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自我,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2018-08-20 11:10李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教育策略

李云

〔摘要〕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普遍比较敏感、自卑,欠缺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本文通过一例因自卑、敏感,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离家出走的个案进行分析诊断、辅导和跟踪,在辅导过程中对其无条件关注、倾听、共情,并运用空椅子技术帮助来访者宣泄积压的愤怒,引导来访者意识到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接纳父母,接纳自己,学会积极归因,提高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同时,提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关注并引导家庭关系不良及家庭教育缺失而导致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家庭关爱;心理辅导;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9-0052-04

一、个案基本信息

(一)基本情况

小绮(化名),女,14岁,初二学生,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中没有精神病史。普通家庭,父亲开摩托载客,母亲打零工,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哥哥,在读大学。学习不够勤奋,成绩一般,在初一时曾经想辍学去打工。性格内向,比较自卑,怕同学排挤自己,与同学关系一般,没有知心朋友。几天前因和父亲发生矛盾而离家出走。

(二)背景信息

小绮离家出走两天后,在班主任的陪同下来到咨询室,目光有些呆滞,神情木讷。从她的神情上看,感觉她的内心积压了很多的负能量,迷茫、无助并且很忧伤,像一个迷路多天、受了无数惊吓而麻木绝望的小羔羊。

班主任跟我反映,该生父亲是一名下岗工人,现为摩托车司机,以载客谋生。母亲是家庭妇女,偶尔打点零工。哥哥在广州一所重点大学读医学。家住旧城区,家庭经济比较差。父亲比较自卑,却十分爱面子,偏执,在老师面前谎称自己为广铁集团的员工,平时工作十分忙,但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在与该生父亲多次交谈后,发现其思想十分闭塞,固执己见,常常埋怨学校和老师,对其女儿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说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针对其女儿,对自己孩子有偏见,班主任都无法和其家长沟通。

小绮主诉:前几天和父亲发生矛盾,父亲打了她一巴掌,她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去找网友。父亲脾气暴躁,且重男轻女,教育方式粗暴,动不动就对自己破口大骂,稍有不顺就冲妈妈和自己发脾气。母亲脾气温和、怕事、胆小,很怕父亲,很多时候自己被骂时,母亲只能在一旁沉默、不作声,或者流眼泪,很少从中调解,过后只会安慰自己别把父亲的话太放心上。每次问父亲要钱,父亲总会奚落自己一番,说她什么都不会,只会花钱。小绮一直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哥哥比较爱看书,成绩比较优秀,也很少关心小绮,自己感受不到家庭的半点温暖。哥哥成绩比较好,所以父母对他是有求必应。因家庭和父母的关系,从小就比较自卑,不善于交友,在生活中没有能倾诉的朋友、伙伴,但是比较喜欢上网,会约网友见面。她认为,自己没法改变和父母的关系,跟同学也没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只有网友才会在真正关心她,只有离开现在的家,才会找到幸福。

二、个案分析

(一)原因分析

家庭原因:父母关系不好,父亲性格暴躁,重男轻女;母亲懦弱,哥哥不关心自己,缺乏家庭温暖。因为是女孩,没有得到重男轻女的父亲的接纳和认可,与父母缺乏合适的沟通模式,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年龄特点:正处于自我同一感危机的青春期,情绪容易波动,对周围事物比较敏感。

自身性格缺陷:(1)自卑,不接纳自我。(2)情绪方面,缺乏有效的调节情绪的方法;(3)人际关系方面,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少,缺乏沟通;(4)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制定辅导方案

1.确定辅导的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

具体目标:缓解其与父亲的关系,缓解一直压抑的情绪,接纳自我以及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最终目标:与父母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调整情绪,接纳自我,以健康的身心、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中去。

三、辅导过程

(一)第一次辅导

1.目的:了解基本情况,搜集一般资料;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进行咨询分析。

2.方法:谈话法

3.过程:

小绮初一时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我对她还是有一定的印象。所以我要用朋友的角色帮助她。可是一开始我用了各种会谈技术,小綺比较阻抗,并不愿意开口说话,这时我想起了在培训课上导师用的心灵图卡,尝试用故事引入话题。

师:我们来玩个游戏。我这里有一些图片,请你选出一些你比较有感觉的图片,并用这些图片讲一个故事。

小绮很慎重地选了“痛苦、希望 、生存”,她的故事是:“我觉得在家里很痛苦,希望能逃离,但是逃离以后我又担心怎样去生存。”在这关键时刻,我用重复的技术,把她内心痛苦、无助、矛盾的感受说出来,瞬时她像打开了话匣一般,边哭边述说。

在辅导过程中,我认真倾听小绮的述说,无条件地关注她的一举一动,加以安慰并理解,让她打开心扉,尽情倾诉。小绮多数时候是边说边哭,甚至有几度哽咽,哭不出来,我并没有让她停止哭泣,而是鼓励她放声大哭,让她把一直压抑的情绪统统宣泄出来。通过积极地倾听、无条件的关注与接纳,我了解了她的成长环境,初步确定小绮的主要问题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家庭的教育方式致使其自卑、内向,加上青春期情绪易激惹,小绮跟父亲发生矛盾后才离家出走。

