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保健体育课“个性化”教学改革“五位一体”的实施路径研究

2018-08-31 09:09刘佳丽王宾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15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学校体育个性化

刘佳丽 王宾

[摘要] 上海中医药大学作为上海市教委首批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课程试点单位,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为学校体育基本目标,结合中医药院校优势项目,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制订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个性化”教学改革实施路径,构建具有中医院校特色的“个性化”体育课程体系。本文系统总结了公共体育课程“个性化”教学改革实施路径,即掌握专项技能的课堂教学、增加学生体质的课外活动、培养运动兴趣的社团活动、展现学生风采的竞赛活动、传承民族精神的体育文化等“五位一体”具体实践路径,为其他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关键词] 学校体育:“个性化”教学:体育课程改革: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05(c)-0131-04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reform of “five-in-one” in the traditional health-care P.E. course of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LIU Jiali WANG B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pilot unit of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sports in the first batch of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The basic aim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zed by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s the path of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reform of university public sports, and build “individualiz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sports courses, which are carrying out specialist classroom teaching, increasing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cultivating interest in sport activities, showing students' style in competitions,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spirit of sports culture, the “five-in-one” concrete practice path provides a feasible reference for other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Five-in-one

“十三五”期間,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高度重视,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学校体育教育更是关乎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明确指出当前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两个重点问题[1],并具体做出强化学校体育等种种措施与政策。当今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状况,体质测试的成绩在逐年下滑,俨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体育强中国强,青少年体育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2]当前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育人”,如今在众多大学课程中,体育课属于存在感较低的基础科目,高校体育课该如何实现全面育人?如何结合全民健身,实现健康中国来全面育人?高校体育改革步伐迫在眉睫,但是如何改革,如何深化,改成什么样?都值得我们思考。

基于此,在2016年6月,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上海市“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试点学校名单,上海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首轮改革试点高校,结合中医药院校特有的传统文化底蕴,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为引领,构建具有中医特色“个性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1 “个性化”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诠释

1.1 “个性化”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背景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在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时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3]指出了我国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就是不断提高人民体质。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只有全面健康,才能全面小康。”近几年来大学生体质逐年下滑,运动场上不见大学生的身影,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国家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改善学生体质孱弱的现象,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文件,对学校体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我校作为首批试点改革高校,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中医药人才为特色的高等学府,将学校传统优势体育项目——中国武术作为“个性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个性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以结合学校特色为“个性”,结合专业特点为“个性”,适合学生发展为“个性”的特点,以结合学校特点突出“个性化”体育教学,体育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通过保健体育课程“个性化”教学改革,倡导“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体育教学理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4]。改革包括“体育俱乐部”制等上课形式、连续性的教学内容、形成性评价的考核形式等。通过体育课程“个性化”学习,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专项技能,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术的总体水平。在日常的教学中,十分注重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体育一直都在改革,但改革的宗旨始终围绕着学生身心健康。

1.2 “个性化”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内容

作为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我校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深厚背景,肩负着培养未来投身于中医药事业的青年,传承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的一所特色高校。经过相关领导、专家多次开会论证之后,决定先从大一新生的体育课——保健体育进行改革。这是一门针对刚进大学的新生开设的体育課程,通过一学年“个性化”体育课程的学习,其根本主旨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当前大学体育面临的学生体质、运动兴趣和运动技能等发展关系问题。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党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中国武术义不容辞成为最好的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个性化”体育课程内容项目的设置上,突出学校的特色项目,以传统体育——武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武术的兴趣,丰富教学项目,第一学期开设由学校进行创编的特色项目:武术拳操和功夫扇;中国武术的短兵:刀术和剑术;太极拳类中的陈氏太极拳和太极剑;还有其他传统体育项目功法和舞龙。其中,以武术拳操为主体,开设的班级较多,考虑到其他运动项目需要专业的任课教师,每个项目开设一个班级。在第二学期,教学内容统一为简化太极拳和练功十八法。主要原因是身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太极拳运动和校园中传统文化气息相一致。练功十八法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法,简单易学,健身康复效果明显,有利于学生尽快融入大学其他课程的学习。

