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工具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环节中的应用

2018-09-01 03:27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分工可视化工具

王 琳

(厦门市天安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亲身经理,深刻体验,从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并借此提高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可视化(ThinkingVisualize)是通过视觉表征手段将思维路径、方式及整个思维状态进行外化,其实质是思维的视觉表征。即在图示技术支撑下,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和状态进行外部表征,形成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概念图、导图等外在表现形式,促进学习者的理解掌握。[1]

因此,笔者尝试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环节中渗透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关注学生的思维层面,把活动思维放到教学主体中。

一、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突破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团队协作、发现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等活动能力。其核心价值的追求在于改变学生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面向自我,面向自然,面向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者的密切联系。因此,思维可视化工具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有良好的契合度。

(一) 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经验性课程,课程设计与实施直指学生的体验,是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过程具象化呈现出来,在呈现的过程中提供梳理与帮助,能更好的解决目前小学生存在的经验总结不足、活动单一等问题,并能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生活体验和操作实践上有明显的学科特点,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记录、分析、分享等方面能够提供很好的支持。[2]通过思维在前,实践在后的模式开展主题活动,能够让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实施和开展更具科学性,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其实践价值。

(三) 拓展性

拓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过程之一。同一主题下,多种解决模式或同一主题下,不同研究内容的分支,都和思维可视化工具中的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的应用理念不谋而合。在培养学生主题拓展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上,思维可视化工具能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学生能更加直观而且迅速的找到拓展的脉络,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归一。

可视化的思维更易被理解、被接受、被评价,更有助于人的能力迁移、综合素质提升,它能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使零散知识系统化,思考轨迹程序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隐性思维显性化,解题规律模型化,从而大大提升教和学的效能。思维可视化既有利于巩固、创新知识,又有利于启迪、发展思维能力。[3]思维可视化工具具备的这些技术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计划、分工等工作,也能在学生分析资料、数据的过程中,提供良好的呈现作用。因此,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基本理念转化与拓展的重要工具,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突破口之一。

二、思维可视化工具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环节中的应用

(一)气泡图在选题中的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成,是开题环节的第一步,通过气泡图的使用,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或个人拓展延伸的基础上,直观的对生成的主题或研究内容进行梳理,进而确认自己或小组要执行活动的主题。在多版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这一环节使用了气泡图(bubble map)作为学生生成主题的思维可视化工具。

(二)流程图在制定方案中的应用

流程图是通过图形或符号将各个流程按一定顺序结构呈现出来,是一种多线性的动态组合图形,而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制作,恰好是一个需要将涉及的研究内容,活动方法等按照一定的步骤划分,并最终得出研究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用流程图来呈现,可以让活动步骤更加直观,也便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比照和修改。流程图是将复杂的工程用简单的图示构造的过程,活动方案的流程化,有助于让学生厘清整个活动的脉络。更可贵的是,利用流程图,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程序化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鱼骨图在小组分工中的应用

小组分工是综合实践活动准备阶段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在小组分工时,需要厘清分工任务与人选,而鱼骨图作为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利用整理问题型鱼骨图(各要素与特性之间不存在原因关系,而是结构构成关系),在头脑风暴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相互关联性整理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工任务,进而在分工的基础上完成任务。

在鱼骨图中,将活动的总目标作为“根本原因”(根骨分支),将学生分工活动作为中骨分支,将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作为细骨分支,可以很好地架构出学生主题活动的分工过程,并借由鱼骨图分工进行活动。整理问题型鱼骨图,架构简单直接,学生可以就他们的活动进行简单分工,也可以就各项分工再做详细细化。这个工具可以在结构上更清晰的呈现学生的任务,在分工时也更容易就分工内容做出判断和调整。

(四)金字塔图在活动结论中的应用

金字塔图是学生最早接触的思维可视化工具,他们于三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材中就接触了这个思维可视化工具,在食物这个主题单元中,他们便了解与接触了“食物金字塔”这个思维图。

金字塔结构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单一性,表达单一观点,逻辑清晰,最重要的是这个图示能高效的传递信息、金字塔的底层最宽最大,代表的是最简单、最平常、最基础的项目,但同时,它又是需要描述最多的项目。最上端,应该是最小、最精炼、最直观、最困难的项目,但同时是需要描述最少的项目,甚至这个项目可能会无法解决,或只是个建议。所以,金字塔从下往上的结构是从最基础到最精炼的关系。可以把它用在每个活动方法开展活动后的小结,如资料小结、访问小结、调查小结等。例如,在“关于金砖五国礼仪的异同”主题活动中,学生通过利用金字塔图,对业已完成的活动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形成了活动的小结(如下图):

关于“金砖五国礼仪的知识小结”金字塔图

使用金字塔图,可以直观的梳理活动小结,让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明白,活动过程、发现、看法,可以是一个金字塔架构关系。从而更简单快捷、高效地反思活动,并为以后撰写研究报告打下基础。

(五)思维导图在研究报告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就是通过线条、图形、色彩等将大脑中抽象的、无序的知识、内容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能够左右脑并用,进而能够更高效的学习和工作。而它最初的作用是用于进行笔记,而与研究报告相结合的应用,其实也就是把它的笔记功能再次深化开发。

通过架构研究报告的主题结构,指导学生将研究报告分为五大枝干内容,分别是:研究背景、研究计划、研究过程、研究结论、收获与反思。以这五个支干内容延伸,又可以将其分解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计划、分工、步骤、实践、操作等三级分支,借助构建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在合作绘制的基础上,讨论互动,将彼此分工完成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最终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文本。

用思维导图来架构研究报告,可以让学生从结构上了解研究报告是什么;如何往研究报告里填充自己已经完成的活动结果;如何把得到的结果用合理的方式展现出来等。此外,思维导图的思维结构也为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提供了良好的支架和帮助,对完成的活动过程更是一个回溯和巩固,结合其他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立体地展示整个研究。

三、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环节运用反思

经过多次的实践和探索,结合教师、听课教师、专家等在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的感受和建议,我们进行了一些反思与总结:思维可视化工具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领域主题活动的各个活动环节中,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支架,也是一种更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但思维可视化工具的选择应该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更贴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应用习惯,例如,学生在进行资料比对的时候,可以利用圆环图进行资料关系的对比,将更有利于学生对资料的整理。在学生主题活动中,思维可视化工具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梳理环节、归纳总结。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有效帮助学生建构主题活动,将学生原本发散的思维更好的统合,但统合的过程不是零散的、无序的,更不是随意拼凑的过程,需要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考,形成点、线、面贯穿的网状思维,才能真正的发挥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作用。对于接触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学段选择上,应该尝试在三四年级进行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渗透,进而让学生养成思维习惯,最终在高年级阶段实现其应用价值。只有逐步养成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习惯,才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建立清晰的脉络,实现综合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目标。

猜你喜欢
分工可视化工具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思维可视化
波比的工具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波比的工具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准备工具: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