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高中地理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分析

2018-08-18 09:09杨智平李晴
学周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读图基础知识学困生

杨智平 李晴

摘 要:学生在各种内、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成为了“学困生”。经调查发现,城郊高中学困生较为显著。本文以南充市郊区某所高中为例,分析城郊高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把握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心理特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化策略。

关键词:地理学困生;城郊高中;形成原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7-00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7.030

一、地理学困生情况

地理学困生一般是指就是指在学习中那些智力发育正常,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学习不能达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地理学困生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地理基础知识欠缺、读图能力较差、区域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薄弱、学习兴趣不足、自信心缺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等。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困生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类学困生的表现特征是在学习上自我放弃,不遵守课堂纪律,平时作业和考试随便抄袭或者应付了事,不关心自己的成绩。第二类学困生的表现特征是学习态度较为认真,学习自觉性较好,希望获得进步,但是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效率低下,导致学习困难。

二、城郊高中地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对孩子放任自流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曾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该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地区,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城市周边的农村家庭,这些家庭中父母文化程度低。且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学生长期寄宿学校,家长对学生学习要求低,很少关心学生成绩。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导致学生放任自流。

(二)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严重,学生基础差

初中学生仅初一和初二学习地理,初二学习结束进行考试,成绩折算后加入中考总分,初三不学地理,出现教育断层。甚至部分学校没有专业的初中地理教师,地理课由其他科教师兼任,教育质量极低,导致学生地理基础差。高一地理教材(人教版)首先学习难度较大的自然地理部分,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高度变化等内容对学生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大多数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缺乏,学习极为困难。

(三)师资及地理教学条件较差

该校高中规模较小,学生人数少,教师无法有效地进行相互学习,改进教学设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有大量的新教师和兼职教师,严重影响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影响教学质量。学校缺乏地理教学设施,除了地球仪和地图册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地理教学设备,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条件。

(四)学科地位较低,学科认识不够

高一文理分科时成绩优秀的、基础好的学生选择理科导致文科生源不好。就地理学科来讲,是文科中的“理科”,对于许多基础差的文科学生来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难度较大的自然地理内心恐惧。高一地理课时不足,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难以丰富地理课堂。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和边缘化,增加了地理学困生的人数。

三、地理学困生转化策略分析

(一)教师要尝试趣味教学,激发学困生的内部动机

高中地理,特别是必修一自然地理难度大,又处在起步阶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少使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比如: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进行课外地理观察,展示地理模拟实验,组织地理地图绘画比赛等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例如学生在学习《地球的運动》时,可以利用晚自习时间关闭教室灯光,拿出地球仪,用白炽灯模拟太阳,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变化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参与度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尊重、帮助、关心学困生,少歧视、排斥他们,在学习上启发诱导,多鼓励他们。

(二)进行分组教学法,依据学生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法。将学困生分两组,由上文提到的第一类学困生为一组,第二类学困生为一组。

针对第一类学困生,学习自觉性和意志力差,自我放弃,甚至捣乱课堂。教师应该耐心教育严加管教,激励他们学习最基本的知识概念和理论,布置基础、简单的作业,在课堂上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找到他们回答的闪光点并进行夸奖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和意志力,使他们从不学习向基础学习转变。

对于第二类学困生,他们学习积极性较好,但学习效果较差,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教师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建立知识框架体系。因学生个体差异,传授他们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自信心,促使其向中等生甚至优等生转化。

(三)夯实地理基础知识,提高读图能力

由于大多数学生基础极差,面对难度较大的自然地理,许多学生手足无措,一些学生努力却学不懂,严重打击学习信心。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以地理基础知识为重心,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量,培养地理学科最重要的能力——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像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读图首先要识别各种地图的特征和功能,其次养成良好的判读顺序,如先读图例、坐标方向、标题和比例尺;先看全图大势,再看局部细节,抓住图上的特征点、线。[1]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图文结合,多用图、多读图和多填图,逐渐形成心理地图。

(四)注意观察生活,发挥地理的实践性和参与性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贴近生活,具有具体性、形象性和实践性。同时,地理学科是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学习地理可以增加学生见识,文理兼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应该注重观察实际生活,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养。

学困生是一个发展的、相对的群体,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关注这类学生并给予帮助,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对学困生引导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培养其必备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读图基础知识学困生
清律的基础知识
掌握基础知识
读图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