在实际生活中小绮没有知心朋友可倾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一个网名为“惟一爱”的男生,两人非常投机,小绮把他当成知心朋友,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都会找他倾诉,他经常会安慰并鼓励小绮。渐渐地,小绮越来越越依赖“惟一爱”,在学校跟同学们的关系渐行渐远。小绮认为既然父母不爱自己,为什么要生自己;为什么自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一点温暖。曾经以为是自己不够优秀,所以试过很努力学习,以博取父母的关爱,可是效果并不显著。她认为自己没法改善跟父亲的关系,他不爱自己,只有离开现在的这个家,才会快乐和幸福。但是,当自己离开家的时候,却又十分思念家人。小绮的内心悲伤、无助、绝望。在这个过程中,小绮感受到了我对她的无条件的关注,积极地倾听,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被尊重,被重视,情绪也得到了一定的发泄。在结束这次辅导时,我们协商并制定了下一次咨询的时间、目标和方案。

家庭作业:让小绮将心中所有对家庭的不满都写出来,尽情宣泄,同时也能让我更好地了解小绮的心态变化。

结果反馈:小绮感受到了尊重和关注,情绪也到了宣泄,心里轻松了一些。

在这一次的辅导中,我主要采用倾听和共情技术,与小绮建立了信任的咨询关系。

(二)第二次辅导

1.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宣泄对父亲的不满情绪;留下家庭作业巩固效果。

2.方法:空椅子技术。

3.过程:

经过第一次的咨询,我深深知道小绮的问题完全是由于家庭教育而导致的,所以我想通过跟她父母沟通,希望能争取其父母的配合。可是班主任告诉我,该生的家长自卑、偏执,曾经因为班费和班服的事情而对老师颇有成见,还曾打电话到教育局投诉老师,且比较暴力。班主任建议,为了自身的安全,不要去找他的父亲。然而,小绮对其父亲有着很深的埋怨和不满的情绪,她的这些情绪必须找到一个出口,只有这样,当事人才能释怀。因此,我调整了咨询策略。

从第一次咨询和小绮的家庭作业来看,小绮对其父亲积压了不满、愤怒和埋怨的情绪。因而处理她的这些情绪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于是我向小绮介绍了空椅子技术,鼓励小绮将自己对父亲的不满和愤怒表达出来。在来访者需要倾诉或宣泄情緒的时候,“空椅子”是常用的一种技术,这里的“空椅子”代表的人是小绮认为不曾爱过自己的、伤害过自己的父亲。平时生活中,小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能直接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长期郁积在心,此时她可以通过对空椅子的宣泄、指责,甚至是谩骂,从而使自己获得内心的平衡。

师:假如现在你爸爸就坐在这张椅子上,你感觉他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情绪?

生:(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他很生气,在看着我,他好像不知道我这么伤心、不满、愤怒。

师:那你要不要告诉他你为什么一直以来这么伤心、不满、愤怒?

生:(声音比较小)爸爸,一直以来,你总是拿我和哥哥作比较。在你的眼里哥哥成绩好,他什么都好。而因为我是个女孩,无论我做得多好,你总是忽视我,总是打我、骂我,你一点都不爱我。

师:你认为爸爸一点都不爱你?

生:是的,曾经我以为是我不够优秀,所以你们都不爱我,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很努力去学习,回家就帮忙做家务,我做了很多的改变。可是在你眼里,我还是一无是处。(一度哽咽)既然你不爱我,为什么我离开了,你们还去把我找回来?(再次哽咽)既然你不爱我,讨厌我为什么还要生我?(啕号大哭)……因为你们不爱我,我们家里穷,我都不敢跟同学玩班上要捐班费,你说没钱;我们搞活动要订班服,你也说没钱。没钱就算了,你还打电话骂我们班主任,你这样做,让我很没面子。我觉得我的一切都不如别人……(放声大哭)

师:你想知道爸爸内心的答案吗?

生:嗯。

我:那请你到爸爸的位置上,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好吗?

小绮迟疑了一下,有点头,想知道却又害怕知道的样子。

我请小绮做到对面的椅子上,扮演爸爸。

由小绮扮演的爸爸:其实我是爱你的,但是我的能力有限,每天载客就只能赚到那么一点钱。而且我怕你因为家里穷,同学瞧不起你,所以跟老师说我是广铁的员工。

我请小绮回到自己的位置的上。

师:刚刚你爸爸说他并不是不爱你,而是家里经济能力有限。

小绮:那你为什么打电话骂我班主任,害得我十分没面子。

我再次请小绮到对面的椅子上,扮演爸爸。

师:小绮说因为你打电话骂班主任让她十分没面子,这件事情你怎么解释?

