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

2018-09-10 22:31赵俊明于亚琦
度假旅游 2018年7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赵俊明 于亚琦

摘要:大部分中国民众对职业教育存在一些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失败者”的教育,是“落后生”的归宿,而在国外,职业教育却被认为是国家经济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备受重视。中国旅游业正进入“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旅游人才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和改革的关键因素日益受到社会重视。通过首先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而对中外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对比研究,并进行了总结,最后为中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中外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7-0017-04

1 引言

中国民众对职业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和轻视,认为职业教育是“失败者”的教育,是“落后生”的归宿,而在国外,职业教育却备受重视,被认为是国家经济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正处在“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增加人才、技术、知识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已成为国家“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是人才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职业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

據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家旅游局)网站统计,2017年中国旅游人数50多亿人次,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达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直接和间接就业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1]如此庞大的旅游市场必然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人才进行参与和管理,而恰恰这方面的人才缺口非常大。文化和旅游部在《“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着力推进旅游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旅游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海外优质资源。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旅游人才就显得十分必要。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

笔者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高职旅游人才在培养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并优化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高职旅游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不是简单地模仿也不是机械地操作,而是在关键环节发挥核心骨干作用,是具备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人才。

第二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科学。课程体系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尊重人的认知过程和发展规律,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能力培养为重心,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特色,并保证课程体系的稳定型、完整性和实用性。

第三情景教学模式的编排要实际。情景教学是教师对社会、工作、生活有着深刻理解,并进一步加工、提炼后才影响学生的,所以教师应努力融入社会实践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探求“做中学”、“做中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要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教学的主要力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要坚持“走出去”,也要注重“引进来”,健全有效管理机制,引导并刺激教师向“双师素质”转变。

第五高品质实习基地的建设要重视。实习基地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场所,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是否一致的试金石。旅游行业用人的广泛性决定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遍布海内外、校内外,如何建设优质的海内外、校内外实习基地成为各高职院校探索的重点。

第六多元化评估方式的构建要全面。高职旅游管理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行业的需求,是否达到旅游企业的用人标准,是否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愿等,均需验证。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全面的评估内容、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等有助于校正人才培养模式,并使之不断适应社会、行业、学校和学生多方发展的需求。

3 中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3.1 国外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国外的高职教育发展地相对成熟,“小技能成就大梦想”备受国外年轻人的青睐。在高职旅游教育方面,瑞士、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的人才培养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下表:

3.2 中国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自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以来,中国的高职旅游教育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虽然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然处于探索期,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体系也需完善。下面对中国高职院校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归纳分析,经调查发现每个高职院校可能存在一种到几种不等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不再一一赘述,见下表:

3.3 中外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1)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

两者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方面都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国外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共同参与制定,特色鲜明,定位准确。中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是在教育部门指导下,学校自行制定,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突出了旅游职业教育应用型、技能型的特点,但是缺乏特色和创新,在对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时,也存在过高或过低的问题,有的高职“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目标是管理型人才,有的高职“重实践轻理论”培养的目标是技艺型人才。

2)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国外通过分析职业所需能力,以能力为核心,确定专业课程内容,并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对课程设置实时创新;中国不少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仍然借鉴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在讲授上也带有明显的本科授课印记,甚至出现开设无关课程拼凑学时的情况;课程衔接不当,课程衔接应该环环相扣,突出重点,形成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但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出现核心课程不突出,缺少完整体系的问题;教材使用和开发不当,部分高职旅游专业教师“偷懒”,常年使用“落伍”教材,缺少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开发。

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国外教学手段灵活,教学方法多样, 现代教学设施和教学技术使用频繁。中国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形式仍然主导课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虽然出现,但只是作为辅助或点缀。

4)教师结构的对比分析

两者都注重 “双师”的培养和引进,国外高职旅游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外,还需不断参加企业实践,德国的 “双元制”甚至将学校的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践师傅有机结合, 共同培养学生(学徒)。中国的“双师型”教师来源结构单一,“双师型”教师比例相对较低;师资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双师型”教师素质整体偏低;“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尚不明确, 暂时缺乏可行的考核机制;企业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流通机制,兼职教师队伍水平欠缺;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3]

5)实习实训对比

国外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实习实训不低于理论学习时间,设施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联系紧密,共同制定实习实训方案。中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缺少相应的实习实训设备,或是存在设备陈旧落后的问题,学校与校外实习单位联系不够紧密,“学校本位”和“企业本位”矛盾突出,[4]单向满足学校和企业需求,学生综合实践素质难以提升。

6)考核评价方式对比

國外注重考核的全面性、标准性和严格性,以德国为例,政府规定考试标准,行业协会组织考试,设立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两种形式,评价符合各方的需求和权益。中国的考核体系以学校考试为主,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方法、评价机制单一 。

4 结论与讨论

中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师资队伍打造等,但是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两者在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课程体系、培养路径、质量评价等存在明显差异。中国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处在完善和发展期,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不能照搬照抄,需要结合国情,制定符合中国发展需要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建议如下:

4.1 准确定位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业综合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要求旅游人才要做到“宽专多能”,即专业口径宽,知识面广,具备娴熟的基层业务操作能力,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决定了旅游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高级性,即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服务于旅游企业一线的管理人才,并能在关键环节发挥核心骨干作用。由此得出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政治方向正确,思想品质良好,专业素质全面,并具备良好的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旅游业一线服务和管理人才。

4.2 以能力为本,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先学习后实践的传统课程设置,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期间茫然、被动、厌学,而在踏入工作岗位后又想系统学习而不能的遗憾。可充分借鉴国外以能力为本的课程设置方式,即边实践边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终身制学习方式。首先对各岗位所需的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其核心通用能力;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岗位特点,理顺核心通用能力的培养顺序并形成能力培养体系;最后按照能力体系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4.3 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通过“互联网+”打造高职旅游专业教学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包括通过虚拟的和现实的、线上的和实体的、工作的和教学的场景的结合,解决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界限。[5]

4.4 打造双师队伍,建设专兼职教师库

打造双师队伍,建设专兼职教师库,需要高职院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稳定住”的方针。“走出去”,一是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进修、参加学术会议、联合科研等实现,二是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参加技能大赛等实现。“引进来”,一是引进高校的专家、骨干、学科带头人等,带动高职院校的软实力,二是引进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等,对理论水平深和技术要求高的课程项目进行讲解,三是引进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实践课程、企业文化课程等进行指导;“稳定住”,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极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各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要在感情、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做足工作,留住人才。

4.5 建设优质实习基地,深化校企合作

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实习基地建设具有分布范围广、安全性高、专业性强、设施先进、协调关系复杂等特点。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要营造真实的工作情景,要考虑实训设备的完善、更新,还要加强实训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对实训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等;校外实习基地尤其是国外实习基地建设不仅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还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提升问题,对于实习过程中的校企合作方式、联合培养方案、管理制度、监督考核等要有明确规定和保障。

4.6 建立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

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反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而且能够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发展。要建立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一是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教师、学校、企业、政府共同参与;二是要求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涵盖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对培养过程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评价等;三是要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可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内部与外部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试卷测试、访谈、问卷调研、技能测验、职业证书、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金早.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 奋力迈向中国旅游发展新目标—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EB/OL].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7-01/15/content_40107027.htm.

[2] 雷晓琴.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对接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0):38-40.

[3]张烨,黄秋明.德国双元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巴符州双元制大学为例[J].职教论坛,2018(2):171-176.

[4] 朱蔚琦.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互嵌式”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20-21.

[5]顾宇.“互联网+”时代复合型旅游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基于“前店后院+线上线下+国际国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泰州学术,2017(00):152-160.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