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转化模式现状分析

2018-09-10 00:23曹淑霞
河南科技 2018年33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专利知识产权

曹淑霞

引 言

创新驱动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发展战略,这意味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方式由投资与要素推动转变为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这其实是要求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加强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保持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的需要”。教育部曾明确要求,直属高校应将促进知识产权成果有效转化,放在与教学、科研等同样重要地位。最近40年,国外一些高校采取了各种一定的措施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取得一定成果。美国自1980年《拜杜法案》出台后,大多数研究型大学成立技术机构(统称OTL),承担学校科研成果的专利申请、技术评估、风险测评及商品化过程。OTL模式“现已成为当今美国大学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经营的标准模式”。日本政府设立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作为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合作平台,推动“官学研合作”,开展广泛的知识产权推广活动。知识产权通过政府、产业与高校的强劲合作并转化,从而成为国家经济繁荣的“发动机”。相对而言,与中国高校整体的人才、信息等优势相比,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率偏低。知识产权转化和科技、经济投入不平衡。开展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现状及模式的构建,对促进高校知识产权有效转化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高校知识产权转化模式

高校与产业界之间技术资源流动依赖于知识产权转化模式这个重要平台。调查显示,我国近八成高校已建立了专职或兼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六成以上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权属和利益分配制度。知识产权转化模式的发展是高校依据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技术价值的过程。

高校职能部门模式

高校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趋向社会服务职能。在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建有类似技术转移中心的机构,如科研处、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独立机构,负责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移工作。但是,由于高校这些机构过于行政化,运行机制不健全,人事关系烦冗,知识产权转化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不熟悉市场,法务人才缺失等,没有构成健全的团队,不能很好地为专利转化、技术转移提供到位的服务,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资金不足是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重要原因。当前,国家拨款是高校科研的主要动力。资本市场和金融环境的缺乏,严重阻碍了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速度与水平。知识产权转化制度不健全,欠缺资深专业的人才与长期的发展规划,部分企业介入高校进行知识产权转化,而负责知识产权转化的相关人员大多数承担知识产权统计工作,从而导致知识产权转化效率低,工作开展较为被动。

高校、政府和市场共赢模式

随着高校教工知识产权转化意识的提升以及省市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的明确,为高校知识产权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而引入外部主体参与知识产权转化,大大提高了科学技术专利的转化而产生良好的效益。高校与政府、企业以及知识产权事务所的协同合作共同促进高校知识产权的实施转化模式,使知识产权转化参与主体多元化,既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又按照市场的需求,还有强有力的高校的技术、知识产权专业人员领航作保障,有效实现优势互补,提升知识产权转化效率,形成知识产权转化的长效机制。

在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与专利转化依赖政府与市场发展是一个共赢模式。很多案例证明,政府与企业对知识产权、专利、科学研究合作非常重视,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与高校进行对接。这种“产学研”对接模式,让高校知识产权、专利发明在原有基础上表现技术实力的同时,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弥补其技术短板,这种高校、政府和市场建立纵横合作关系的共赢模式,极大地拓展了知识产权技术推广范围。对促进地方经济和提升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高校衍生企业模式

高校知识产权难以转化的影响因素是缺乏知识产权行业的专业人才。高校衍生企业包括高校自办企业和合办企业两种,“是从大学母体分离出来新组建的公司,能推动专利技术等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这些机构(孵化中心、创业中心、科技园)的出现,使专利发明人直接参与技术转化过程,有利于提高转化率。同时,会衍生出更多企业,在此模式下,无论专利的管理所有权是高校还是科研人员,高校科研人员与相关机构一起直接参与衍生企业的运作和发展,在专业技术方面有绝对的保障,高校衍生企业模式缩短了知识产权与市场的距离。

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现状分析

最近几年,高校的知识产权转化工作引起从国家到市场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知识产权以多种形式走入市场,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知识产权转化率低依然是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问题和障碍。

其一,高校知识产权缺乏市场竞争力

高校与市场、生产实践脱节,知识产权创造性超越生产实践过高,缺乏社会实用性,存在空中楼阁的缺陷。

首先,高校的部分課题和项目通常用于高校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和项目评估的重要指标。许多科研人员的项目是为完成任务而做,是为职称晋升申请专利,对后续专利转化缺少关心。在预备、研究、产生之前就远离市场导向,“重理论轻应用”的项目研发现象导致大量知识产权在市场上没有清晰的应用领域及产业化思路。

再者,高校部分项目和课题自身存在转化的必要资金或合理方案,所以尽管小试成功,但在中期应用和后期转化时缺乏保障。长期以来,高校知识产权转化面临着创新质量不高、自身认识不足、资金支持乏力、市场意识不强、体制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障碍。

