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旋切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8-08-27 11:05吴晓倩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皮下患肢原发性

吴晓倩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3医院普通外科,辽宁沈阳 110042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上血管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迂曲成团、下肢沉重感、皮肤色素沉着等。其发病机制及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下肢静脉压增高、静脉壁薄弱、下肢静脉薄膜关闭不全等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是下肢静脉曲张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1]。据报道,在成人中原发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病率高达10%~35%[2]。

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方法可用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其中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切除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经典手术术式[3]。其成功率虽高,但创伤较大、切口多、手术时间长、感染风险高,恢复时间长。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术后相对恢复较快的泡沫硬化剂治疗、腔内射频闭合术、腔内激光灼闭术等腔内治疗方法及微创旋切术等逐渐在临床推广应用。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旋切术是在冷光源透视下,用电动旋切刀切除曲张静脉的一种手术方式[4]。由于其较传统手术新,临床应用相对较少,护理干预在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微创旋切术后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现将该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42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微创旋切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42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是31~78岁,平均年龄为(53.24±4.32)岁,男性 35 例,女性 36 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范围是 32~77岁,平均年龄为(53.68±4.1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并接受曲张静脉微创旋切术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继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生命体征不平稳、严重器官功能障碍以及拒绝参加该研究的患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

1.3.1 常规护理措施 常规护理及对患者进行宣教,主要包括遵医嘱治疗、用药,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汇报主管医师或值班大夫,告知患者入院及手术注意事项,术后宣教,预防压疮和跌倒发生等措施。

1.3.2 优质护理干预 (1)术前沟通、教育:充分了解患者康复愿望、护理常识掌握情况等。针对其具体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术前准备工作及术后注意事项,并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旋切术的护理常识。(2)术后护理:术后早期嘱患者保持平卧位,患肢抬高20~30°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局部水肿,此外可逐步增强下肢活动。如:术后初期,可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脚趾及足部的跖屈、背屈运动,3~4 次/d,1~2 min/次[5]。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相关并发症情况,尤其是皮下血肿、皮肤感觉异常(麻木)、体温、切口敷料、足背温度及颜色等相关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汇报医师进行相应处理。(3)疼痛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患者疼痛原因并给予相应护理措施:①缺血性疼痛:主要因为患肢弹力绷带包扎过紧,导致远端肢体血液循环受阻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足背、足趾皮肤温度、色泽变化。此时可通知医师予以患肢弹力绷带松解或重新包扎。②肿胀性疼痛:主要由于患肢肿胀,静脉回流欠佳引起,不伴有远端肢体缺血表现,可嘱其进行患肢脚趾及足部的跖屈、背屈运动,观察有无好转。③切口疼痛:观察患肢有无缺血、切口处敷料情况,通知医师查看患者情况,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4)出院指导:术后2周门诊复查,术后2周内平卧时保持患肢抬高20~30°,术后3个月~6个月内站立及活动时应继续穿着弹力袜等弹力支持设备,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活动及重体力劳动,戒烟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来院复查,不适随诊。

1.4 观察指标

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皮下血肿、肢体感觉异常、感染、皮下硬结),术后随访9~12个月,调查患者对护理及恢复情况的满意度及患者有无下肢静脉曲张的复发。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恢复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为3~7 d,平均恢复时间为(4.68±1.34)d;对照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为 6~15 d,平均恢复时间为(9.26±2.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皮下血肿、肢体感觉异常发生率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皮下硬结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术后随访情况

对该院血管外科接受曲张静脉微创旋切术的符合该研究标准的142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术后9~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组及对照组的142位患者对护理及恢复情况均较为满意,并未出现复发等情况。

3 讨论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上血管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及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方法可用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其中,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旋切术是指在冷光源的透视下,利用电动旋切刀微创切除下肢曲张静脉的一种手术方式。以其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术后相对恢复较快等优势逐渐在临床推广应用。

该研究旨在探索护理干预在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旋切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术前沟通、教育,充分了解患者康复愿望、护理常识掌握情况等,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有效的沟通、教育;术后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脚趾及足部的跖屈、背屈运动,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疼痛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患者疼痛原因并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及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术后2周门诊复查,术后2周内平卧时保持患肢抬高20~30°,术后3~6个月内站立及活动时应继续穿着弹力袜等弹力支持设备,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活动及重体力劳动,戒烟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来院复查,不适随诊。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患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皮下血肿、肢体感觉异常发生率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皮下硬结发生率相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142例接受曲张静脉微创旋切术的符合研究标准的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术后9~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组及对照组的142例患者对护理及恢复情况均较为满意,并未出现复发等情况。

该研究发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旋切术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可缩短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减少患者皮下血肿、肢体感觉异常发生率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而感染、皮下硬结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及恢复情况的满意度或与手术本身等因素有关。

猜你喜欢
皮下患肢原发性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