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位DR片在诊断膝骨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8-08-27 11:05甘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拍片夹角骨关节炎

甘娟

邻水县中医医院放射科,四川广安 638500

膝关节在人体承担着重要作用,因而膝关节病变可对患者正常生活产生极大影响。临床文献报道指出膝关节骨关节病在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发病后可存在多种症状表现,如:膝关节活动有声响、行走困难等[1]。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在治疗前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在确诊的情况下结合病变部位关节间隙大小等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依据。数字减影X线拍片机(DR)因具有照射剂量低、辐射小,分辨率高以及检查时间快等优势,在膝骨关节炎诊断中得到了应用[2]。该文结合笔者2015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并使用负重位DR片进行膝骨关节炎诊断的58例患者资料,探讨负重位DR片在膝骨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5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分别于43~78岁、平均年龄(59.5±4.8)岁,病程 2~10 个月、平均病程(6.4±1.1)个月,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患病,其中左侧30例,右侧28例。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知情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②最终病理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③检查资料以及随访资料完整;④膝关节内翻畸形。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心肺功能不全;②精神异常或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③膝关节外翻畸形;④恶性肿瘤患者;⑤合并膝关节外伤。

1.3 方法

诊断中采用仪器为德国西门子DR设备,型号为Multix Fusion,对所有患者分别实施非负重位前后位片、负重位前后位片,参数为:电压=60 kV,电流=10 mAs,胶片距90 cm,相关操作方法如下:膝关节非负重位: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对患者实施前后位投照,保持下肢处于伸直状态,检查过程中要求X线中心和髌骨下缘对准,根据常规DR拍片操作要求完成处理。膝关节负重位:指导患者站立于摄影台前,并保持直立状态,然后对患者进行前位、后位投照,尽量避免膝关节出现屈曲,双腿并拢靠近DR探测器,髌骨下缘和X线中线保持一致[3]。

采用不同方式完成检查后,将资料发送到工作站,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根据影像资料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其中关节面的测量使用软件efilm2.0.3。

1.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①影像资料表现;②非负重位和负重位DR对应的关节面夹角。

1.5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观察指标参数数据属于计量资料,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差异性对比使用 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像资料表现

DR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诊断中均可见膝关节内侧关节间隙出现狭窄,其中负重位DR片对膝关节间隙狭窄的显示更加明显,此外,患者还存在软骨下骨改变、骨赘以及膝关节对线不良等表现。

2.2 关节面夹角对比

负重位DR片对应的关节面夹角较非负重位DR片关节面夹角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方法对应的关节面夹角对比[(±s),°]

表1 不同方法对应的关节面夹角对比[(±s),°]

检查方法 关节面夹角负重位 DR(n=58)非负重位DR(n=58)t值P值0.03~8.02 0.02~4.89 2.73±2.13 1.86±1.26 2.677<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膝关节在出现退行性改变后可引发膝骨关节炎,医学上又称之为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患者多为老年人群。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负重区域软骨会不断退化以及磨损,造成该区域软骨下骨出现裸露,患者能够直接感受关节区域疼痛、膝关节活动不灵活等[4]。

对膝骨关节炎的早期检查诊断能够为患者治疗提供更多信息,同时可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检查结果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法。随着对膝骨关节炎病理资料的分析和总结,关节间隙变化成为膝骨关节炎诊断的重要参考,同时有文献指出,关节间隙高度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病情程度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根据膝关节间隙高度情况能够对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膝骨关节炎病情的发展会受到众多因素影响,比如:膝关节内翻、软组织失衡等。膝骨关节炎患者由于膝关节本身作为承重关节,在站立负重情况下对关节的磨损更加严重[5-7]。

随着对膝骨关节炎研究的深入,关节面夹角在膝骨关节炎诊断与病情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随着骨关节炎患者病情的加重,软骨磨损严重且出现软组织失衡,对应的关节面夹角会增加,这种关节面夹角变化在负重情况下表现较为明显,而在非负重情况下的表现则较为有限,所以对关节面夹角的准确测量也是进行膝骨关节炎诊断的重要依据[8]。

基于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报道,该研究中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诊断中使用DR,并分别采取负重位与非负重位,通过研究分析,在负重体位下DR拍片,患者膝关节内侧间隙较非负重体位间隙更加狭窄,与此同时,在关节关节面夹角方面,采用负重体位DR对应的关节面夹角角度更大,这些都能够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对于常规非负重体位DR诊断,负重体位DR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诊断更加可靠,同时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的信息也更加准确。笔者在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诊断期间,常规非负重体位检查后发现部分患者骨关节内侧间隙出现的狭窄较小,通过保守治疗方法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采用负重体位检查后,原本非负重体位DR检查较小的狭窄变得更加明显,对应的关节面夹角较大,这些都提示患者本身病情较为严重,采用保守治疗效果有限,通过上述分析,重新调整了患者治疗方案,将原有的保守治疗变为手术治疗,患者达到了预期治疗效果,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9],负重体位DR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诊断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因为膝骨关节炎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膝关节的负重活动有关,患者膝关节在负重活动期间会承受自身重量,使得膝关节内部出现一定的应力状态,在DR诊断中,如果采取非负重体位,比如患者采用仰卧位期间,膝关节处于不负重状态,膝关节内部收到的应力会发生改变,此时获取的影像资料与实际存在出入,这种出入会影响到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分析与判断,进而对患者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较非负重体位DR拍片,负重体位DR拍片期间与人体自然状态下的膝关节受力情况具有一致性,DR拍片中获取的影像学资料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在诊断中充分结合DR诊断优势,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更加准确、全面、高质量的影像资料,其较好的空间分辨率与密度分辨率使得诊断区域内存在的细微变化显示更加清晰,这些都为膝骨关节炎的综合评价、诊断、治疗方案确定及其预后评价奠定基础。

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在膝骨关节炎诊断中可采用的方法较多,比如: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X线、MRI、DR等,临床文献报道指出不同诊断方法在膝骨关节炎诊断中各有优势,在实际诊断中不同医疗服务中心应视情况合理的选择诊断方法[10]。

综上所述,负重位DR片在膝骨关节炎患者诊断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依据影像资料中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改变、骨赘以及膝关节对线不良等相关表现可作出明确诊断,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拍片夹角骨关节炎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不吐不快:“翻”陈出 新有多难?
膝骨关节炎如何防护?
探究钟表上的夹角
求解异面直线夹角问题的两个路径
腰痛出现八种情况要拍片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直线转角塔L形绝缘子串夹角取值分析
上市公司“拍片”热
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在肠神经元异常性便秘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