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地自偏

2018-08-28 05:43王充闾TextbyWangChonglu
今日辽宁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境精神境界采菊

◎文/王充闾 Text by Wang Chonglu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这是陶渊明五言诗中最能代表其个人思想,也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向往归复自然,追求完满的生命形态的精神风貌,刻画了运用“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

全诗可做三层解读。前四句为一层,状写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诗人愤世嫉俗,心志高洁,但他并没有逃避现实,与世隔绝,而是“结庐在人境”,过着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不同之处在于,诗人能够做到无车马之喧嚣,保持沉寂虚静。

那么,请问这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曰:不过是寄情高旷,“心远地自偏”罢了。这里固然也有生活层面上的因素,对这熙熙攘攘的社会现实,特别是争名逐利的官场,采取疏远、隔绝的态度,自然门庭冷落、车马绝迹;但诗人的着眼点还是精神层面上的,内心对于人为物役、心为形役的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放弃权力、地位、财富、荣誉的世俗追求。境静源于心静,源于一种心灵之隐,也就是诗人所标举的“心远”。这个“远”,既是指空间距离,也指时间距离,“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气之前”。心若能“远”,即使身居闹市,亦不会为车马之喧哗、人事之纷扰所牵役,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这番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诗人却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如盐在水,不着痕迹;平淡自然,浑然一体。难怪一向以“造语峻峭”著称的王安石,也慨然赞叹:“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诗人状写其从田园生活与自然景色中所获得的诗性体悟,实际上是“心远地自偏”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的形象化表现与自然延伸。有了超迈常俗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一俯一仰,怡然自得。“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在这里,情境合一,物我合一,人与自然合一。诗人、秋菊、南山、飞鸟,各得其乐,又融为一体,充满了天然自得之趣。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超然、完美的境界。

第三层,是全诗的总结,讲悟出的自然与人生的真谛。至于这“真意”究竟是什么,是对大自然的返朴归真?是万物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是对远古理想社会的追慕与向往?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意趣?诗人并不挑明,留给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了。

“心远”与“真意”为全诗的眼目、灵魂与意旨所在,堪称全诗精神、意境、情调、理蕴的点睛之笔。清初诗评家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指出:“‘心远’为一篇之骨,‘真意’为一篇之髓。”确是不刊之论。

猜你喜欢
人境精神境界采菊
胡新科
“人境”合一 构建“七彩水韵”校园文化
菊与星
推己及人
浅析刘继明长篇小说《人境》的艺术特点及价值
结庐在人境
偶感
平淡自然、孤高拔俗——略谈文徵明雪景山水
艺术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反腐倡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