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读写结合写作教学

2018-08-15 05:16余志明
广西教育·D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点范文

余志明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包括“建构”和“运用”两个要素。“建构”是一个“由言到意”的过程,即学生通过倾听、理解、整合、积累、内化而习得言语技巧的过程;“运用”则是一个“由意到言”的过程,即学生运用习得的言语技巧进行表达、创生、外化的过程。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来看,厘清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地位以及“建构”与“运用”这两个概念,也就明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即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核心素养。

一、“文本选择”是读写结合写作教学之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搜集与分析教学资料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作文教学效果的好坏。一节作文课,如果没有优质范文的呈现、没有作文技法的点拨、没有思维方法的训练,等于是在浪费教学时间。而目前写作教学的现状恰恰是,教师极少呈现精致的范文,缺少有针对性地精要解析,学生缺乏对范文的研读,这就导致写作教学无序、低效。可见,精当有效的文本选择是读写结合写作教学的根基,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以下3个原则选取范文。

(一)适切性

最佳的范文应该是有利于学生进行规律探寻、便于学生借鉴和模仿的教材中的文本,或是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外阅读材料。

例如,在指导学生安排记叙文结构时,笔者提炼出了“五笔巧构思”的写作技法。所谓“五笔”,即叙一笔、垫一笔、描一笔、补一笔、点一笔,其中,“叙一笔”是指给文章叙写一个精当的开头;“垫一笔”是指给将要叙写的事件铺垫一个背景;“描一笔”是指对于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凸显文章主旨的情节进行生动的、细致的描摹;“补一笔”是指在行文过程中,为突出文章中心,使情节突转、波澜顿生,适时链接或回忆以前发生的事情;“点一笔”是指在行文結束之际,通过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收束全篇,点明文章的主旨。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五笔巧构思”的写作技法,笔者挑选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莫怀戚的《散步》和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这两篇课文作为范文。这两篇文章文字朴素、结构清晰,非常适合学生借鉴和模仿,具体分析如下:

1.两篇文章的开头都是简述事件,迅速入题。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掌握这种文章写作开头的规律。

2.《散步》将整个事件放在南方初春的田野,充满了蓬勃旺盛的生机;《背影》则通过冷峻的笔调交代了“那年冬天,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特定背景,为描写父亲的背影铺垫一笔。正是因为描述了背景,两篇文章的叙事才有了画面感和立体感。

3.《散步》在行文过程中补叙了母亲身体不好,在体现“我”孝顺的同时,交代了散步的原因;《背影》则补叙了父亲少年时外出谋生的不易,凸显了父亲生活的不易。这些补充的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人物性格,使平铺直叙的结构富有变化。

4.至于“描一笔”,两篇文章可以借鉴和模仿的地方不胜枚举。比如,《散步》中奶奶摸摸孙子的动作和改变主意时的语言描写,生动地流露出了对孙子的疼爱之情;《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描写也很经典。

5.《散步》最后用描写兼议论的方式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悟,可谓“以小见大”;《背影》的结尾抒情意味浓烈,同时也呼应了文章的开头。

由于选文贴切,学生不仅从两篇文章中习得了安排记叙文结构的方法,还掌握了选材、言语、立意等技能。可以说,一篇好的写作范文一定是适合学生借鉴的文章,也一定具有营造写作空间、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发挥促写和引写的功能。

(二)操作性

所谓“操作性”,就是从所选择的阅读材料中提取出值得用于写作指导的元素,并据此组织相关的写作活动,使之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写作行为。这里的“值得”是指精选的范文中具有某一方面突出的写作技法,而这个写法技法又是学生最需要的。当然,例文的选择过于经典或过于低俗都不适合操作。

例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就是一篇具有可操作性的写作范文。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时,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写作训练,具体操作如下:

1.假如让你向大家推荐《本命年的回想》,请写一则课文简介。

2.假如你是文中的一位长辈,请向孩子们介绍春节里的美食。

3.假如你是课文里面的“我”,请你介绍你家乡春节的一些习俗。

4.假如你是广告公司的策划人员,请为“家乡的腊八粥”写一则广告词。

5.假如你是作者,请以“我为家乡而自豪”写一段文字。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多向“假设”,就构成了本文读写结合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做既对学生进行了言语实践的训练,又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三)多元性

“多元性”是指教师精选的范文具有无限的可挖掘的写作技能“训练点”,也指围绕一个写作训练点从一个例句、一篇范文拓展开去,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从而提高读写结合写作教学的效果。

例如,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就具有“多元性”的范文特点,是一篇非常适合用于读写结合写作教学的文章。教学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跟着《台阶》学习如何写作,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学会设置文眼。《台阶》一文的文眼是“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抓住了这个句子,也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

2.学会围绕中心选择写作材料和安排文章详略。为什么简写新屋的主体工程,详写造台阶呢?教师可以据此指导学生,详略的安排由文章中心而定,因为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但造台阶要详写。

3.学会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台阶》一文中有多处形成照应的文字,如“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我们家的台阶低”“接着开始造台阶”“新台阶砌好了”,这些句子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4.学会叙事的画面感。《台阶》一文中的很多文字描写十分具有画面感,如“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段文字描写富有农村生活气息,透过这样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朴实的农民的形象。

5.学会细节描写。《台阶》一文中很多细节描写值得我们借鉴,比如“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很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这段文字通过动作描写和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父亲清早踏黄泥修台阶的过程,勾勒出了一位朴实的劳动者的形象。

