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

  • 穿越百年的“呐喊”:鲁迅的绝望与希望
    4篇短篇小说的《呐喊》出版,开创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如今,《呐喊》出版已逾百年,鲁迅百年前的呐喊依旧振聋发聩。“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青年周树人曾有许多美好的梦,留学日本之初,诞生了启蒙与救国的梦。直到,梦碎了。1906年,他在课堂的幻灯片上看到被斩首的中国人,四周的看客是体格健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他们的麻木不仁让他感到屈辱和愤怒。学医不能救国人,急需改变的是人们的精神。于是周树人决定弃医从文,加入革命

    领导文萃 2024年1期2024-01-12

  • 呐喊》自序
    ,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

    视野 2023年21期2023-12-09

  • 呐喊》《彷徨》两悠悠
    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由北京大学新潮社出版,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发出第一声呐喊“救救孩子!”《孔乙己》写出苦人遭遇的凉薄,《药》写出先驱者的英勇牺牲与不被理解的寂寞,《阿Q 正传》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风波》《明天》《端午节》《社戏》等各自体现了“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结集出版,单篇发表时的影响累积叠加,给读者更大的震撼。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回溯这部中国文学经典的生成过程和产生的巨大影响。《呐喊》之后

    名作欣赏 2023年13期2023-09-29

  • 唐小林《孤独的“呐喊”》的批评之批评
    评文集《孤独的“呐喊”》为例,论析其文学批评的优长与不足。关键词:唐小林 《孤独的“呐喊”》 文坛乱象 同情之理解唐小林的批评以文字的尖锐、对批评对象的毫不留情面而闻名,他以辛辣的笔触向众多一线作家、批评家“猛烈开火”,如贾平凹、莫言、王安忆、雷达等等。唐小林每对准一个批评对象,都能从他个人的阅读感受出发,指出该批评对象文章中的不足。犀利的笔锋,不怕事的批评态度,让唐小林从一个打工仔一跃成为文坛“新贵”。尽管如此,唐小林仍以文学批评的门外汉自居,因此,被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8期2023-08-25

  • 呐喊》的语言艺术研究
    小说集《呐喊》是鲁迅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讽刺手法反映当时的环境背景,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着极高的价值。该书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包括《孔乙己》《明天》《白光》等在内的14篇短篇小说,运用生动的语言呈现了一个个画面情景,深层次地揭示出了当时的状况,不仅能够让广大读者深刻感受到作品的精神内涵,也为新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全新力量。因此,对该作品的语言艺术进行探讨,对于领悟该作品的博大精深,感受该作品的艺术魅力都有重要意义。一、《呐喊》的内容概述《呐喊》中包含很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8期2023-08-21

  • 灯下漫笔
    重要地位,他的《呐喊》和《彷徨》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奠基之作。读者从这两本书籍中或汲取力量,或窥见那个时代的人文风貌。在诸多对于鲁迅的研究中,对其作品中相关意象的研究已比较全面,主要就鲁迅《呐喊》和《彷徨》这两本书中的“灯”意象进行探讨,以试图接近那个时代,解读鲁迅的伟大精神。关键词:《呐喊》;《彷徨》;鲁迅;意象鲁迅被人们称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自成一派,到今天仍旧散发着巨大的魅力。人们常常谈起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他那一双本该用来救死扶伤的手

    大观 2023年4期2023-06-16

  • 以《呐喊》为例谈鲁迅小说中角色形象对作品的超越
    高 鹏《呐喊》能够作为我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记,作品中角色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现代小说与古代小说除了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形式不同之外,在创作之初便有着巨大区别。现代小说从作品素材收集伊始,到小说世界观的架构再到核心剧情的铺陈与角色形象的塑造都有着一个预定的过程。一、角色形象与剧情的预设《呐喊》诞生于“五四”文学革命,是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文学探讨,因此其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具有高度类型化的特点,如代表腐生的孔乙己、代表贱民的阿Q、代表农民的闰土

    中学语文 2023年3期2023-04-06

  • 基于《呐喊》的语言艺术研究
    王丽琼《呐喊》小说集中共收录了14篇小说,其中《孔乙己》《药》《狂人日记》等作品家喻户晓。该小说集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开创了现实主义小说写作手法的先河,在文学界掀起了巨大浪潮,鲁迅先生也成为了我国现代小说的代表人物。此小说集主要描绘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多个有血有肉的小说人物,抨击了腐朽落后的封建观念,表达了鲁迅先生渴望社会变革、唤醒民众的思想感情。为了进一步赏析该小说集的文学价值,有必要对

