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17—18世纪中国工艺设计领域的“东学西渐”

2018-09-05 02:40耿明松张佳佳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瓷器家具装饰

耿明松 张佳佳

从17世纪开始,欧洲兴起了向东方特别是中国工艺设计学习、收藏和模仿的社会时尚,有时甚至达到狂热的程度。尤其体现在陶瓷、家具、漆器、染织、建筑及室内装饰等方面。

图1 “田园风味”陶盘

1.陶器方面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16世纪著名的陶工伯纳德·帕里希(Bernard Palissy,1510—1589)创造的“田园风味陶器”(图1),以雕饰手法创造了写实性的池塘中的鱼、鳌虾、蛇、青蛙、蜥蜴、蝴蝶、水草、树叶等,与中国宋代花鸟画、元明瓷器图案有相通之处。到了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欧洲陶器工业以荷兰的德尔夫特(Delft)为代表。荷兰较早开始发展海运事业,1602年成立东印度联合公司,主要的货物之一是远东的瓷器。当时的商人为了满足王公贵族和富裕人士对东方瓷器趋之若鹜的需求,一方面加强海运,另一方面重视就地生产,制定了仿制中国瓷器的方针。加上中国明末清初的战乱导致出口瓷器锐减,日本瓷器又昂贵,故荷兰的德尔夫特窑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德尔夫特最初的“中国样式”陶器饰纹接近中国青花瓷的纹样,白地蓝彩,题材有龙、狮子、凤鸟、亭台楼阁、仙人、庭院花枝、山水风景等,人们称之为“中国的形象”,受到欧洲人的欢迎。1670年以后,随着康熙五彩和日本彩绘瓷的输入,德尔夫特开始烧制五彩陶器。常见的锡釉色料有黄、紫、黑、绿、茶、红等。德尔夫特的陶器装饰上模仿中国瓷器(图2),但在造型设计上进行了改良,从欧洲人的生活和欣赏习惯出发,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17世纪后半叶,不少陶器装饰家以意大利和中国风格作为装饰主题,受到人们喜爱。如德尔夫特最著名的基利西雅A作坊的窑主塞美尔·冯·安霍伦以中国康熙时代的青花鞭蓉纹、花草纹作为装饰,陶画家阿特里安·库格专仿中国精细的青花瓷等。

德尔夫特还设计和制作出色的陶砖,大的接近1平方米,多装饰花卉纹样,满足国内及出口,作品如《蓝彩花鸟纹陶砖》等。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现藏有一幅蔷薇厂(De Roos)于1700年制作的多彩中国风陶砖画(图3)。这件陶砖画作品极其富丽、奢华,几乎运用了所有能够烧制出来的色彩,包括蓝、紫、黄、棕红、绿等,还有极为罕见的“德尔夫特黑”。画面繁缛,绘制精细,中国的山水景致、楼阁建筑、佛道神仙、高髻仕女、刀马人物、花鸟走兽等统统包括其中。作者参照了中国康熙瓷器上大量的小说、戏曲场景,描绘了许多古装中国人物。[1]这些纹饰的具体来源今天很难明确考证,但显然是对中国元素的改造与重组,体现了浓郁的东方特色。

图2 德尔夫特具有中国图样的陶器

图3 多彩中国风陶砖画

16世纪至17世纪随着欧洲海运的发展,来自东方各国的瓷器、玉器、漆器、织物等运到欧洲。润洁柔美的瓷器成为贵族和上流社会的珍爱,其价值甚至一度超过黄金。王公贵族大量购买和收藏中国瓷器,1670—1733年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中国瓷器最多时达24100件[2],是目前为止欧洲发现的最大的私人陶瓷收藏。藏品包括漳州窑克拉克瓷、景德镇窑青花瓷器、德化窑瓷(中国白)、景德镇窑五彩瓷器、颜色轴瓷等。1717年,奥古斯都二世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以波兰萨克森部队的一个兵团(600名龙骑兵),换取威尔汉姆一世的152件大型中国青花瓷。这是世界古代外销瓷贸易史上最为昂贵的一次成交品。这批瓷器后来也被称为“近卫花瓷或龙骑兵瓷”。除了收藏,各国也开始竞相仿制瓷器。德国在以约翰·弗里德里希·伯蒂格尔为主、几乎动员全国力量配合的努力下,终于在1707年3月烧制出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1710年1月国王下令建立麦森(Meissen)王室瓷窑。“奥古斯都二世创办的迈森瓷器催生了欧洲的现代瓷器产业,其诞生与发展反映了18世纪欧洲对中国瓷器模仿与再现过程。同年第一批紫砂瓷器开始,奥古斯都二世几乎仿制了所有自己收藏的瓷器门类,包括德化窑白瓷、克拉克瓷、五彩瓷、粉彩瓷、斗彩以及伊万里瓷器等。”[3]由此可见中国瓷器对麦森窑产品影响之深。

