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浅析

2018-08-18 09:09刘金萍
学周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教学艺术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

刘金萍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师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科特点积极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尝试。然而,仍有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形式存在误区,缺乏对于新课改本质的认识。对此,教师不仅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还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创立良好的师生观;教师要不断探究课堂教学艺术,创设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合理把握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观念;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7-00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7.019

本着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部分教师为了在数学教学中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多的关注点在课堂形式层面,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这与数学新课改的要求是偏离的。针对以上种种现象我感受颇深,下面将我的点滴心得和大家共勉。

一、只有更新教学理念,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数学教学是要以学生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不仅仅表现在知识层面,还有能力、数学思维等,也就是课标所要求的三维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同时,教师要正面学生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关注,引导其在原有基础上提升自我,而不是搞精英教育、应试教育。教学活动注意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使其有兴趣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传统的教学质量观,是有损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扼杀了一批又一批有个性的优秀学生。成绩的优劣只是学生能力的一个侧面体现;殊不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才是一个国家对下一代接班人的期望。我们新时代的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的分数,做题的能力当成是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和尺度。而是要动态的评价学生,重视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表现,要结合数学素养培养的几个基本能力来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都能够得到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所谓师者,传业授道解惑者也。教师教学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向正确健康的方面发展。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分数观,不要将学生的分数看成自己晋升职称,获得奖金的条件,而应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切实发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角色,立足于学生实际和学科教学的新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使学生发展多元化的技能,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四)创立良好的师生观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上的两大主体,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往往是大包大揽,“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最为常见,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新课改的课堂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只是引导者,甚至只是倾听者,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成为展示学生魅力的平台。这样的课堂非常适合学生来展示自己,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学习、思考、探究、质疑,实现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有利于打造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二、探究课堂教学艺术

(一)教材的精选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广大教育界的权威人士共同的结晶,无论从知识点的选取,课标的制定等都是无可挑剔的。所以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教材的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需要教师自身对教材进行深入地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做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作为一名教師千万不能自己对知识点还未掌握,就找来自认正确的观点和课外知识来向学生拓展。教师自己要理解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而是向课外延伸,且是有“度”的延伸。

(二)多种教法的合理把握

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而言,应该掌握多种教学教法,因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我们教法单一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模式逐渐被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所替代,例如幻灯机、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但是任何一种课堂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种自己喜欢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发展变化来调控课堂,切忌程式化、教条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过度放开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课件代替教材,用视频代替教师等,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冲淡了数学教学的实际任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业务水平,还给教师加上刻有“做秀之嫌”的帽子。

(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不同于传统的师生关系。俗话说:“老师如父母”,这就是传统师生关系的写照,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应该像家长一样严厉要求学生,学生则像孩子一样对家长的话唯命是从,不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做法。这种陈旧的师生关系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发展力和创造力。新课改要求师生在课堂上是平等地位,是朋友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做学生的指引者。但是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总结,对课堂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课堂内容的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更系统更准确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总之,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以上是我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所进行的一些初步思索,还有待研究,希望广大同行提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共同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卞正莲.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2] 李昭军,崔玉伟.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课堂改革实验操作初探[J].济宁学院学报,2000(6).

[3] 徐雪梅.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与旧教材的对比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4] 杨斌.中学数学创新能力的结构、教学模式和策略[J].数学教学研究,2001(7).

猜你喜欢
教学艺术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