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研究

2018-08-23 01:32陈珂
求知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

陈珂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手机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手机依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也越来越普遍。文章以异化理论为视角,以社会调查为基础,来理解和反思手机依赖现象带来的种种异化,旨在建立哈贝马斯倡导的交往理性,呼吁大学生群体正确对待技术理性,降低手机对大学生生活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异化理论;手机依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手机依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过度使用手机,当手机不在身边时表现出的“坐立不安”“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有71%的人表示自己对手机过度依赖。在大学校园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一方面,手机的功能给学习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另一方面,手机依赖现象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愈演愈烈。这实则是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技术理性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泛滥,导致的人本质的异化和交往异化现象。因此,将手机依赖作为交往中的客观现象,把握其中可能会造成的交往危机,有助于弱化技术异化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概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的概念:“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劳动生产中人的种种异化现象,其中人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相异化是手机依赖现象的生动体现。

人本质异化致使主体性缺失。马克思将自由自觉地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而异化将这种关系颠倒过来,将人的本质作为人生存的手段。正是这种手段代替目的的形式,使得原本应服务人、给人带来幸福和满足的劳动成为约束人、压抑人的沉疴。

交往异化使得主体与交往对象疏离。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以对话为主要形式、以理解为导向的,在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社会活动。马克思关于交往异化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穆勒评注》中。在其中,马克思通过分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领域中的异化现象,阐述了人与人交往的异化。马克思进一步提出,在这种交往异化下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物与物的关系,即私有财产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这种物属于我的本质,物为我的存在,我对它的占有就是我的本质的属性与特点。”

马克思从劳动的现实影响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的异化的种种表现。造成手机依赖现象的根源正是因技术理性的膨胀造成的手机对生活世界的“殖民”,致使人本质的异化,也使得原本温情脉脉的人情关系变得愈发冷漠和疏离。这样手机就由服务人方便人的工具,变为控制人压抑人的存在,对手机的依赖成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疏离。

二、异化视角下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特征

手机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大学生日常进行交往的重要媒介。而手机依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十分普遍。据以河南大学100名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展现出感情的非理性化、时间碎片化和沟通虚拟化等主要特征。

1.使用时间的碎片化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手机依赖现象最直接的表现是技术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殖民”。智能手机由于其携带的便携性和功能的齐全性,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由于其用途的广泛性致使其对生活的渗透性强。根据调查,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按其重要程度可依次分为聊天、看社交平台、看电影或电视剧、购物等,这几乎涵盖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功能给使用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生活世界更多地被技术所攝控。第二,由于便携性致使手机占用了生活中的大多数碎片化的时间。据调查显示,几乎全部的大学生都会在每天睡前玩手机一到两个小时,睡前几乎不会玩手机的大学生仅占7%,许多人记忆中温馨的寝室夜谈也逐渐被睡前各自玩手机取代。81%的大学生会在上课无聊时浏览手机,坚定的不浏览手机者仅占11%,部分大学生即使来上课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智能手机侵占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时间,这无疑是生活世界殖民化的一种体现。

2.对待手机的感情非理性化导致人本质的异化

随着手机对生活的“殖民”,人的本质也随之异化,这是手机依赖现象的内在表现。表明手机对大学生的控制加深,使手机的主体变为手机奴役的对象。

第一,对大学生的控制增强。调查中显示有近90%的学生会在“即使不需要使用手机时也会将手机拿出来看看”,而基本没有这一行为的人仅占5%。而这一看似不起眼的下意识行为,表现出使用手机的非理性倾向,可见手机对大学生的控制程度。而这一倾向主要表现为焦虑的心理状态,有24.70%的大学生表示手机不在身边1小时就会感到焦虑,多数大学生在3小时以内就会感到焦虑与不安全感,这就表明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手机不离手的现象已经成了常态。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已经带来了心理异化现象,似乎手机已经绑架了大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对主体的控制逐步增强。