麦森窑著名陶瓷技师与设计师约翰·格勒戈留斯·赫罗尔特(1696—1766)的瓷器装饰风格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尤其是中国的装饰特征。他的早期瓷器彩饰多为白地金色的剪影式中国情调的人物形象。1724年,他完成试制釉下青花后,专心于多彩装饰的研究,发明了红色、宝石蓝、明黄等颜料。此期的装饰形式常常是在器物边沿绘制金色花纹,在中间的蓝、黄底色上绘金、红、绿等色的中国人物。有各种老者、贵妇或者男女一起聚餐游戏,还有海港风景等。1925年以后,他的装饰风格转向欧洲风情,主题以欧洲城市、湖泊、公园、田园等为主,边饰仍为阿拉伯、中国及日本的花草纹。

图4 猿猴乐队

图5 乐队指挥

德累斯顿茨温格尔宫博物馆藏有一套麦森窑1725年生产的红釉餐具,共由16件组成,通体以白地红釉彩绘中国龙凤题材。该套餐具应该是为奥古斯都二世定做的,仅供皇帝和皇后使用。茨温格尔宫还有一套麦森窑制的五彩仕女牡丹盘,生产时间约为1725年,是约翰·波特哥改造中国器型的代表作。餐具共由5件组成,其中一件五彩仕女牡丹盘,其造型原为中国的笔洗,波特将其高度提升后做成了水果盘。[4]

麦森窑的另一位出色设计师是雕塑家约·约·坎得勒(Johann Joachim Kaendler,1706—1775)。他从1731年之后来到麦森窑开始为堪称东方瓷器收藏迷的奥古斯都二世创作和烧制“日本宫”的动物雕塑。这些雕塑体积巨大,种类有狮子、熊、山羊、猿、犬以及孔雀、塘鹅、七面鸟等。此后他转向小型着色瓷像,包括小狗、猿、松鼠、小鸟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747年他创作的《乐队指挥》和包括指挥台21件的《猿猴乐队》(图4)。《乐队指挥》(图5)不到8厘米,其他19件猿猴只有5厘米高[5]。这些穿着各式华丽衣服的小瓷塑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滑稽可爱、憨态可掬,得到人们的喜爱。其灵感可能受到中国杂耍艺人的动物表演影响。重视动态与传神的塑造风格也与中国历来的雕塑手法类似。1737年至1741年他为布留尔伯爵创作的《天鹅浅浮雕大盘》是一套以浅浮雕形式分别雕饰天鹅、人鱼、河神等形象的优美白瓷餐具,为他赢得了更高的赞誉。

18世纪法国的绘画与壁毯、瓷器、家具和纺织品上,常出现垂钓、划舟、饮茶、玩鸟等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题材。最有名的是布歇的“垂钓”。在如画的风景中,一位中国的老人身边倚偎着一位美丽的姑娘,他们撑着伞坐在水边钓鱼,一位中国儿童向他们跑去。同样的题材大量出现,中国人变成了浪漫的渔夫和农夫,闲情逸致的妇女和官员。如法国樊尚窑18世纪中期一套中国风软瓷作品,装饰着中国人捕鱼的场面,好像是布歇中国风壁毯的缩小版图。1750年桑斯尼(Sinceny)窑的一只釉陶制品,画一叶小舟上坐着微笑的中国仕女和儿童,身边的莲花与水草,配上明媚而又柔和的色彩,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扑面而来。[6]这些都是中国艺术与设计文化对法国工艺的影响。

图6 具有中国图样装饰的柜橱

图 7 柜橱

2.家具设计方面

17世纪后期的巴洛克家具奢华繁缛、饱满丰腴,有卖弄炫耀的意味。家具腿部流行球茎形、交织漩涡的植物纹,以及人像或其他隐喻形象的装饰。表面有时嵌入东方舶来的装饰材料或风格,如乌木(黑檀木)、中国花鸟人物形象、漆艺等。17世纪末荷兰还出现了中国的漆绘家具和刻绘屏风等。不少家具的设计受到了中国明代家具的影响,比如对中国式弯腿形式的模仿。