    文化学刊 2022年4期2022-12-07

  • 呐喊
    14篇小说编成《呐喊》,交北大新潮社排印。作为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社戏》《故乡》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作,初版问世后迅速售空,又经历了多次重印。当年李大钊在读到《呐喊》后说,“这是中国最好的一本小说。”茅盾的评价是:“《呐喊》的题目、体裁、风格,乃至里面的思想都是极新奇的,是一个新辟的天地。”1918年,鲁迅因为和老朋友“金心异”的一场关于“铁屋子”的谈话,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随后又连

    东方电影 2022年2期2022-09-21

  • 呐喊》整本书阅读项目式学习专题研读课实践
    养。下面笔者以《呐喊》“呐喊唤醒,光照未来”整本书阅读项目式学习实践为例,探索整本书阅读中专题阅读研讨的教学实践经验。一、专题阅读的设计与开发整本书阅读的对象,往往是经典名著,涉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庞杂,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教什么”,要根据整本书的文体特征、独特的文本价值、课程目标以及学情特点,对丰富庞杂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重组建构,从整体出发,运用整合思维,开发设计出课程内容。《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新文学作品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说从内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0期2022-07-01

  • “梦”与鲁迅的写作起源
    关键词:鲁迅 《呐喊〈自序〉》 青年梦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借“梦”言事的传统素已有之。唐代才子沈既济的传奇《枕中记》,描写了不得志的士子卢生在道士的帮助下做梦,梦里享尽富贵荣华,梦醒后店家的黄粱饭尚未煮熟,于是有了“黄粱一梦”的典故;南宋诗人陆游因飘逸豪放的纪梦诗为人称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现了他渴望北伐抗金的理想;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是写梦的好手,其代表作《牡丹亭》用梦境摹写人生,表现出华丽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相比之下,西方文学传统对“梦”的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8期2022-05-30

  • 基于叙事学理论视角下解读鲁迅《药》
    大家鲁迅的著作《呐喊》中的短篇小说《药》,针对本文所表现出来的叙述内容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和场景以及文章的深层结构,剖析文中人物所代表的阶级以及其背后的时代背景,揭露鲁迅撰写本文的用意,以达到“更加深刻地了解那个改朝换代的腥风血雨的革命时代下人们的心理”的目的。关键词:鲁迅;《呐喊》;叙事学理论;《药》鲁迅的《呐喊》早已是脍炙人口的著作,这本书收录了鲁迅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这个时间正是辛亥革命过后到五四运动时期。本书着眼于这个特殊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17期2022-05-15

  • 呐喊》与契诃夫小说的比较阅读
    交合的撕裂。从《呐喊》的后期创作,我们还可以感受到鲁迅对自身“青年思想导师”这一身份的排斥,这种对社会,对自身的思想反思是贯彻于鲁迅的创作之中的。即便文中多以“我”为第一人称视角,来纵观全篇事件,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并非是创作者,其更像一个冷眼旁观的看客,来描叙文中的主人公的经历。因此,鲁迅小说的大体方向是呈客观公正的。 契诃夫与鲁迅不同的是,契诃夫对社会的书写并没有那种撕裂感,而是以一种让人物表演的方式来获取读者的共情与主观评价,对社会的反思更像是对人类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3期2022-03-26

  • 校本课程开发热潮下的“呐喊”与“彷徨”
    生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来命名,旨在通过“呐喊”发声出校本课程开发热潮下的“竞相效仿、政绩思维、无序实施、静态断更”等问题,并在《歌声飞扬》课程开发的“彷徨”游移过程中初步探讨出“需求评估、价值定位、实施路径、评价建立、多轮开发”五项解决办法。关键词:校本课程,歌声飞扬,问题,办法前言随着基础性教育对个性化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有益补充的校本课程便从最初的理念提出到了如今的“百花齐放”。[1]这股开发热潮席卷教育市场的同时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期2022-03-21

  • 极简约而又极深广 ——《呐喊》《彷徨》的极简主义叙事特征
    学的奠基之作,《呐喊》《彷徨》一方面以其“表现的深切”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创作“实绩”(1)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38页。,一方面以其“格式的特别”确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性文体范例。《呐喊》《彷徨》小说叙事“格式”的“特别”之处,表现在它以“极省俭”的写作素材和极简约的文体格式,为鲁迅“为人生”的启蒙主义文学观作了精确的价值定位,并且最大限度地承载了“忧愤深广”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主题。以《呐喊》《彷徨》为文本参照,鲁迅小说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03-18