其次,因为市场竞争,部分企业青睐于短平快的项目,忽略技术含量高、开发周期长的项目,延误了高校知识产权的有效转化。

其二,高校科研人员缺乏知识产权转化的意识

相对于大型企业,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转化意识薄弱。由于职称评定的导向,高校科研人员更看重论文发表、专利授权、书籍出版、评奖鉴定及课题申报,而忽略了知识产权产业化问题。即使有相关机构负责知识产权专利的转化,相关科研人员和专利代理机构通常只是重视专利的研发和申请阶段,没有能力也无法掌握专利技术应用、推广,从而失去市场方向,弱化了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后期更因为由于专利维护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高校在获得专利权后不能长时期实现专利维护,越来越远离市场,失去知识产权内在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在知识产权转化动力不足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知识产权发明人没有尝试与推广的积极性,严重制约高校知识产权的有效转化。

其三,高校知识产权与地方支柱产业缺乏契合

高校不了解地方企业的技术需求,地方企业也不清楚当地高校所研究的技术问题。当地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互通有无的沟通和联系,双方优势互补的合作形式欠佳。高校在知识产权转化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高校科研重视基础研究而不是根据企业需求规划研究项目,大多是在知识产权研发后才寻找市场拓展。相当一部分是知识产权转化中介机构或企业得到相关专利的发明信息主动与学校联系,学校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和便捷的转化途径,很难做到主动出击。高校的研发项目没有针对性,导致其研发的知识产权的应用性不高,转化效率低。

其四,缺乏运营人才,知识产权转化平台不完善

知识产权的转化,需要专门的运营服务机构,而这个机构涉及技术、市场、法律、财务等多个领域。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不光要有知识产权转化的教育背景,还要懂得知识产权运营相关法律、财务制度及商业知识。而我国高校设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或转化组织,大多挂靠学校科研组织部门,从业人员教育背景单一,真正懂得知识产权转化、专利运营的人才十分匮乏。

提升高校知识产权转化效率的对策

高校科研人员强化自身知识产权转化意识

新时期高校科研创新的基础是理念更新和观念转变。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科研环境越来越好,科研条件逐渐改善。高校要大力鼓励科研人员重视科研与社会的结合,在专利申请时关注项目的市场适应性,通过服务平台了解市场、企业需求,加强“企研”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将研发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转化,投入到生产中以服务社会。

高校在推进产学结合和知识产权转化的科研氛围的同时,应推动当地大学科技园建设和知识产权产业化。高校主管知识产权的工作人员以及高校科研人员应充分认识提高本校知识产权转化的重要性。唯有高校师生崇尚知识产权转化的理念,才能营造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组织机构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横向课题开发机制

近年来,部分高校诞生知识产权转化运营平台,与学科研发方向相关的企业研发中心接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知识产权专利转化提供了信息便利。知识产权转化机构要密切跟踪专利数据库信息,及时把握与本校科研的相关数据;对内要加强组织建设,广纳各路人才,实现本校专利的规范化管理、推广与维护;加强外联,积极与社会和其他高校知识产权部门联系,及时把握政府有关知识产权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平台作用。

充分利用中介机构或运营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有效沟通,实现双赢。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校相关科技成果信息,另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可就企业技术需求交流信息。这种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相互结合是高校知识产权转化平台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纵向课题(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对于高校影响更大,所以高校科研人员更重视纵向课题的申请。而横向课题一般由企业资助,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是提高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有效途径,以企业需求和市场方向为导向,从企业重视的科研项目入手,才有利于知识产权适应需求,从而完成专利技术成功转化。高校和企业共同研发共享知识产权实现双赢,才能充分体现知识产权的社会效益。

培养知识产权运营队伍

知识产权运营也就是科研技术的转化,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知识产权运营人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培養复合型的知识产权运营人才是完成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关键。

专岗专责:高校要设置专门的岗位负责管理和转化知识产权,同时,也要培养足够数量的专职或兼职人员。这些知识产权运营人才不但要有知识产权转化方面的教育背景,还要有相应的技术素养、法律知识,还要有市场判断能力和业务谈判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转化的课程培训:高校不仅要组织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科研人员的培训。一方面让相关人员了解国家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政策;另一方面发挥科技人员与企业沟通的平台作用。推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的无缝对接,为高校知识产权转化储备人才。

发挥政府作用:目前,国家对高校知识产权的转化越来越重视。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这一战略纲领性文件颁布。经过十年的实施,使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得到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高校要充分了解国家政策,在高校增设知识产权相关的专业课程,建立知识产权运营的培训课程体系,并在高校设立高端人才实践基地,培养出知识产权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专利知识产权
论比例原则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动能
实现三代功能化轮烷树状分子合成
2019年度PALM展参展商获取知识产权优胜奖获奖单位名单
中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
科学数据需共享科研围墙也要拆除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快来看,科学家都支持睡懒觉啦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