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服务型高校共青团构建

2018-08-31 10:58马进强
西部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校

摘 要: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一种强调民主服务公民的新理论。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下,当前我国高校共青团工作存在“行政化”、“机关化”、“功利化”色彩浓厚,“服务”意识淡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薄弱,思想认识不足等缺陷,迫切要求以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导高校共青团改革,构建服务型高校共青团。服务型高校共青团的构建首先要求高校共青团树立人本主义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同时也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公共治理模式和完善共青团干部选拨培养机制,促使高校共青团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理论;高校;服务型高校共青团

高等学校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直接面向青年的基层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是高校党政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等学校发展和繁荣的坚实基础,是维护青年学生利益的代表。高等学校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的理念、方式、手段、成效,关系到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關系到高校的发展与稳定。

1新公共服务理论内涵

新公共服务理论以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罗伯特·B·登哈特和珍妮特·V·登哈特为代表的一批公共行政学者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作为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之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

登哈特夫妇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一中对新公共服务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先驱包括:1.民主公民权理论:提倡再度复兴的、更为积极的和更多参与的公民权。2.社区和公民社会理论:在社区,公民能够以个人对话和讨论的形式参与到公共行政领域中,而政府的作用,在于帮助创立和支持这种形式。3.组织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政府要营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开放性的氛围与创造性的对话,认识公共服务对公民的尊严和福利的影响。4.后现代公共行政:在后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必须以所有各方真诚、开放的对话为基础,每个人既要向别人开放自己,又要倾听别人的声音。新公共服务的七大原则是: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3.公共政策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有民主性;4.政府是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5.政府责任受制度和标准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6.重视人,而不是生产率;7.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新公共服务理论本质上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它关注的重点在于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它试图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并摒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固有缺陷的基础上,主张把效率和生产力置于民主、社区、公共利益等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中,力求建立一种以公共协商对话和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行政新公共服务理论。高校共青团工作本质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衍生行为,其存在的价值和目的就是为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因此,在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导下,服务型高校共青团就是要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把为青年学生服务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服务青年学生作为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价值观。高校共青团在管理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并积极维护青年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意愿,在此基础上,高校的共青团应倡导实践民主、公平、公正的伦理观,使行政管理人员、青年学生形成一种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使人人平等地享有学校发展的成果。

2高校共青团工作困境

2.1思想观念转变认识不足

高校共青团作为基层群众性组织,在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然而一些党政领导,教职工对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认识不到位,只是简单的将高校共青团工作看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之余学生文体活动的补充品,认为共青团工作对高校教育管理的促进作用较小。这些思想认识的偏差导致共青团工作受重视程度不高,工作保障及工作激励程度较低,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2.2高校共青团行政化,机关化问题突出

对于高校共青团组织来说,政治性是其鲜明的属性,也决定了其工作的方向与重心。然而对于当代有着鲜明个性色彩的青年学生来说,过份依赖其政治性并且借助行政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以指令式和命令式的机关工作方式来强化团工作的推进并不能获得青年学生的认可。在工作过程中,高校共青团往往以上级党团组织的工作要求作为工作开展的依据,忽视了青年学生对于团的实际需求,在推进工作时出现不切实际的工作目标与工作计划,严重忽视青年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青年学生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的主体地位,极大程度挫伤了青年学生参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积极性。

2.3高校共青团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目前,高校共青团的基层民主制度制度建设依然存在难点,与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及社会新事物的迅速更替不相适应。在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中忽视了青年学生是制度政策制定的服务对象这一根本问题,以集中决策,代替民主决策,以制度政策下达实施取代民主商议,青年学生只是作为高校共青团公共政策的终端参与者及被动接受者。青年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共青团公共政策的实施得不到支持,高校共青团的组织生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遭到遏制。

3建设服务型高校对构建服务型高校共青团的启示

高校共青团工作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必然受到高校管理思想变革的深刻影响。当前,各大高校建设服务型高校目标的提出,对构建服务型高校共青团具有示范的作用。不仅如此,构建服务型高校共青团还具有独特的意义。高校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又是一项艰难的人文使命,它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对青年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这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念相契合。可以说,为青年学生服务是高校共青团应有之义。换一种角度看,高校共青团的使命是培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这一特质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和声誉是依靠青年学生逐渐成长才的过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这也说明青年学生乃是高校共青团工作重心,为青年学生服务乃是高校共青团之本位。高校共青团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实行服务型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共青团事业的蒸蒸日上。由此可见,将新公共服务理念引入到高校共青团工作中,构建服务型高校共青团是必要的。