像这样的范文在提取写作技法方面就具有多元性。其实,语文教材里有无穷无尽的资源供教师选择,只要用心挖掘,平常的话题也可以写出新意。

二、“精细提取”是读写结合写作教学之魂

一篇文质兼美的例文,可以被提取的“读写结合点”有很多,但是否所有的“读写结合点”都有用或者有效,这需要考量教师的智慧。笔者以为,“读写结合点”的确定必须遵循“有序、有神、有效”的原则。

(一)有序

“有序”是指“读写结合点”的提取要立足单元整体,并将单元训练重点形成一条纵线贯穿其中。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纵观整个单元课文,这样找到的“读写结合点”更恰当。

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从单元导语和编写意图可知,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体味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那么,教师在确定该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时,首先要充分考虑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训练重点,再结合具体的课文,确定一个“读写结合点”的序列,以帮助学生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提高读写能力。比如,课文《春》调动多种感官,将景物写活、写美;《济南的冬天》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描摹事物,使文中的事物富有情趣;《雨的四季》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读写结合点”时,要思考哪些“读写结合点”更贴近单元教学重点,对于那些与单元训练重点关系不大的“读写结合点”,要学会取舍,否则将会置编者的意图于不顾,这样不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二)有神

“有神”是指选择的“读写结合点”一定是文章最突出的、最鲜明的写作技法,也一定是作者最想尽力表现的技法。

例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最突出的写作技法是借景抒情。在教读这篇课文时,教師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5个方面提炼“借景抒情”这类文章的写作技法。

1.巧借物象寓情感(选物)。作者借盛开的紫藤萝花寄寓深刻的人生哲理。形似神似,融情于景。

2.巧选角度绘景物(描写)。作者从色、形、态3个方面对花瀑进行了细腻传神的描写,观察得非常仔细。

3.巧用修辞曳生姿(手法)。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对比等,细腻传神地描摹了一树藤萝花,语言生动形象。

4.巧设思路渐推进(结构)。文章的写作思路是“赏花—忆花—悟花”,情感线索是“疑惑、痛楚—宁静、喜悦—沉重、遗憾—振作、鼓舞”,逐渐突出文章的主旨。

5.巧妙点染明主旨(抒怀)。文章提到,在“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之后,回忆了十年前的紫藤萝的不幸遭遇,今昔对比,挖掘出了更深的人生哲理。

通过这样的提炼、总结,最后可以得出“借景抒情”这类文章一般的行文结构:选物—描写—抒怀。因此,教师一定要挖掘文本中的写作“亮点”,在比较中发现文本的核心价值点,这样确定的“读写结合点”才有利于学生学习写作。

(三)有效

“有效”是指选择的“读写结合点”一定是学生最需要掌握的,也是学生在写作技巧上最欠缺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对语法教学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六字箴言,这同样适用于读写结合写作教学,因为写作课也要教给学生精要、好懂、有用的写作知识,更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体悟、自我建构。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为例,教师不妨利用这篇散文引导学生学习提炼和归纳语言运用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活用语言。“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中“逼”字活用,生动传神,充满活力。

2.多用短句。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中的每一个短句都是一幅充满生机的图画。

3.变换语序。通过比较句子“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与“春天像笑着走着的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让学生明白:语序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也会不同。

4.善用修辞。句子“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应和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春景中的乐感,又写出了作者欢快的心情,寓情于景。

5.具有画面感的语言描写。“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段描写性的文字十分富有画面感,写出了春雨中乡村的宁静。

通过对课文《春》言语技法的提炼和归纳,学生会掌握这样一个规律:文学的语言一定是动情的、浮雕的、陌生的。像这样提取出来的“读写结合点”避免了浅表化,能够将文中的写作技法转化为有效的程序性、策略性的写作知识,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学习支架。

三、“活动设计”是读写结合写作教学之径

文本的选择、读写结合点的提取只是读写结合写作教学的基础性工作,要真正达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和言语素养的目标,还得通过具体活动来落实。

当下的读写结合写作教学,普遍存在“训练方式简单化”的倾向,教师提炼要点的技法还停留在陈述性知识层面,并没有转化为写作所必需的策略性知识,更没有往复循环的写作训练过程设计,导致无法达成由读到写的思维切换和能力固化。因此,读写结合写作教学的设计必须遵循层进性和序列性的原则。

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提出的“将作文教学过程具体化”的做法就具有层进性和序列性的特点,其主要包括3个环节:一是列出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基本要素和必备技能;二是围绕列出的知识或技能,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训练步骤;三是在每一堂作文教学课或一个教学单元里,分别完成一项内容训练、一种技能训练,把各项训练综合起来。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郑桂华教授提出的作文教学策略告诉我们:一个写作点的序列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够训练成功的,必须有一个梯度、一个过程,只有经过反复地序列训练,学生才能熟练掌握。

例如,在训练学生“学会观察”这个写作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作文教学活动,比如:多感官观察—多视角观察—多时段观察—且观且思—学会取舍,可以借鉴的例文有《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钱塘湖春行》《荷叶·母亲》《王几何》等。这样的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往复循环,富有实效。

再如,学习了温庭筠的《望江南》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艺术改写,比如从诗人内心独白的角度进行改写、从现代诗译成古诗的角度进行改写、从电影镜头的角度进行改写、从舞台布景的角度进行改写、从对诗人说话的角度进行改写、从“唐诗素描”的角度进行改写等等,以此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这种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对课文进行改写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层进性和序列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用素养。

建构语言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都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读写结合写作教学又与这两个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笔者认为,研究读写结合写作教学十分有必要。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点范文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黑龙江省史志系统抗“疫”风采(下)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寻找科学与新闻的“最佳结合点”
如何更加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
春色几许(简谱)
找好老促会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结合点
范文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