  • 呐喊》与契诃夫小说的比较阅读
    交合的撕裂。从《呐喊》的后期创作,我们还可以感受到鲁迅对自身“青年思想导师”这一身份的排斥,这种对社会,对自身的思想反思是贯彻于鲁迅的创作之中的。即便文中多以“我”为第一人称视角,来纵观全篇事件,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并非是创作者,其更像一个冷眼旁观的看客,来描叙文中的主人公的经历。因此,鲁迅小说的大体方向是呈客观公正的。契诃夫与鲁迅不同的是,契诃夫对社会的书写并没有那种撕裂感,而是以一种让人物表演的方式来获取读者的共情与主观评价,对社会的反思更像是对人类百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3期2022-03-18

  • 呐喊》《彷徨》的医学思维与诊治理路*①
    的描写,是鲁迅《呐喊》《彷徨》创作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因为有在医学专门学校接受过现代医学的系统和专业的学习经历,鲁迅对国人的创伤,特别是心理和精神创伤的描写,是十分专业、细致和独到的。从表现方式来看,鲁迅采取的不是传统中医擅长的综合或曰整体认识与把握的诊治思维、理路和方式,而是采用现代医学分析型的诊治思维、理路和方式,对国人的精神和心理创伤进行了十分精细的诊断和描写,不仅发现了病症、病根、病源所在,而且深入剖析了病理,开出诊治和疗救的方案。在《我怎么做起小说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03-18

  • 身体政治与晚年鲁迅 ——“且介亭杂文”与《呐喊》互读
    且介亭杂文”和《呐喊》对照阅读,就会发现鲁迅对这三者的书写和言说形成了有关租界知识分子、乡土底层民众、青年留洋学生三种具体形象的文本系统。长衫从乡绅到租界文人身上,毡帽被篡改为瓜皮小帽的事件里,都有一个从半封建乡土到半殖民上海的空间迁移。辫子则承担的是时间上的常与变,留学日本时因辫子所受的屈辱和回国时剪辫带来的惶惑在即将落幕的人生光影里愈显清晰。文人长衫的斥责、毡帽被篡改的申辩、“无辫之灾”的回顾三个片段看似不相关,其内在逻辑却一致性地指向鲁迅晚年在上海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3-18

  • 小说《呐喊》的语言艺术研究*
    000)小说集《呐喊》无论是在思想意蕴还是语言艺术方面其文学价值都是极高的。思想上它深挖国民弊病到骨子里,艺术上它的语言传神生动地呈现出作品的画面情景,让读者感受到作品内涵的博大精深及其在当今世界中全新的力量。一、《呐喊》的写作背景与内容概述鲁迅从事医生职业原本是因为他觉得医生的天职便是救死扶伤。但是后来他认识到生病的并不只是个体,而是整个民族,与其医治个人的疾苦,不如弃医从文拯救整个民族。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提到促使他彻底转变念头的是一次课堂上看到的画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6期2022-02-10

  • 借助《呐喊》解读《彷徨》
    整本书阅读”;《呐喊》《彷徨》;知识分子群像;比较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解释、讨论、研究逐渐常态化。在语文界最早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是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构建学生阅读素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经典作品为载体,研究古今中外的语文学习方式及其规律,融合读写,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教育部把“整本书阅读”放在18个任务群

    高考·中 2021年10期2021-11-19

  • 五四语境中的“双十怀古” ——《呐喊》的生成、编集与版本变迁
    [提要]鲁迅在《呐喊》编集中为各篇小说“补记”了篇末日期,“双十节”是贯穿始终的隐形线索。《呐喊》各篇作品发表的五四新文化语境,使得小说家的辛亥、民初体验处在被五四挤压乃至覆盖的状态。鲁迅由张勋复辟事件激活了自民国元年便已开篇的“头发的故事”,并将其扩展为《呐喊》的整体脉络。由“感今”而触发的“怀旧”一开始便是《呐喊》的写作动力,与“时事”相重叠的“历史”则构成了《呐喊》单篇文本的生成机制。在《呐喊》的出版过程与版本变迁中,鲁迅借助现代出版印刷媒介实施其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11期2021-11-16

  • 略谈《呐喊》《彷徨》中的故人形象
    人是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经常出现的一类形象。本文将略谈《呐喊》《彷徨》中的故人形象,选择书中较为典型的几位故人,管窥闰土至魏连殳的变迁,蠡测此类形象所折射出的鲁迅的某种经历与乡镇缩影。关键词:《呐喊》;《彷徨》;故人形象一、引言鲁迅的“归乡”小说中,故人形象多次出现,并往往被分化为知识分子形象与农民形象。而在辞海中被解释为旧友亦或是作古之人的故人,凝汇了主体与他者的张力结构,由此构建了随内外两面变迁的形象群体及与之相关的艺术世界。二、故人形象1.麻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2021-11-10