由小绮扮演的爸爸:我打电话给班主任,是为了让你不用订班服和捐班费,而又不至于在班主任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小绮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师:小绮,你爸爸并不是不爱你,而是爱你的方式让你不能接受。所以你们之间要好好沟通,爱是需要沟通连接的。你爸爸他的文化水平有限,所以他缺乏这些知识,给你造成了伤害。但是,现在你已然不是无能为力的小孩,你可以主动改变跟父亲的关系。

从开始的愤怒到后来的哭泣,再到后来的理解,大概过了十几分钟,小绮的情绪缓缓平复下来,她与我分享了第一次辅导后家里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当时的许多情绪体验,有焦虑,有沮丧,有失落,有愤怒,她内心的无助感变得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

家庭作业:发现并写下父亲、母亲、哥哥还有自己的优点,至少五个优点。

结果反馈:这次咨询通过空椅子技术,小绮一直以来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并初步意识到自己也要在与父母的关系上负责任。

(三)第三次辅导

1.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帮助当事人接纳自我,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增强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留下家庭作业巩固效果。

2.方法:谈话法

3.过程:

从前两次的咨询来看,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小绮对父母十分不接纳,同时也不接纳自己,同时也十分自卑,这样也阻碍其个人成长。因此咨询的目标之一是要帮助其接纳父母,接纳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引导小绮思考以下问题并引导其接纳父母、接纳自我,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1)解析原生家庭,内在小孩,内在父母等名词。(2)引导其思考,自己今天的所有状态,除了父母,自己要附上责任吗?(3)自己要为了父母无心的伤害责备他们多久?谁来为自己的幸福负责?如果一直处于受害者模式,你注定余生都要活在仇恨和痛苦的牢笼里。(4)放下父母对自己的伤害,提高自己的觉察力,做一些事情去赢得父母的尊重,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

小绮内心十分震撼,原来自己一直以受害者自居,原来自己也要负责任。所以她答应尝试改变与父母的相处方式,便用书信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以及自己的决心。

小绮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多变,容易受影响,但是个体不是没有能力,所以要让她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首先是要学会体验和增强积极情感。同时,小绮一直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比较自卑,习得性无助感十分强烈。因而要引导她进行积极归因。学会积极归因,从外部的、不稳定的和可控的三个维度进行归因,对自我能力产生信任感。

家庭作业:主动跟父母分享学校的事情;微笑跟同学打招呼;每天记录三件好事并进行积极归因。

结果反馈:经过这一次的咨询,小绮接纳了自己的自卑、敏感等,也决心改变与父母的关系,主动改善自己与同学的关系。

(四)第四次辅导

1.目的: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点燃新的希望,创造积极人生。

2.方法:谈话法

3.过程:

(1)小绮来到咨询室,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还主动跟我分享这一周她记录的三件好事,而且归因都是积极取向的。她与父母的关系得到了缓解,跟小组的同学有了深层次的交往,小组同学约她一起去图书馆做作业。

(2)帮助小绮进一步分析自我,引导小绮分析自己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如人际关系及情绪调节。通过剖析,小绮认识到自己原先一直采用消极、逃避的模式应对问题,这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成长。

(3)进行积极心理学训练,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美德,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

(4)最后建议:接纳父母接纳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美德,进行积极归因,提高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五)辅导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己的评价:从外表的观察可以发现小绮的精神状态好转。

(2)咨询师的评估:从班主任处了解到小绮与同学们的关系融洽,和同学交往多了,跟父母紧张的关系也得到了缓解。

四、辅导感悟

在这次辅导过程中,一开始,来访者出现阻抗,而我又比较心急,所以用了心灵图卡,用故事引出咨询话题。通过无条件关注、倾听、共情等技术,发现来访者对其父亲有严重的不满、愤怒情绪,而又不能直接跟其父亲接触的情况下,通过空椅子技術帮助其宣泄积压的情绪,并引导来访者意识到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接纳父母,接纳自己,学会积极归因,提高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不足:在辅导过程中没有指出来访者网恋是由于缺乏家庭温暖,自卑,人际交往能力差,而转向虚拟网络。还有,空椅子技术引导到最后没能很好地引导当事人回归现实。

在做了小绮的案例辅导后,我开始特别关注家庭关系不良、家庭教育缺失而导致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在比较特殊的环境下,大多数会自卑,并有无助感,长期的习得无助感,导致他们未必会去主动求助,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更可能选择把痛苦和不快埋在心底,这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所以在平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我将更注重对学生发展性问题的关注,让他们清楚自己已经不再是没有任何能力的小孩,而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主人。与其抱怨生活,自怨自艾,还不如从此刻起接纳父母,接纳父母带给自己的伤害,不再以受害者自居,接纳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同时,学会积极归因,以积极的方式去应对问题。

参考文献:

[1]郝宁.积极心理学——阳光人生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陈虹,张婷婷.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20-23.

[3]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834-835.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华侨中学,广州,51300)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教育策略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