2.3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9,P=0.031)。观察组随访2年,未见网片侵蚀、感染现象发生。见表3。

在法国,路易十四为了使宫廷奢侈品不断供应,设立了国有制造厂。1667年,戈贝兰(Gobelins)家具工厂被官方赐封为“皇家家具制造厂”。代表家具设计师有勒·布朗、安德烈-夏路·布尔(Andre-Charles Boulle)等。安德烈-夏路·布尔的家具大多采用综合性装饰手段,把镶嵌、金属包裹、雕饰等结合起来运用,奢华异常,有时也吸收中国艺术中的图纹(图6)。路易十四期间的桌、椅、床等体现了“豪华型家具”的特点。如凡尔赛宫路易十四寝室里的《权威之床》《正义之床》《公妃之床》等,罩有华丽的织锦,四柱和顶盖镂刻精细。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豪华型椅子》带有曲线形的扶手,部分地方以金银装饰,罩有精美织物。皮耶罗·高尔(Pierre Gole)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家具设计师,他设计的家具风格与安德烈-夏路·布尔有相似之处,擅长华丽的贴木、金属包裹等综合工艺。有的装饰图纹带有中国特征(图7),无论是花鸟、卷草的形态还是构图均与中国绘画及器物装饰有相似之处。

18世纪洛可可时期家具设计的总体特点是形态轻盈优雅,具有各种连绵的曲线,装饰图样常采用刻花和轻柔的涡卷形、贝壳形、藤蔓、枝叶及中国花鸟人物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了较多此期的长椅(图8)、扶手椅(图9)等,均具有这些特征。其中德国的一件椅子完全采用涡卷形和花草图案(图10),与西方多用人物装饰的传统大相径庭。

法国洛可可时期的家具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摄政时期(1715—1723)和路易十五时期。摄政时期家具特点是以优美的曲线表现出一种动感,具有中国炕桌桌腿特征的弯腿基本上取代了直腿。无处不在的曲线造型形成轻柔流畅、富于韵律的装饰效果。路易十五时期的家具在国王情妇的影响下出现了女用的斜盖高腿写字台,小型写字台、小型梳妆台等。还出现过信件橱柜、墙角五屉橱、方形式圆形工作台等。这些家具的实用功能较强,装饰方法一般采用珍木贴片或多彩的方形、菱形贴木装饰,以及丝带或花叶的雕饰,有的还包衬色彩瑰丽的刺绣或丝缎,镀金铜饰的运用也更多(图11)。这些植物装饰具有一定的中国特征。法国还有一种效果典雅的黑漆与镀金浮雕装饰的家具,涂漆工艺显然受到中国和日本的影响。当时不少法国家具都采用中国漆器中的描金工艺来装饰。

在英国,托马斯·齐彭代尔是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家具设计师,他对各国的家具特别是法国的哥特式、洛可可式和中国的明代家具(他称为“中国式”)做过专门研究,写过多本家具著作。齐彭代尔设计的家具很多,仅“齐彭代尔式座椅”就有3种样式,即仿安妮皇后式椅子的椅座宽大、椅背精巧的座椅,直腿、方形靠背的梯形椅子,以及设计有穿花格子雕饰和方形结构的中国式椅子。现藏于伦敦博物馆的《中国式床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设计采用了中国床的四柱形式(图12),但顶盖采用的是尖形。主色调为红黄相间,局部有金色装饰,效果奇特。他设计的一件较为简洁的墙角柜(图13)绘饰了中国园林图案,四周的卷草纹样和柜足也具有明显的中国特征。约1765年他设计的一件红木扶手椅(图14)高93厘米,宽57厘米,深55厘米,形制与风格接近明代家具的南式官帽椅。但扶手与前腿之间的枨子为内弧形倾斜,靠背采用了中国木制窗棂格的几何纹,又似变化了的龟背纹,具有明显的中国风格。