服务型高校共青团,是将高校共青团干部根据学校规章制度以及上级授予的职权,通过对学校共青团工作进行策划、组织和协调,有效地服务于青年学生。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服务型高校共青团包括三层涵义:一是依法服务,即高校共青团干部按照法律规范、学校规章制度行使职权,不徇私舞弊,公正、公开、公平处理共青团公共事务,努力提高工作水平;二是务实服务,即高校共青团干部应强化绩效观念,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勤奋工作,务求实效;三是责任服务,高校共青团干部应立足岗位,履行岗位职责。

4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服务型高校共青团构建策略

“新公共服务是一场基于公共利益,民主治理过程的理想和重新恢复的公民参与的运动”。在构建服务型高校共青团的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在保证高校共青团鲜明的政治性的同时,牢牢把握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精髓,在高校社区中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权”并且充分认识到高校共青团为了谁,服务谁,所维护的公共利益是什么。高校共青团应该积极面对新情况,积极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方法,总结新规律,在尊重青年规律、贴近青年学生的特点、满足青年学生的公共利益需求及回应,努力探索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转型,实现共青团的发展与创新。

4.1重视共青团工作,树立人本主义理念

新公共服务理论“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重视人而不只是效率”,要求“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以“追求公共利益”。人本主义理论是新公共服务理论的重要基石,构建服务型高校共青团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服务于青年学生而不是顾客,以实现学校利益、共青团利益、青年学生利益的三方面共赢的局面。高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共青团工作,要把共青团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理顺共青团与高校党政职能单位之间的关系。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基本思路,支持共青团开展工作。

4.2转变工作思路,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

创新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是构建服务型高校共青团的重要基石。高校共青团在不断完善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以团组织为主体、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两翼的“一心双环”的基本格局,共青团工作得到了延伸和拓展。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共青团应该着眼于实际,突破过去依托班级建团的单一模式,依托学生公寓、学生社团、网络互动平台等青年学生集聚的载体建团;突破过去只建注册团支部的静态模式,建立动态的活动团支部。将班级建团和公寓建团、社团建团、网络建团有机结合,将注册团支部和活动团支部建设有机结合,扩大共青团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使基层组织的设置更加灵活、结构更加完善,逐渐形成“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组织结构体系,提升共青团工作的包容性和有效性,增强共青团适应青年发展,满足青年需求的能力,努力扭转团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倾向,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青年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进而破解“行政化”、“机关化”的格局。

4.3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公共治理模式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紧跟时代变革步伐,积极探索自身建设,建立一个管理开放和青年学生广泛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首先着力建立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青年自治组织为中圈,青年兴趣组织为外围的共治结构,保障共青团组织在公共治理中主體地位的同时实现组织形态的开放。其次,努力扩大社会化动员的力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顺应青年学生集聚方式从组织集聚向信息集聚的演变、共青团组织结构从垂直式向扁平式的演变,要注重组织动员方式的转变,将组织化的动员方式与社会化的动员方式结合起来。再次,积极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在青年中建立相互沟通、彼此对话、互相启发的平等机制,广泛动员青年学生主动参与共青团工作规则的制定、工作任务的实施、工作绩效的监督,开放的面对组织内外,巩固团干部的核心影响力,提高优秀青年学生的向心力。从而在公共治理的模式下,实现高校共青团组织品质的提升、运作能力的增强以及共青团的发展与创新。

4.4完善高校团干部选拔培养机制,提高团干部综合素质

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是服务型高校共青团构建的前提条件,是增强高校共青团工作能力的重要任务。一是首先要改进高校共青团干部的选拔配备方式。从选拔机制严把入口关是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提。要配合党委组织部门,建立健全基层团干部公幵选拔、民主推荐、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开阔视野,拓宽渠道,打破身份限制,真正把思想品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干部选拔到共青团的干部工作岗位。二是对团干部的考核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升。通过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团干部队伍的管理和提升,为促进广大团干部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基础。将高校共青团干部的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重点,以青年学生对共青团干部工作的情况作出的评价为重要依据的考评机制,充分注重青年学生的评价。

5结语

高校共青团作为负有政治任务的先进青年组织,在时代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变革中,面临着无数的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工作模式与合法性基础都受到了挑战。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时代浪潮中勇敢搏击,做出应有的时代贡献。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登哈特,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3.

[2]现代大学制度架构下高校共青团团内民主建设探讨[J].李胤,胡杨柳,王志江.当代经济.2013(14)

[3]巫朝辉.“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中的高校部门工会工作改革[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8(06):38-39+421.

[4]毕洪东.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去行政化”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4,38(07):70-73.

[5]陈细英.新公共服务理论对高校管理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01):1-4.

[6]叶锦文.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阈下的高校管理[J].发展研究,2011(12):118-120.

[7]李会会.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构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5(09):44-45.

作者简介:马进强(1993—),男,回族,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7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