第二,手机依赖现象使大学生成为“单向度的人”。随着智能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生活的价值和乐趣转到手机上。在调查中有70%的大学生认为过度使用手机是消磨时间的需要,这体现为一种个体价值的迷失,在生活中缺少的获得感、满足感使得大学生只能在网络空间获得弥补。在“玩手机后是更孤单还是更充实”的问题上,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更充实。这表明人本质异化的程度之深,大学生感受不到这是技术对人的控制带来的不自由的境遇。而在长时间使用手机后,反而会产生一种充实和满足的感觉。这就表明手机依赖现象已经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失去了批判性思维,自愿地接受手机带给人的种种控制,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3.沟通的虚拟化导致交往异化

如前所述,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都被手机占用时,虚拟的交往行为占了主要地位,无疑留给身边人的时间减少。这就导致了手机异化的外在表现——交往异化,也表明异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这种虚拟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交往的疏离与狭隘。在信息时代,交往更多成为信息的交流而非情感的交流。这种沟通以信息符号为媒介,加上对规范行为的忽视,造成了交往中真诚性、真实性、公正性的缺乏,使得交往行为变得更加狭隘与疏离。据调查显示,有67%的大学生表示手机依赖对人际关系有影响。当大学生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和身边人的交流变得不耐烦,与亲朋关系日渐疏远。与使用手机的时长相比,仅有25%的大学生认为与家人沟通的时间更长。而有87%的大学生表示家人朋友抱怨过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有53.7%的大学生认为过度依赖手机偶尔会使自己和朋友在交往中无话可说。这正是因为虚拟的沟通逐渐代替了面对面思想的交流,单一的互动、戏剧化的表演方式简化了情感交流。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交往行为中的困厄以及思想交往的缺失,造成人与人关系的疏离。

对手机使用的感情非理性化、时间碎片化、沟通虚拟化造成了异化的种种表现。由此,在手机依赖的作用下人的本质变得更加异化,交往关系变得更加疏离。解决手机依赖带来的异化问题,无疑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

三、推动大学生交往关系的重建,消解异化现象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生活”和“系统”脱节的问题。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现代社会根据职能可划分为生活和系统两个部分。生活世界是指交往行为的背景世界,系统是指有目的地进行交往的制度系统。而回归理性交往又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所以要克服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要从个人、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建立起交往理性,从而消解异化。

1.增强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正确对待技术理性

要想从主体层面解决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这一难题,最重要的是促进主体意识的觉醒,慎重对待技术理性。荀子有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大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到手机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服务和补充,正确认识手机交往无法代替现实交往,手机依赖只会带来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因此大学生应适度使用手机,注重培养个人的交往资质,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现实的交往中,使“系统”和“生活世界”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活动加强交往

哈贝马斯认为文化在生活世界中的功能主要是文化的更新与再生产。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不仅暴露出了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匮乏与群体交往的不足,更展现出校园文化不能及时更新换代以适应大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应注重将人文精神注入到校园文化中,不断以与时俱进的价值和艺术理性消解过度的技术理性对大学生的控制。此外,高校应针对学生特点,推出符合學生个性、吸引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的集体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创设良好的言谈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封闭的小世界走出来,提升交际能力,重建个人价值。

3.引领文化导向,加强网络行为规范的教育

哈贝马斯的构想中,要回归理性交往,承认和遵循共同的规范是重要的途径。因此,应加强引领文化导向,着力加强网络行为规范的教育,告别娱乐至上的手机使用特征。网络作为现实交往活动的补充,同样离不开道德规范的约束。因此,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在交往主体之间建立起普遍有效的网络规范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网络交往规范时,既要吸收原有的道德规范为网络所用,又要结合网络和大学生交往表现出的新特点制定新规范。同时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的隐性教育,利用网络平台平等的特性,及时解答大学生的心灵困惑。让手机成为指导大学生成长的老师,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接受,让教育真正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手机依赖现象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手机带来的便利视而不见,诚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所指出:“只有浪漫主义的蠢人,才会喃喃自语地要回到自然状态。”而对手机依赖现象的研究,正是要呼吁大学生正确对待技术理性,从而成为自由自觉地使用手机的主体,使技术真正成为推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工具。

参考文献:

[1]许小年.71.8%受访者认为过度依赖手机 忽视当面交流现象普遍存在[N].中国青年报,2013-02-21.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洪佩郁,蔺 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