2 “个性化”体育课程教学“五位一体”的实施路径

作为此改革的受益者,大学生们逐渐“走出寝室,走向操场”,操场上学生活动的人数开始在逐渐增多。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性质也越来越鲜明[5]。但要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非“一日之寒”,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拥有强健的体魄。

经过一年多的“个性化”教学改革,保健体育课程作为具体改革课程,从掌握专项技能的课堂教学、增加学生体质的课外活动、培养运动兴趣的社团活动、展现学生风采的竞赛活动、传承民族精神的体育文化这五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的身心健康,实现“全面育人”的“五位一体”的实践路径。

2.1 掌握专项技能的课堂教学

作为“个性化”体育教学的改革试点学校,我们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重点来抓,并结合中医院校的特色,将中医体质和科学运动相结合,给学生建立一个科学的运动理念。“个性化”体育教学改革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教学方法和任课教师的选择上,都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6]。

体育对大学生而言,应该不是一项身体运动,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7]。此次“个性化”体育教学改革,突出中医药院校传统优势项目——中国武术。保健体育课程是以中国传统体育为出发点,以武术套路为基础,强身健体为根本,武德教育贯穿始终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经过课程的不断深入,一招一式的拳脚功夫,一动一静的武韵风采,一点一滴的武德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体认和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8]。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勇敢顽强的精神,还要培养宽容、大度、礼让、尊重的高尚品质[9]。

为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体育部加快对新进教师的指导培训,确保课堂教学总体水平保持一致;加强对教师自身的专项技术进行每周1次的业务培训;加大督导组的监管力度,做到每周都有督导老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看课听课并进行专业指导。每堂课的教学计划都安排了专项技能、武德教育和身体素质的学习,从三方面提高体育课“个性化”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在这一系列举措下,保健体育课程的学生课堂满意率突破90分,平均分达到了91分。通过学生对老师的评教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此次课程教学改革的认同度非常高。

2.2 增加学生体质的课外活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10]每周1次的体育课,对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来说,运动量小了一点。因此,早在课程设计之初就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多以教授专项运动技能为主,对于身体素质的练习,特别是体能练习,花的时间相对就少很多。早操、晚跑和体育锻炼活动都是属于体育课的延伸课堂,通过早操、晚跑的锻炼,不但是对身体体能的一种锻炼,更是一种意志品质的锻炼。提高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让学生能“迈开腿”“动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每周2~3次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课外活动的锻炼期间,主要提倡学生以自我练习为主,就薄弱环节可以进行自我练习,例如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定点投篮等。众多的体育项目,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自我练习,运动技能得以提高。一部分同学会利用在课外活动时间,复习巩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比如武术拳操中的对练环节需要两名同学之间配合默契,健美操等项目需要小组之间有队形的变化;另一部分同学,会借此时机复习足、排、篮球上课内容。大部分同学在下课之余,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加强课后复习,同学之间逐渐形成互相督促练习的氛围,鼓励同学之间形成互帮互助互教的学习氛围。

2.3 培养运动兴趣的社团活动

高校的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其中一份子,其社团活动和体育运动相结合,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11]。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另一种活动形式,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组织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运动习惯[12]。

因此,我们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了一定调整,加大了对课外社团辅导的工作量。我校的大学生体育社团,以校团委为监管者,体育部老师负责运动技术指导,大学生自主管理。据悉,每次社团活动都会有考勤制度,每学期末都开总结会,并会按比例评选优秀社员、干事等。每学年校团委都会对大学生社团进行考核,按考核结果给予社团星级评定,星级指数越高的社团,奖励越多。

学生体育社团是同学们和指导老师之间互相合作的关系,由于没有教学压力,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相较于体育课气氛更为轻松融洽。从体育社团的管理到运行都以社长和干事为主导,指导老师是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参与者。社团活动内容是体育课堂的拓展延伸部分。例如,健美操社團以时下热门、难度不高的小舞蹈为活动内容,推手社团学习防身小擒拿组合等。一年下来,大学生社团活动出勤率和对社团活动的满意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现在学生体育社团俨然成为第二体育课堂,这有利于健全大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体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2.4 展现学生风采的竞赛活动