  • 重读《呐喊
    文学活动,在《〈呐喊〉自序》里描述过《新生》诞生的过程:“我们想从事文学,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所以只谓之《新生》。”但是《新生》办得并不顺利,原来一起办《新生》的人陆续散去,刚创始时就不顺利。鲁迅把《新生》所遭遇的挫折描述为“梦的失败”、“梦的失落”。他做的另外一个文学工作,是和他的弟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一些域外的小说,然后结集成《域外小说集》,但卖得并不好。鲁迅回到国内后在蔡元培的介绍下,在教育部做佥事,可是他主要的精力却放在别的

    书屋 2021年10期2021-10-22

  • 呐喊?自序》中的“寂寞”解读
    刘悦摘  要:《呐喊·自序》中“寂寞”一词出现多达十次,鲁迅在经历三次“看见”——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看见“自己”、看见“铁屋子”后产生了回忆梦破的“寂寞”、治文不遂的“寂寞”以及促成文学革命的“寂寞”,并通过“呐喊”的方式同“寂寞”进行不懈的抗争。文章借助文本细读的方式,从探究1922年以前鲁迅的生平经历的角度,解读《呐喊·自序》中“寂寞”的不同含义、产生原因以及破除方式,进而审视“寂寞”对于鲁迅创作的影响。关键词:鲁迅;《呐喊·自序》;寂寞;呐喊中图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10-13

  • 呐喊
    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里的《故乡》一文。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阿Q精神”,还有“回字有四样写法”,也都出自鲁迅的《呐喊》。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呐喊》可以说是小说里的第一名,站在绝对的顶峰。它被看作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呐喊》一共收录了鲁迅的14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可以看出,大部分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篇目,它们不但深刻地影响了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1年9期2021-10-09

  • 以“任务单”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
    ;整本书阅读;《呐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注重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整本书阅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就要求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需要从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走向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了高效地完成这项任务群的学习任务,教师要注重整合知识,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源,形成一定的任务导向,设置一定的“任务单”,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所谓的“任务单”就是“学习单”或者“助学单”。它是基于整本书具体内容,对其进行项目开发。它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8期2021-09-24

  • 呐喊》的魅力
    卓伊晗《呐喊》(或译称《尖叫》),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名作。画作通过强烈的颜色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还有人物夸张的失真效果,将主人公恐惧、绝望的情绪蔓延开来,带给了观看它的每个人。我们似乎无法完全体会到作者在绘画时那种对整个世界都失去希望的感觉,不禁要感叹,到底要多么沮丧,才能画出如斯作品。中国作家鲁迅有《呐喊》一书,被人们评为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中伟大的呼声。而这幅画中的呐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没有发出真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8期2021-09-13

  • 观澜纳海度,囚己恕人心 ——《呐喊》《彷徨》中的承、破与立
    韧让我更想通过《呐喊》和《彷徨》来进一步认识他。我知道鲁迅的作品难读,更难写和品味,但我只想凭借自己对他的认识说一说浅薄的想法。本文通过探索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去寻找这两部先锋之作中先生对传统的承、破和立。一、《呐喊》与《彷徨》行文形态结构的双向同构性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是散记体与集合体的统一,但是以散记体为主。吕荧先生曾称“鲁迅的小说,一般地说来是散记体的形态,它的结构是直述的散记”[1]。事实上,散记是散文的一种形式,同时是古时人们常用的写文章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2021-09-10

  • 例谈整本书阅读如何教
    松三位老师关于《呐喊》的教学实录分析,探究三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以此谈论整本书阅读“如何教”的问题。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呐喊》 方法 建议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一经提出,语文学界展开了热议。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学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体现了对我国语文教学优良传统的“守正创新”。因此,为进一步探索整本书阅读“如何教”的问题,笔者从三位一线教师关于《呐喊》的教学实录入手以初探“整本

    文学教育 2021年8期2021-09-06

  • 呐喊》的魅力
    媒二班 卓伊晗《呐喊》(或译称《尖叫》),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 年的作品。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名作。画作通过强烈的颜色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还有人物夸张的失真效果,将主人公恐惧、绝望的情绪蔓延开来,带给了观看它的每个人。我们似乎无法完全体会到作者在绘画时那种对整个世界都失去希望的感觉,不禁要感叹,到底要多么沮丧,才能画出如斯作品。中国作家鲁迅有《呐喊》一书,被人们评为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中伟大的呼声。而这幅画中的呐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

