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临泉高致》中的山水比德思想

2018-09-10 00:15王新宇
大东方 2018年5期
关键词:比德儒家

王新宇

摘 要:“比德”是中国艺术创造美的一种表达形式,也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特别是绘画作品通过自然之物传达感情,使自然景物带有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内涵,反映人们的审美情趣。“比德”观展开的相应研究已处于相对完善的研究状态,本文将沿着前人的研究进一步梳理“比德”思想在北宋郭熙的画论《临泉高致》中的思想体现,对《临泉高致》中的山水画论逐句分析研究,探讨出“比德”观与自然山水的关联性。

关键词:临泉高致;比德;儒家

一、儒家“比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谓“比德”,指的就是“将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与人的某些内在精神品质对应起来,并进行意象化的比附,进而将自然景物情感化、人的情感自然化。”這种审美感应在《论语》中的运用相当普遍。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的四季常青,但岁寒而后凋的松柏却是不畏严寒,是克服苦难的君子人格。可见,孔子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审美联系起来,并非简单的对比,而是揭示出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美学规律,即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是同人的精神品格及内在情感息息相关。华夏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把人的精神品性、道德情操与自然审美相关联的美学传统,究其根源,正是来自孔子的比德审美观。这种观念一经形成,就对中国的各门艺术特别是山水画艺术起到了潜在的导向性作用,甚至有论者认为,“懂得了‘比德学说,可以读懂中国山水诗画的一大半。”

二、《临泉高致》中的山水“比德”审美思想

宋代是一个中国画创作达到高潮,理论达到完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各种绘画题材都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各种理论思潮也都粉墨登场。与其说这是一个绘画的高潮期,倒不如说这是一个绘画的中间调停期,在这期间,“比德”的思维方式便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本文将以孔子的“比德”审美思想来分析北宋时期的画论《临泉高致》中的有关山水的“比德”的审美思想。

开篇原序说道:“《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放眼于高远的大道,立足于人间的美德,依托仁爱之心,浸淫六艺之学。可以看出,郭思强调自己的父亲具有儒家的美德,以德入画。本文以《临泉高致》中的《山水训》一篇为主,详细展开论述。在《山水训》中,“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游、可居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林全者,正谓慕此处故也。故画者应当以此意造,而览者又当以此意求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世人有一个非常确当的看法:有些山水,可以行走其间,有些可以远远观望,有些可以肆意畅游,有些则适宜安居于此,大凡山水画能臻于此境界,都可以算作是妙品。但是,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更合人意。什么原因呢?看看现在的山川,占地几百里,可游可居的地方还不到十分之三四,但我们还是一定要寻找那一等之所在。君子之所以渴望归隐临泉,正是渴慕这样的好去处,所以,画家要本着这个宗旨创作,欣赏者又应本着这个宗旨去体会,这才不失山水画的本意。这段话中涉及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就是移情,也就是我们中国说的比德。

“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其象若大君,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挈依附之师帅也。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之役使,无凭陵愁挫之态也。”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是大山巍峨耸立,是其余众山的主宰,在它的基础上按照主次布置一些山岭、丘壑、树林、沟壑,作为亲疏不等的诸侯。这景象,如同赫然处于阳位的天子,接受各路诸侯的朝拜,没有丝毫困顿或被叛离的势头。长松傲然挺立,是其他树木的表率,在它的基础上按照主次布置一些藤、萝、树、木,作为次级将领。这景象,如同卿大夫获得机缘,傲然驱使属下,没有丝毫愁苦屈辱遭受欺凌的样子。在这里很明显是将大山长松比作了君主,将山岭丘陵、藤萝草木等比作官阶不同的诸侯;以景比人,显然是受了儒家“比德”的影响。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善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山把水当成是自己的血脉,把草木当成是自己的毛发,把烟云当成是自己的神采。所以,山有水则鲜活,有草木则华光,有烟云则尽显秀媚,这是山水画应有的布局经营。郭熙将所说的山、水、石等景物,用人的身体、姿态、神情作比喻,把山水画成有生命的东西,并且画出山水的生命,这正是“比德”啊。

郭熙在《山水训》中举出有人牵强以山水比德的例子:“近者画手有仁者乐山图,作一叟支颐于峰畔;知者乐水图作一叟侧耳于岩前。”他就认为这种低劣的比德是由于画者“所养之不扩充”的缘故,故而他推崇“盖仁者乐山,宜如白乐天草堂图,山居之意裕足也;知者乐水,宜如王摩诘辋川图,水中之乐饶给也。仁知所乐,岂只一夫之形状可见之哉?”可见他所要求的仁知之乐已不是指特定的人的品质,而要直接以“山居之意”、“水中之乐”体现仁知这种德。

三、总结

综上,儒家的比德观不仅为郭熙山水画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也决定了其山水画意蕴的生成,审美形态的呈现以及布局结构的安排。受此影响,郭熙的山水画从早期山水画的现实风格转向了写意性和主观表现性。这种创作理念的转变,开启了后来文人山水画注重山水与思想统一、注重表现文人意趣的审美风尚。一直到现在,这种山水比德的思想也还在当代山水画的创作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杨伯峻:《论语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张琳:《从宋代绘画看比德说》[D].河南:郑州大学,2003.

[4]李秋喜:《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比德”精神》[J].黑龙江:学院文萃·美术学,2011(01):109.

[5]吴石交:《<早春图>与郭熙的儒道思想》[J].湖南:传承,2009(6):142-143.

[6](宋)郭思:《林泉高致集》杨伯编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张明:《从魏晋到宋元:孔子比德审美观在山水画中的体现》[J].山东:国画家,2017,(5).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猜你喜欢
比德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季后赛高光时刻乔尔·恩比德没有遗憾
进击的巨人
甜蜜过程
过程
大帝重生 乔尔·恩比德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慈善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