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地位

2018-09-10 23:12杨孝富
高教学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效应

杨孝富

摘 要: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多种渠道,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渠道地位不能动摇。当前,主渠道面临课堂教学不如人意、“守渠人”风险意识不强,缺乏高效快速沟通机制等安全隐患,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不断提高教师素质能力,进一步夯实主渠道根基,以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堂教学;协同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8-0109-03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channels to do a good job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mong which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the main channel, the status of the main channel can not be shaken. At present, the main channel is faced with such hidden safety problems as unsatisfactory classroom teaching, weak risk awareness of the "canal keeper", and lack of efficient and rapi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ersist in taking problems as the guide, integrate all kinds of resources, constantly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and ability, and further tamp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in channel,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main channe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assroom teaching; Synergetic Effect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总书记的讲话,特别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明确了其他各门课程基本要求。这对于高校如何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支渠道”,种好“责任田”和“开荒拓垦”关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高校教师要牢记总书记的教导,树立强烈责任意识和问题意识,坚持理论自信、学科自信和课程自信,守望“主渠道”,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着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一、主渠道地位不能动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系统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始终被置于“主渠道”的突出地位,这一地位的确立是基于我国多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基本判断和经验性结论,是历史选择和现实需要,更是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规律使然。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 國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教师必须认真领会这一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深化在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定位和功能的认识,坚持高校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品格,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二、主渠道面临安全隐患

当前,少数地方高职院校强调学生技能培养,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内在隐患和外来风险估计不足,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判断不准,对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可能受到侵蚀,缺乏敏锐的判断力。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渠道”作用发挥,高校应当高度警觉。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及其效果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和困难,主要体现在:

(一)“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课堂教学效果是衡量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晴雨表。目前,思政课普遍实行“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管理难度大,教学内容繁难而课时少,教师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难以奏效,普遍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只有到课率,没有抬头率,实际教学效果与社会学校和学生对思政课新期待存在一定差距。

(二)“守渠人”风险意识不强,思想上存在麻痹懈怠心理

高校知识分子密集,师生思想活跃,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影响日益显现。西方的概念、思想、理论和学说等意识形态,通过各种途径正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个别教师在教学或生活中言必称美国,言必称西方。少数“守渠人”对境外西方思潮或明或暗侵蚀高校课堂教学的破坏性认识不足,缺乏敏锐的判断力,无意中为错误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存在“温水青蛙”症状和高枕无忧、麻痹懈怠心理。

(三)“守渠人”之间缺乏高效快速沟通机制

由于教学任务不同,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与其他课程“支渠道”各自运行,基本上没有联系,或者说联系不够紧密,即使思政课教师之间,由于所授课程不同,在育人目标和具体计划上也未达到心理上默契、行动上一致,往往导致“守渠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彼此分离、互不了解,出现问题时责任不明,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大影响了育人的效果。

(四)“守渠人”队伍结构需要不断更新、优化

与专业课相比,高校思政课教师较少,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政课专职教师的师生比,基本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550-600比例。思政课课堂教学规模学生人数多数在100人以上,难于达到教育部规定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推行中班教学,倡导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少数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老教师不会用,年轻教师不愿学的尴尬状况,思政课与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教学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主渠道加固除险途径

渠道,是指“在河湖或水库等周围开挖的水道,用来引水排灌”[2],通常是指水渠、沟渠。形象地说,任何渠道,历经多年流淌,不可能一劳永逸,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若不及时清淤排障、加固除险,千里之提,可能溃于蚁穴。针对思政课面临风险和安全隐患,可以着力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以问题为导向,夯实“主渠道”根基

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高校教师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开展调查研究,经常对主渠道进行全面“体检”,找出病症所在,以问题导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主要精力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对现实感到的困惑问题、对理论上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攻关,找准找实问题主体、问题类型、问题根源,“对症下药”,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客观现实、贴近时代特征。

(二)整合多方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阵地牢不牢。高校教師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真正把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把学校主要精力和资源配置向教学一线聚焦,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水平和效果。既要积极鼓励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的教师站稳思政课讲台,也要采取一定措施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具有一定理论功底的专家和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同志走上思政课讲台。要改革教学内容,主动适应大学生思想特点,加强典型示范引领,发挥正面引导,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努力让教学课件音、频、图俱全,使讲授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要及时增补党和国家创新发展的新实践新思想新理论,做好理论更新和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升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追求作用。

(三)关注教师成长,提高“守渠人”能力和水平

课堂教学“主渠道”地位是否牢固,关键在于“守渠人”履职责任的强弱、素质的高低。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问题。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争夺的前沿阵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短板”。少数青年教师对马列基本理论研究的不深,对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思考的不透,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分析的不全面,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主动服务社会、学校和学生意识不强,甚至出现个别教师言行失范、道德滑坡,不能为人师表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个别现象,但是要引以为戒。社会和学校应关注教师成长,以人为本,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增强守护“主渠道”素质和能力。

(四)注重优化设计,形成协同效应

育人以合力为上,以分散甚至抵触为害。学生的成长需要高校广大教师共同努力,在思想引导、价值导向上形成方向一致、力量倍增的效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包括各方面的协同,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门课的协同尤为重要。思政课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推动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发挥学科优势,紧紧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高校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只是思政课的事,忽视其他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其他课程,无论是各类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同样肩负着重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高校要深入发掘这些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增强思政课和其他各门课程1+1>2的协同效应。

(五)增强忧患意识,建立安全隐患预警机制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当前,网络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不同利益诉求的集聚地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影响力越来越强,少数思潮和谣言在互联网上竞相发声,极具蛊惑力。因此,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加强网络舆论监测和引导,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为此高校应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处室工作职责,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网格化管理。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代表为网格信息员,网格信息员应设法多渠道收集网络舆情,多多关注师生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通过相关社群的语言、文字和图片等,来判断师生思想动态。根据网络舆论防控应急预案和风险等级不同,及时向有关机构报告,迅速作出处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确保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长流常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94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4]陈华.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8(08):27-29.

[5]高静.慕课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与反思[J].高教学刊,2016(15):140-141+143.

[6]周娇.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2016(07):119-120.

[7]阳海音.论“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8(07):71-73.

猜你喜欢
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效应
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浅谈如何构建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
解决南海争端的“双轨思路”
党校教师在“两学一做”中的导向作用
人才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探索
全域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效应
基于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学习语文的主渠道不容忽视
蓝黄两区建设的协同效应及其实现
微博舆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