    江苏教育 2021年55期2021-09-03

  • 怎样看待《呐喊》的批判性?
    煜晖【关键词】《呐喊》,批判性,整本书阅读教学《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诞生近百年来,无数作家从中汲取了思想和艺术的养分,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也从中选文,作为国民学习的材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纳入课程内容。不管从哪个角度、根据什么标准遴选教学书目,《呐喊》都当之无愧地名列前茅。随之而来的是,从落实课程标准出发,学生怎样读《呐喊》才算“达标”?第一个挑战是怎样读懂、读透《呐喊》中的每篇作品。《呐喊》收录

    语文建设 2021年7期2021-08-16

  • 揣摩审美观念,让人物评论更有风度
    念;人物评论;《呐喊》;风度【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9-007-02【本文著录格式】杨征.揣摩审美观念,让人物评论更有风度——以高中生《呐喊》人物群像评论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19):7-8.一、从审美观念层面进行人物评论写作的缘由在《把握文化价值,让人物评论更有温度》一文中,本人从文化价值的把握出发,对人物的深刻评论

    课外语文·上 2021年7期2021-08-16

  • 从《〈呐喊〉自序》看鲁迅文学创作的缘由
    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自不待言。《自序》中对鲁迅文学创作原因的叙及,学界已不乏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以“回忆”与“梦”为切入点,再次对《自序》进行解读,谈谈笔者对鲁迅创作缘由的几点认识。一.回忆《自序》开头即写,“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

    文学教育 2021年7期2021-08-09

  • 浅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下《呐喊》和鲁迅的文学创造
    作中加以运用。《呐喊》这一小说集中,包含了《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社戏》、《明天》等一系列作品。本篇从作品出发,感受鲁迅的创作,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真实地感知鲁迅的孤独、矛盾、痛苦、彷徨,探寻鲁迅作品中潜在的意味。◆关键词: 鲁迅作品;本我和自我的矛盾;焦虑说;封建礼教;白日梦;扬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文艺理论与鲁迅先生的作品都有相结合的部分。《呐喊》这部小说集就是相对典型的一部分,其中的部分篇章,对其中的理论有升华的部分,也

    速读·下旬 2021年7期2021-08-05

  • 把握文化价值,让人物评论更有温度
    化;人物评论;《呐喊》;温度【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8-016-02【本文著录格式】杨征.把握文化价值,让人物评论更有温度——以高中生《呐喊》人物群像评论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18):16-17.一、高中生进行人物评论写作的背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以“读书为本,读书为要”作为理念,因此,整本书阅读作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被提上了教学日程

    课外语文·下 2021年6期2021-08-02

  • 目的论视角下《呐喊》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屈亚东摘要:《呐喊》是我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选择《呐喊》杨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探究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实现了什么翻译目的,达到了怎样的翻译效果,进而探讨了目的论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指导作用。关键词:目的论;《呐喊》杨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和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1-0049-020引言近年来,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期2021-06-29

  • 鲁迅《呐喊》中的讽刺艺术探析
    新和拓展。一、《呐喊》中的讽刺手法分类短篇小说集《呐喊》包含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等近14篇小说。从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来看,其主要运用了三种讽刺手法,分别为:嬉笑式的讽刺、白描式的讽刺、叱骂式的讽刺。(一)嬉笑式的讽刺鲁迅先生的小说和记叙文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嬉笑式讽刺手法,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叙述展开故事情节,并运用一些夸张式的方法去表达人物扭曲的心态和违反常规的行为,形成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在《阿Q正传》一文中,对于主人公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2期2021-06-25

  • 怎样看待《呐喊》的批判性?
    煜晖【关键词】《呐喊》,批判性,整本书阅读教学《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诞生近百年来,无数作家从中汲取了思想和艺术的养分,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也从中选文,作为国民学习的材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纳入课程内容。不管从哪个角度、根据什么标准遴选教学书目,《呐喊》都当之无愧地名列前茅。随之而来的是,从落实课程标准出发,学生怎样读《呐喊》才算“达标”?第一个挑战是怎样读懂、读透《呐喊》中的每篇作品。《呐喊》收录

