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中隐喻的分析与解读

2018-08-23 11:13王童心
东方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呐喊隐喻鲁迅

王童心

摘要:鲁迅先生在作品中,经常会通过隐喻来表达讽刺或称赞,这种方法值得被注意起来,并且有所分析和学习。因此本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围绕先生文章中的色彩、动物、疾病三类隐喻进行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呐喊》;隐喻;鲁迅

一、色彩隐喻

《呐喊》中色彩的作用主要在于暗示人物命运变化、烘托氛围使作品更生动、突出人物特征这些作用。那么通过色彩的变化暗示人物命运变化、烘托氛围的表达方式还是比较常见的,不仅是在鲁迅的作品中,在学生平时的写作中也常常出现,例如:(心情好的时候)今天的天空格外的蓝。但是鲁迅先生描写的颜色更为夸张、准确和创新,例如:‘《药》一文中“秋天的后半夜……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先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是非常强烈和敏锐的,秋夜天的“乌蓝”和茶馆里光的“青白”是我们平常不会想到的色彩词,可是看到先生的表述却觉得异常的贴切,运用色彩词将客观事物的色彩特征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出来。同时“乌蓝”“青白”是属于冷色调的色彩,渲染了沉重、幽郁的气氛,奠定了小说深沉、冷峻的主色调。

而色彩词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突出人物特征,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些人物只有寥寥几笔,但是却让人印象极为深刻,这可能要归功于先生所用的特殊手法:用“色彩语素+客观事物名词”指代人的色彩词。小说《明天》中有“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阿Q正传》中有“赵白眼”;小说《药》中有“红眼睛阿义”和“花白胡子”。鲁迅运用这类词汇,调动读者的已有经验,简单却细致的凸显了人物特征。

二、动物隐喻

《呐喊》一书中共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其中《狂人日记》、《药》、《明天》、《故乡》、《阿Q正传》、《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中均有动物意象出现,我搜集到的有狮子、狐狸、狗、狼、乌鸦、鸡、鸭、鱼、鸟、猴子、蜂、蛤蟆、蝌蚪、白兔等动物,我认为这些动物形象不仅仅是必要的叙事需要出现,更多是鲁迅先生想要通过动物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观点。通过阅读,我发现鲁迅先生用的最多的是狗和狼这两个意象,这两个对立的动物意象隐喻当时出现的不同的中国知识分子,狼意象用来隐喻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即精神界的战士,而狗意象用来隐喻具有奴性特点的知识分子。

鲁迅先生笔下的狗一般是既有动物本身的特点,又有被豢养后的特性。狗见了主人会摇尾巴,会极尽谄媚;狗见到陌生人却会狂叫,摆出一副咄咄逼人之势。鲁迅先生憎恨如狗一样阿谀奉承、以截然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待人的人,因此他在《呐喊》中对狗进行了大量的批判。

而狼在鲁迅笔下应该是以战斗者的形象存在,比如《狂人日记》中略有提到

他们是只会吃死肉的!——记得什么书上说,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 ——《狂人日记》

在这里狼和狗好像都是“吃人”的,但实际上我认为先生已经对狼、狗和“海乙那”做出了区分,狼是具有野性的动物,它不吃死肉,而“海乙那”他们是只会吃死肉的,这也就区分出它們实际上是不一样的。狼虽然是有残忍血腥的形象,但是鲁迅先生应该是更关注他的搏斗精神,先生自身也比较好斗,反叛,因此他将自己的性格与狼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战斗者的形象。

三、疾病隐喻

我对《呐喊》一书中的疾病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分析:

1.知识分子与民众的疾病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普通民众得的多是与发热,咳嗽相关的肺病或症状相似的病,《药》中的华小栓,《明天》中宝儿,他们无一例外全都死了。而知识分子总是患了精神病,并且在小说中是被排除到正常的社会秩序之外。我认为这样的两类人,暗示着被启蒙者和启蒙者,普通民众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没有话语权,内心的愤懑无处发泄,压抑身体,最终以死控诉;而启蒙者暗示着五四运动的力量,他们在当时的社会当中被排挤,被孤立,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精神困境。更可怕的是,被启蒙者并不认可启蒙者,他们一方面被旧社会压迫身心,一方面却觉得拯救他们的人都是疯子,这可能就是鲁迅先生先要揭露的当时社会的莫大的悲哀。

2.中医与西医的治疗

在鲁迅小说中出现的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的形象出现的,这些医生医术极为低劣,《药》中的康大叔有医生与刽子手的两重身份,《明天》中的何小仙,他的长指甲和一串让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让单四嫂子崇敬不已,可最终宝儿还是离开了人世。西医在《呐喊》中没有出现,但是在《彷徨》中出现了一次,并且是把病给治好了。在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的对比之下,可以看到鲁迅认为西医是代表科学精神的现代化,而中医则是代表愚昧无知的中国封建文化。鲁迅对西医的推崇源于他对现代性的认识,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神圣化的东西的驱除。

3.民族的疾病

再看一下患病的人群:儿童、少年、青年、老年、城镇的、农村的都生病了,并且病的都是无辜之人,天真的宝儿,正值青年的华小松,相比下“满脸横肉”的刽子手不病,腐朽的鲁四爷不病,奸猾的何小仙不病,不应病的病了,应病的没有病,这也隐喻着我们的民族生病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出问题了。

四、结语

从鲁迅先生的隐喻分析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到隐喻的巧妙,还可以看到他用词的大胆和创新,反观教师和学生的写作,总是局限于常用的俗套之中,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色彩、动物、疾病背后的故事,也应该学习先生的语言表达形式,从他的语用创新反思到自身的语言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予霞.疾病现象的文化阐释[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6).

[2]丁琪.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疾病意象”探析[J].文学理论与批评,2005,(5).

[3]黎保荣.鲁迅小说中“病”的文化阐释[J].晋阳学刊,2004,(5).

[4]刘贵文.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看鲁迅在“五四”前后的思想[J].天中学刊(驻马店师专学报),1996(01).

猜你喜欢
呐喊隐喻鲁迅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孔乙己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