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整合教学评价的四个维度

2018-08-27 03:18周红
新课程·小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教学评价

周红

摘 要:当下课程整合的话题备受热议,与之而来,课程整合研发也要引入新的评价方式与之相匹配,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评价系统中一种新的平衡。初步探索出课程整合教学评价的四个维度:(1)跨学科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有可融性;(2)教学任务的设计是否能检测目标的达成;(3)教学情景的创设是否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建构;(4)教学设计是否低结构。

关键词:整合课程;教学评价;儿童立场

一、跨学科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有可融性

在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对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和重组。这就要对整合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是课程资源筛选和重组的主要依据,但是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不能直接拿来做整合课的教学目标,因为它是概括化的目标。目标的确定是个复杂的过程,整合后的目标和原先的学科目标会有所不同。

关于目标确定具体需要这样进行[1]:(1)挑选出希望或者将要整合的课程标准;(2)浏览希望整合的几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确定一种或几种跨学科知识、技能或主题;(3)将几个学科的标准组合到一个意义组块当中。目标确定后要以言语的形式表述出来,要做到简洁、明确,具有可监测性。如张正凤老师执教的语文与音乐的整合《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一文集中描写首都北京传统的习俗,在民俗风情中具有代表性,根据学情及本学段语文、音乐的课程标准进行整合,张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略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明晰写作顺序,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2)改编、说唱、演奏歌曲《过新年》,感受音乐欢快的节奏;(3)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及音乐的演奏,体会浓浓的年味,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佳节的喜爱之情。目标中通过“找出”“明晰”“改编”“说唱”“演奏”等动词,对学生完成目标的程度进行表述,具有可测性。

二、教学任务的设计是否能检测目标的达成

“一件表现性任务至少要能够引发学生产生一些反应,而这些反应就是你借以评价学生能力的依据。”[2]所以,在学习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就需要考虑为每个既定的学习目标选择有代表性的任务和评估方式,这将回答“学生需要知道和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以证明他们已经达到这些标准。而任务开发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课程整合课堂的学习质量。

三、教学情景的创设是否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建构

教学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或近乎真实的场景为背景展开的。正如柴纯青教授说过:“整合课程一定基于儿童的真实生活情景,就是让儿童处于生活之中,我们认为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整体,在儿童眼中一个石子、一束花都是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在儿童眼中是整个魔方,不是其中的一块。”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生活情景进行新知的建构,那么教师教学中创设的情景是否利于知识、能力的建构呢?例如王义妹老师执教的《走楼梯》,教师首先带着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教室,边走边数楼梯的台阶数,回到教室教学儿歌《走楼梯》,在学生读正确、流利后,動手用不同颜色的积木搭楼梯,积木共7块,学生先分类,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积木可以按颜色、形状分类,初步懂得归类的知识,接着通过手摸积木,从触觉上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接着用这7块积木搭楼梯。不同的小组搭的楼梯不同,在小组展示交流中,学生懂得积木摆放方式不同,搭的楼梯也不同。就这样,学生置身于生活情景之中,亲自通过走、看、摸、搭,动用了视觉、触觉等感官,在玩中轻松愉悦地学习了7的组成,感受到“体”的概念、物体分类的感念,虽然这只是学生初步感知,但一切经验、能力都是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这一切都来源于教师创设的生活情景。

四、教学设计是否低结构

“结构”一词起源于建筑学概念,是指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及安排,即所谓的“连结构架,以成屋舍”。如果把这个概念移植到课堂教学中,那就代表教学活动、环节内容、形式、实施与评价等构成要素间程序化的程度。那些目标指向鲜明、学生活动内容有严密的流程,教师作为组织者、调控者,调控整个活动走向和流程的教学过程是“高结构”;反之,学生活动的过程比较自由,教师的控制比较间接和隐蔽的教学过程就是“低结构”。

整合课中我们希望看到这样的愿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给孩子一个任务,一些工具,让孩子自己摸索、发现问题,以自己亲身体验去获得直接经验的低结构课堂。例如茆学玲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树叶》,教师课件展示,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树叶,同时导入:“为了留住美丽的树叶,可以摄影、做标本、绘画……今天老师教你们拓印的技法,怎样才能把树叶的纹理拓印清晰呢?”学生拿出自己采摘的树叶,在纸上拓印,自己尝试摸索、体验,慢慢感受到在树叶的背面拓印纹理更清晰。这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虽然耗时,但是学生静静地画着、想着,体验获得的结果,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体验所得,学生感到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以上是笔者对于整合课程教学评价的初步探索。教学评价的角度、层面不同,方法也会不同,但一堂好课的标准大同小异,即站在儿童立场,教学指向儿童真实性的学习,促进儿童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Susan M.Drake.综合课程的开发[M].廖珊,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斯蒂金斯.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第四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教学评价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