    语文建设·上 2021年7期2021-05-30

  • 名画《呐喊》的背后
    我感到一声无尽的呐喊越过天际。”还有一个版本,对他的这一经历描述得有声有色:一天傍晚,我正在克里斯蒂安尼亚(今日的奥斯陆)附近的一条山路上散步——和两个同伴一起……太阳已经落山……好像有一把血红的剑将天穹劈开——整个氛围都是一片血红——还有炫目的火舌——群山成了深蓝色——海湾变成浅蓝色——在黄色和红色中间——道路——和栏杆上——全是耀眼的血红色——我同伴的脸变成了淡黄色——我感到像有一声巨大的呐喊——我真的听到一声巨大的呐喊。一次又一次地记述,只能说明蒙克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1年3期2021-05-18

  • 名画《呐喊》的背后
    我感到一声无尽的呐喊越过天际。”还有一个版本,对他的这一经历描述得有声有色:一天傍晚,我正在克里斯蒂安尼亚(今日的奥斯陆)附近的一条山路上散步——和两个同伴一起……太阳已经落山……好像有一把血红的剑将天穹劈开——整个氛围都是一片血红——还有炫目的火舌——群山成了深蓝色——海湾变成浅蓝色——在黄色和红色中间——道路——和栏杆上——全是耀眼的血红色——我同伴的脸变成了淡黄色——我感到像有一声巨大的呐喊——我真的听到一声巨大的呐喊。一次又一次地记述,只能说明蒙克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3期2021-04-24

  • 悲剧性文化的艺术分析 ——探究鲁迅《呐喊》与《彷徨》
    。对《彷徨》、《呐喊》悲凉社会环境及语言艺术进行分析,可找到鲁迅悲剧小说的不同风格。比如,鲁迅创作的文字本身便具备悲剧精神,鲁迅悲剧意识也更加深刻的体现创作者的自我局限,表达鲁迅对觉醒知识分子的悲剧生活描绘,也涵盖很多的自我形象,本文对鲁迅悲剧精神进行研究,分析悲剧性文化彰显的艺术价值。二、作品中的悲凉环境鲁迅在描绘意境的过程中,不仅为读者呈现特殊的意境,读者也会感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彷徨》、《呐喊》中,部分小说涉及抒情内容,可达到体现文章情感的作用,让文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5期2021-04-06

  • 框架理论下颜色隐喻翻译方法探析 ——以鲁迅《呐喊》小说集为例
    解失败。鲁迅的《呐喊》小说集中的色彩语码极具代表性,通过不同词素的组合,丰富了各种颜色的低层次范畴。鲁迅从小就热爱年画和浙江绍兴地方戏,在日本读书时还读过“论及色彩学的一些美学方面的书籍”[1],所以鲁迅作品中的色彩语码“体现了鲁迅独特的隐喻认知思维方式”[2]。因此,本文选取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蓝诗玲(Julia Lovell)的译作(以下分别简称“杨译”和“蓝译”),通过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对颜色隐喻的框架进行分类,并在比较两译本的翻译得失后总结出

    文化学刊 2021年2期2021-03-08

  • 异化论视角下《呐喊》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日译研究
    井上红梅在翻译《呐喊》时使用的异化策略也与鲁迅提倡的“硬译”不谋而合,这种看似“硬”的翻译方法下的“语言产物”或许对于早期目的语读者来说难以理解,但是,随着中日交往的不断深入,这些原本带有浓厚异域色彩的文化负载词会逐步被理解和接纳,甚至成为两国文化的“共识”。一、异化与归化之争“异化”与“归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异化翻译是不透明的,它避免流畅,倾向于在译文中融

    文化学刊 2021年5期2021-03-07

  • 从《呐喊》中窥探中鲁迅的人格特征
    的奠基人之一,《呐喊》是其主要代表作,这本小说集主要描写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呐喊》在文学史以及社会史中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也非常能够体现鲁迅个人的文风以及思想,鲁迅用故事在抨击黑暗的旧社会,但同时也是在展示自己,他的人格特征在故事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本文将围绕“从《呐喊》中窥探中鲁迅的人格特征”这一话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关键词:《呐喊》;鲁迅;人格特征前言:作者与作品是并存的,每一位作者笔下的作品中的人物以及展现出来的思想都与自己的人生阅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2021-02-18

  • 呐喊》《彷徨》中雪的意象
    30072)读《呐喊》《彷徨》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两部颇具整体感和自足性的集子里,鲁迅运用乃至创造了大量“鲁迅式”意象,这些反复出现并带有强烈个人气质的意象在作品中形成独立的叙事空间。一、鲁迅气氛:雪的情感内核象内含意,意为象心,作为一种复杂的多面体,意象含混着自然、社会、历史、心理等多层面的意义,《呐喊》《彷徨》中的“雪”融合了“鲁迅气氛”,折射着作者的个体生命体验。(一)雪与悲情气质“雪”以其冰冷的物理属性弥散着浓郁的悲情气质,鲁迅小说发挥这一特质,借意