图8 长椅 1754-1756

图9 扶椅 1754—1756

图10 植物纹椅 1763—1764

3.染织设计方面

除了家具上大量采用中国式图案的织物包衬外,18世纪的法国织锦工艺在巴洛克的基础上出现了历史的高峰。室内壁毯和服饰对织锦需求量很大,著名的戈贝兰工厂主要生产壁毯,不少洛可可画家直接从事壁毯的纹样设计。如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就曾任戈贝兰工厂的主持人。这一时期的织锦壁毯设计虽然主题较多地表现希腊神话故事,与同期绘画趣味一致,但周围的装饰带仍大量采用植物纹样(图15),中国绘画及织品、器物装饰常用这种题材。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洛可可式的染织纹样的特点形成,即注重自然主义的植物纹样的表现,构成上注意非对称的处理,通过丰富的层次或明暗关系表现绘画性特征。

英国的纺织品与壁毯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中国风设计。以壁毯为代表,对欧洲中国风设计产生过重要影响,纺织品则主要体现在印花棉布上。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不少中国风壁纸设计,以仿花树鸟蝶类的居多,也有人物风景,比中国原型更夸张,有异国情调。法国也有精美的壁纸生产,但不像英国用得那么普遍。

图11 路易十五时期书桌

图12 中国式床铺

图13 墙角柜

图14 红木扶手椅

4.建筑与室内装饰方面

18世纪30年代以后,欧洲各国宫廷效仿法国特里亚农瓷宫的模式,纷纷设计和建造了自己的瓷器宫,如拉施塔特附近的法沃利特宫、德累斯顿奥古斯都二世的木宫等。

瑞典斯特哥尔摩近郊的多挺汉宫是瑞典皇室的重要行宫。该建筑是为了纪念瑞典皇室接受大清乾隆皇帝的恩惠而兴建的,所以宫殿的整体布局上以北京紫禁城作为蓝本,设有中国大道(仿午门直道),午门、钟楼和鼓楼,以及欧州人想象的太和殿。在多挺汉宫内设有一座古漆厅和一座瓷器厅。古漆厅的壁面以纤细明快的植物图案做边框,框内是黑漆描金的东方式山水花鸟画,有的壁画外框使用华丽的贝壳漩涡纹装饰。瓷器厅的墙面则以贵重的紫檀木覆盖,在上面用金色的贝壳和植物纹样作装饰性的框架。框内镶嵌着画在羊皮纸上的工笔画,纯然一派东方情调。德国柏林近郊的波茨坦桑苏西宫花园内有一座中国宫,呈蒙古包状,外墙上装饰着漆板画,在黑绿底子上用黄与绿描花,前面以高浮雕的样式塑造了一位来自中国的仙人。该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威廉皇室为了仿制中国的八仙而特意雕制的。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和安特列卫普的中国宫也是当时“中国风”的代表。艺术家和建筑师打破注重规律和秩序、以几何线条为主的装饰表现方法,加入随意灵动的自然纹饰。布鲁塞尔的中国宫为了突出中国瓷器的特殊地位,甚至将德尔福特瓷器厂仿制的中国八仙放置在屋顶上。这与中国福建和广东一带的剪瓷雕风格极为相似。[7]这些建筑及室内装饰体现了对中国工艺与文化的热爱与模仿。

18世纪的风景式园林起源于英国并传遍欧洲。英国率先在园林设计上追求一种无序之美,山体、水体、草地、树木都呈现优美的自然状态,即通过人为的设计达到“宛如天开”的效果。这在设计理念上的确是一个重大突破。[8]英中式园林大多点缀中国式的亭塔、假山、拱桥、流水等。

白金汉郡克莱顿府邸(Claydon House)有一间房屋,是18世纪英国最奇异的“中国房间”(图16)。室内很多地方都采用了木雕装饰,表现中国风人物与风景,色彩模仿灰泥雕塑,既有对中国男女的想象(图17),也有壁饰上如同搬移的关公形象等[11],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

可见,中国的工艺设计具有深厚的底蕴与优点,曾长时间受到欧洲的热爱和西方的模仿与学习。我们应该增强自身的工艺设计自信,不断学习和研究民族造物设计,体会其匠心与优势,努力把传统设计文化转变为现代设计的灵感,逐步形成具有世界认同性的“中国设计”。

图15 戈贝兰工厂的壁毯

图16 克莱顿府邸的“中国房间”

图17 “中国房间”装饰中的人物形象

注释:

[1]陈昆.十七至十八世纪荷兰德尔夫特陶器中的中国风格[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07

[2]黄忠杰.波兰王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中国外销瓷艺术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同 [2],161

[4]同 [2],165-166

[5]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02

[6]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5

[7]同 [2],183

[8]同 [6],116

猜你喜欢
瓷器家具装饰
鲤鱼旗装饰坠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DIY节日装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