018年降低死亡事故特别是降低三类死亡事故的发生提出如下措施与对策建议:

(1)继续推进全省数据排查、实地调查、成因核查工作,充分利用APP和网上办案监督系统进行办案,重点打造基于“吉林一号卫星”的地理信息及数据可视化技术,对道路交通事故事故特别是死亡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时空分析、成因分析和关联分析,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交通组织和道路改造方案。

(2)首选对道路工程和组织渠化实施改造和优化。通过调研发现,造成事故的因素不进行工程改造和交通组织优化无法进行消除,因此应首先从工程改造和组织渠化入手,从根本上消除引发事故的隐患。工程改造和交通组织方案涉及到科学、优化和投入,因此鼓励和提倡外包和外协,使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3)应建立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协作机制,道路改造中有些涉及道路属性的改变,如某市S106公路,改造方案中建议参照城市道路管理,涉及公路安防、照明设施的完善,涉及城市道路隔离设施、标志标线、渠化技术应用、照明设施增补等相关工作,应由政府进行主导,完成此项工作。

(4)进一步优化数据系统。力争使系统更加智能化,使其随时提供事故多发点段和区域分布图,自动对事故成因进行分析,及时预警,为事故预防工作提供依据。对死亡事故成因随时比对,以验证整改效果。每年圈定一批事故多发区域,逐年削减,逐处改造。

(5)加强督导考核。应将此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对已排查出的事故多发点段逐处进行踏查、分析,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差异化交通组织和工程整改方案,向当地政府提交调研报告。

猜你喜欢
路段行人交通事故
基于BPNN-AdaBoost的隧道交通事故数预测研究
多中心、多路段、协同应急指挥系统探析
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城市区域路网关键路段识别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预防交通事故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基于元胞自动机下的交通事故路段仿真
基于元胞自动机下的交通事故路段仿真
搭乘同事车辆下班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是否认定工伤
我是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