    大众文艺 2020年12期2021-01-28

  • 把握文化价值,让人物评论更有温度 ——以高中生《呐喊》人物群像评论为例
    一环。本文试以《呐喊》人物群像评论为例,对人物的深入评论方法作一些探讨。三、从文化价值层面进行人物评论写作的缘由众所周知,小说是承载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甚至我们可以称小说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归属于文化,是文化大家族中的一个特殊成员。同时又因其辐射力、影响力,能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未来的走向。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但与此同时,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素养和极其广博的知识与极为精辟的见解,甚至可以说,相比于其他的身份,鲁迅先生更加

    课外语文 2021年18期2021-01-03

  • 揣摩审美观念,让人物评论更有风度 ——以高中生《呐喊》人物群像评论为例
    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群像评论为例,在确定了以审美价值为评论的切入口之后,学生能写出的比较优秀的片段如下:其中新知识分子即觉醒者的悲剧,一个原因正是他们的不同。觉醒者鹤立鸡群,往往成为众矢之的。且他们的人数本少,觉醒者们的革命更不被绝大多数的群众百姓所理解。更甚者,在许多群众的认知中,革命与谋反约是划上等号的,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正是这种认知,使本就双拳难敌四手的觉醒者们,更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以上种种因素,致使了这群新知识分子的悲剧发生具有必

    课外语文 2021年19期2021-01-02

  • 呐喊》《彷徨》中叙述者类型分析
    鲁迅小说尤其是《呐喊》《彷徨》的叙述者的研究,可谓是鲁迅小说叙事学研究中的热点。但当下学术界在研究《呐喊》《彷徨》中小说的叙述者时,大都以人称作为划分叙述者类型的依据。而事实上,“仅仅说一个故事是由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讲述的,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重要的事情,除非我们能更精确地描述叙述者的特性与某些特殊效果有关。”[2]这就提醒我们,应该将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研究进一步深化。1 《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者类型叙述者是叙事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一般称之为“讲故事的人

    科技传播 2020年7期2020-11-29

  • 鲁迅小说中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以《呐喊》和《彷徨》为例
    展现《彷徨》和《呐喊》中较为典型的女性人物有爱姑、祥林嫂、单四嫂和子君。而这四位女性形象按照其共性又可以大致分为两类:“逆来顺受”型和“敢于反抗”型。《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仔细分析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她们都是农村底层的丧夫妇女,作为寡妇本就生活艰难却又都经历了丧子的致命打击,她们始终逆来顺受最后都命运悲惨。单四嫂子本来是有奔头的,她依靠双手来纺织棉纱,养活自己和宝儿就是她的使命,每天过得虽然清贫但也有盼头有甜头。“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1期2020-11-18

  • 心灵的“呐喊
    是他对生命绝望的呐喊。他运用简约的色彩、动荡的线条真实、深入地表现人类内心的痛苦与欢乐,挖掘其深层感情,揭示其隐蔽的心灵。这源于他经历过平常人未曾经历的痛苦与情感,不寻常的生活经历使他对痛苦和死亡表现的更为敏感,充满了对世界的怀疑与独立的个性精神。蒙克是一位多产的画家,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传达出强烈的悲剧意味,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每一幅作品都是人类真实心灵的写照。蒙克描绘了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他赤裸的表现着对死亡的恐惧,对爱情的极度渴

    青年生活 2020年25期2020-10-20

  • 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语言特点
    所创作的代表作《呐喊》为例,分析其如何将表现主义的情感推到了顶峰。关键词:表现主义绘画;抽象;《呐喊》;爱德华·蒙克一、表现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分析(一)环境因素在历史的发展中,社会的发展往往是影响美术风格流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艺术家作品灵感来源。19世纪 50 年代到21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兴起,整个社会发展朝着城市化方向前进,对艺术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工业生产模式下的机械化与自动化不断威胁人类自身,在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社会中,一批艺术家时常感到精神压抑,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6期2020-09-12

  • 疯狂与呐喊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心理特征与分析
    特征的 “疯狂与呐喊”,希望带领更多人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作品的魅力,同时为现代文学创作带来新的灵感和新的思考。关键词: 鲁迅小说、心理特征、疯狂、呐喊鲁迅 ( 1881~ 1936 年间) ,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现代文学重要奠基人之一。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样,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代表,代表作有: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等。1918 年,鲁迅先生首次在 《新青年》杂志发表 《狂人日记》,可以说这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鲁迅先生