高校体育的目的是要学生主动地、长期地并且有计划地、有明确目的地参与某项运动,并且运动量要达到体育人口指标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不断的参与中发现运动的乐趣和享受运动带给自己的健康[13]。学生体育竞赛同样是全面育人的重要方面之一,其目的是使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增强体育竞赛的竞争意识,从而实现真正的“育人夺标”,但不是只追求锦标的竞技[14]。高校开展的体育竞赛不但能更好地检验教学成果,还能积极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综合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体育竞技水平的全面发展,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我校全年定期开展校内的体育竞赛活动,不但有各学院之间的三大小球的新生杯比赛,还有每年1次春季大型校运会,学生们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热情非常高涨。很多项目作为上海市比赛的预赛进行开展,从中组织优胜的学生代表学校积极参加校外的体育竞赛活动。这些体育比赛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我校普通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武术拳操大学生组比赛,连续9年获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这是一支是由各班任课老师推荐、学生自荐、带队老师考核后组建的一支零基础的大学生队伍。2017年,我校普通学生全年有近60次的组队参赛,涉及体育项目之广泛,参与人数之多也是近几年之最。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给学生带来了自信,敢于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同学进行比拼。同学们在赛场上比出了风采,赛出了水平。

2.5 传承民族精神的体育文化

2017年初《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15]。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对人文精神、思想境界和道德品格的弘扬,这些优秀的中国文化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中国武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散发着民族精神的脉动[16]。

通过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让传统体育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回归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自信,找回被边缘化的文化血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17]。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内在动力,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脊梁和灵魂。

校园体育文化另一个代表就是体育竞赛活动。大学中的综合运动会和各种体育赛事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集中展现,而运动会中的各种仪式、表彰方式、体育标语乃至运动音响都会产生浓浓的体育文化氛围[18]。体育竞赛承载着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体育竞赛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传承体育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竞赛最集中地体现了“和平”“公正”“参与”的体育精神[19],奥运精神的“更高、更快、更强”已深入人心。体育竞赛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顽强拼搏等优秀体育精神,这些无一不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前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曾指出“体育不仅仅是一项身体活动,同时还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人的健康体魄、培养人的健全精神、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

3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们开展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少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的学校体育教育一直备受关注。我校作为上海市高校第一批大学“个性化”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单位,开展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个性化”改革以来,主要从掌握专项技能的课堂教学、增加学生体质的课外活动、培养运动兴趣的社团活动、展现学生风采的竞赛活动、传承民族精神的体育文化等“五位一体”的路径来具体实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以此来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将体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结合,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以达到“全面育人”的总体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2] 立足提高治理能力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着眼精彩非凡卓越筹办好北京冬奥会[N].人民日报,2017-2-25(001).

[3] 肖凤娟.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体育思想的作用[J].科教导刊,2009(20):58.

[4]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中医药大学积极推进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192/s222/moe_1740/201608/t20160812_274743. htm.

[5] 孙大光.体育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43.

[6] 王荣伟.个性化教学: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117-118.

[7] 荣曙光.从运动鞋文化消费透析大众体育价值取向[J].体育与科学,2015(3):79-86.

[8] 王岗.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回眸与当代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6):90-95,101.

[9] 杨建营,邱丕相.从武德的实质和精神内核探析当代武术教育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112-114.

[10] 周知民.全面改革、升级中国的战略宣言[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4(1):4-6.

[11] 吴敏,王东升.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与功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3):87-91.

[12] 潘秀刚,陈善平,张中江,等.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7):71-74.

[13] 路佳,李永辉.高校“竞赛核心”体育文化教育模式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6):764-768.

[14] 崔瑞華,刘玉.对我国学生体育竞赛发展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8(5):70-71.

[15] 王旭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打持久战[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3):4-6.

[16] 邱丕相,戴国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87):1-3.

[1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18] 毛振明.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发展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16-18.

[19] 刘华,杨垣.学校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6):194-196.

[20] 刘鹏.大力加强体育文化建设[J].求是,2012(4):50-52.

(收稿日期:2018-01-22 本文编辑:张瑜杰)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学校体育个性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如何上好一节乡镇体育课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