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重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理、工、医复合型课程体系

2018-08-23 03:12尹建东陈志安郭启勇
浙江医学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时课程体系

尹建东,陈志安,郭启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4)

为了缓解医学影像设备研发的快节奏和医院从业人员的低能力间日益突出的矛盾,使专业教育符合其正确发展规律,2012年教育部增设了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限于新设专业的实际,且从业者受教育背景或知识结构所限,在专业设置之初未能对理、工和医多学科交叉特点的课程体系进行前瞻性的有效论证和整体考量[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校不间断地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梳理,除联合四川大学等高校进行深入论证外,还征求了生物医学工程、物理、数学、放疗、影像诊断等已完成首轮授课任务的各教研室意见,并听取了学校督导团专家反馈,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保证最大程度地与专业定位贴合,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实践教学,最大程度地支撑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与应对技术革新[2]。由于各高校刚刚完成首轮授课,因此目前有关课程体系修正的文献几乎空白。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定位与目标

我校自专业成立起就将输出“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人才作为专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将专业目标定位为具备较为扎实的医学影像技术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充分了解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限度、熟练掌握从事影像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应用和创新型人才[3]。

1.1 宽口径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除学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等核心课程外,还学习PET药品的合成、核医学技术、放疗技术、设备质控等,宽口径学习除可拓展就业渠道外,还可助推学生掌握核心技术、应对未来技术革新、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4]。

1.2 厚基础

学生前3学年要学习大量的理论课程,涉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与外国语、基础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科学方法、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内容,厚重的数理理论除可支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外,还对未来深造或提升奠定基础。

1.3 重应用

本校该专业为辽宁省应用转型专业,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摆在专业建设的最突出位置,除大四全年为毕业实习外,前3学年也设置了大学时的校内课间实习与企业实践环节,除提升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消化吸收程度外,还希望基于实践应用实现创新创业[5]。

2 课程体系调整

为打造“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服务于上述培养定位与目标,我校制定了具备理、工、医复合型特征的首版课程体系。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各相关教研室意见及建议、学生反馈、不同高校间座谈和论证,同时考虑到毕业生未来攻读研究生等因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间断的完善课程体系,包括增加或删除课程门类、压缩或延长课程学时、整合或调整课程顺序与内容等[6],近3年的主要变动如下:

2.1 增加或延长部分

鉴于该专业具有很强的理工类特点,后续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用到较深的数理知识作支撑,课程中增加了较多学时的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内容,如此设置也是考虑到目前我国该专业硕士点尚未确定,学生未来深造时可能会就近选择报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而上述增加课程为硕招统考科目。

鉴于该专业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另外一个选择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的科学学位,故课程体系中增加了考研主干课程—生物化学。

鉴于医院信息系统,尤其是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和放射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RIS)的应用日渐普及,课程体系中增加了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课程。

考虑到该专业的理工类属性和后续学习医学影像设备学、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电工学、电子学和信号与系统的支撑的相关课程。

鉴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放射物理与防护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部分最核心课程,增加了该两门课程的学时。

鉴于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原实习学时不能完全覆盖各部位影像诊断,故增加了该课程实习时长。

2.2 删除或缩减部分

鉴于机能实验、组织胚胎学、有机化学等课程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定位贴合度不是非常紧密,故删除了这些课程。

鉴于医学成像技术和医学影像物理学中大量内容完全重叠,包括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磁共振驰豫与信号检测等,两课程负责人协商后对医学成像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幅度压缩[7]。

鉴于该专业为理工类学科,与医学专业相比对临床知识要求相对薄弱,故课程体系中删除了学时较多的内科与外科学,相应调整为临床医学概论。

2.3 调整部分

为了满足各课程学习时相互铺垫的逻辑关系,调整了部分课程的开设顺序,使其满足如下几个学习链:(1)高等数学→影像物理→成像技术→设备学;(2)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3)高等数学→电工学→电子学→影像设备学;(4)复变函数→成像技术。

除上述外,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教研室还对部分课程授课内容、理论与实验或实习学时比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之更符合专业教育规律,助推学生成长与成才。如考虑到影像设备维护与维修、文献检索属于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实践性课程,故调整了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同时将影像设备维护与维修课程改为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使拟授课内容更为全面和系统;再如放射物理与防护学中X线物理基础、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内容在医学影像物理学中已有讲授,将原有8学时缩减为回顾性2学时;而对于学生普遍反映较为复杂和难学的治疗剂量学内容,由原来的12学时延长至18学时。

3 现有课程体系

经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论证与持续调整,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表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课程及进程表

上述课程体系已下发于专业相关的各教学单位和正在开展毕业实习的首届学生,就其完整性、合理性和前瞻性征求意见。各教研室普遍反映现有课程体系设置情况较初版有了较大改观,包括课程门类更加健全,课程内容更加合理,课程间顺序更加科学,尤其首肯了大幅度增加数理知识以支撑学生未来的学历深造和应对技术革新;学生普遍认为现有课程体系有利于增加知识间的逻辑性和联系性,有益于对专业整体课程框架的掌握,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消化、吸收与运用,且整体学时基本保持不变(略有下降),未增加负担。同时,师生针对现有课程体系聚焦了若干问题:(1)教育部本年度刚刚设立了医学影像技术硕士学位,本校应积极申请并确立,从而删除生物化学等专业不相干课程;(2) 针对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的医学图像软件编制与生成内容掌握困难的问题,未来有必要加大相关课程的教学比重;(3)针对学科发展趋势,有必要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加诸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与图像自动判读紧密相关的课程。因此,本校课程体系的调整将持续在路上。

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开启时间较短,存在诸多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地方,其中课程体系的调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既要全面完整,又要逻辑合理,还要突出专业特色,需要以理、工和医学知识背景为支撑制定,且在实践中去验证、思考和完善。笔者坚信,通过课程体系的日趋完善,对于培育致力于服务国民健康的优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将产生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医学影像学时课程体系
结合多层特征及空间信息蒸馏的医学影像分割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影像组学在核医学影像中的应用进展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