    中原商报·科教研究 2020年20期2020-09-10

  • 试析鲁迅革命思想的转变
    】 严家炎在《<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中说道:“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呐喊》和《彷徨》被视为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之作。在创作过程中,鲁迅的革命思想随着革命形势的瞬息万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因此本文将对鲁迅在各个阶段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探究鲁迅革命思想的发展变化的历程。【关键词】 革命思想;转变;《呐喊》;《彷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今古文创 2020年5期2020-09-10

  • 用移情论看《呐喊
    摘要:《呐喊》与所有看到它的人都有灵魂的碰撞,将画家自己所带有的情感传达转移到观看者的情绪中,表达艺术家自由意识和情绪倾向。与前人共通的感受,共通感。从古代到近代的人们,常常认为:“共同感是上帝赐予人的伟大礼物。当人的洞察力和科学精神萎缩为杯中残酒时,它是作为一种神谕出现的”。关键词:移情论;蒙克;共通感前言在移情论中有将艺术分为四大类: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为活动制作的;与理念活动不同的,人为实践活动熟练的技术等;与一般熟练(手艺)不同的自由的活动,工匠精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3期2020-09-10

  • 从《呐喊》《彷徨》整本书阅读谈“看客”现象
    先出自鲁迅的《〈呐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那么,如何评价看客现象呢?笔者借《呐喊》《彷徨》整本书阅读,试着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分析“看客”现象及其现实意义。一、研读《呐喊》《彷徨》中的“看客”形象首先,我布置学生用两周的时间阅读了《呐喊》《彷徨》两本书,找出其中描写看客形象的片段并分析概括看客形象特点。我们发现描写看客的片段比比皆是:如:《狂人日记》中“他们——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6期2020-07-06

  • 论《呼兰河传》创作中的精神展现
    同的。借鲁迅的《呐喊》与《呼兰河传》中相似的部分进行比较,笔者意在挖掘了《呼兰河传》中展现出的与《呐喊》不同的批判精神存在。《呼兰河传》不仅仅停留在批判国民性上的,它更是一本萧红在离别世界之前给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了重构,寄托了萧红的自由、坚韧与爱的小说。关键词:《呼兰河传》 《呐喊》 萧红 精神世界《呼兰河传》是萧红生前所写下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但我们在阅读萧红与鲁迅的作品时,能够清楚的感受到这种“国民性批判”是很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的地方具体体现在哪里?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6期2020-07-04

  • 呐喊》: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文体过渡
    消失。关键词:《呐喊》;短篇小说;文体引言:《呐喊》的评价与问题从古典小说到现代小说的演变过程中,近代“新小说”的繁荣完成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然而,作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鲁迅一开始就将现代小说的发端拉升到一个制高点,几乎是开门见“山”。这座“山”是高起点还是平地突兀?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一般来讲,历史的起点跟逻辑的起点相一致,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应该像新诗、文明剧一样,由单一到复杂、由浅易到丰富演进。然而,鲁迅的早期现代小说创作一开始就有了复杂而丰富的文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0年2期2020-06-29

  • 蒙克的无边呐喊
    孙雨菡摘 要:《呐喊》是现代主义美术中表现主义的代表画作,作者蒙克在画中描绘了一个头大身小的孩子用双手捂住耳朵,张嘴呼喊,他的头,五官,身体都已经扭曲,画面中充满扭曲的线条。画面中的人在桥上呐喊,周围的人却毫无所动,揭示出现代人生活中的孤独恐惧和精神上的无限痛苦。而表现主义就是强调艺术家主观感受的,是社会危机和精神错乱的反映,《呐喊》,将表现主义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关键词:呐喊;表现主义;现代主义;蒙克作为现代主义美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呐喊》在画面中运用

    读天下 2020年11期2020-06-22

  • 呐喊》摹音词的音美特征及其语境塑造
    鲁迅在小说集《呐喊》中三类摹音词的使用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拟声词更侧重于表现社会生活;语气词的词形多为现代汉语中的派生语气词,表现力丰富;叹词被用来奠定人物对话的语气基调。本文通过语料统计与词频分析考察三类摹音词的使用特点,并结合其在语境中的运用探究鲁迅文学语言的音美本源及语境的塑造方式。关键词: 《呐喊》   摹音词   音美   语境鲁迅深通文章写作之法,他在《汉文学史纲要》的开篇谈到中国文字的特点,认为“形象”是汉字的根本,“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

    文教资料 2020年36期20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