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思考与启示

2018-09-10 10:20徐坚
中国商论 2018年13期

徐坚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第三代货币危机,从危机发生的背景、原因入手,介绍了目前为止最权威的三种研究分支。这三种研究分支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分别为:道德层面、流动性层面和企业多重均衡层面。并针对危机发生机制,针对中国当今实际情况,思考当今中国应采取何种措施避免货币危机再次席卷而来。

关键词:第三代货币危机 货币危机模型 中国现状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5(a)-034-02

货币危机有两种,分为广义的,狭义的。广义货币危机指的是,一国的汇率变动幅度超出了它能够承受的程度,货币危机于是出现。狭义货币危机指的是,若一国原来实行固定汇率制,随后该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却被动地改变了,变为浮动汇率制,政府失去了原先对汇率的控制,因此出现了货币危机。

1997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发生后,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由此产生。货币危机潜伏于东南亚国家,可以追溯至泰国政府放弃实行固定汇率制,改而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当天。当天,泰铢兑美元汇率下降了超过15%,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因此一片混乱。随后,金融及外汇市场的混乱冲击到新加坡、印尼等其他东南亚国家,日经指数大幅下跌,日股崩盘,大批银行及证券公司接连破产。不仅如此,货币危机甚至波及美欧国家,使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两年后,也就是1999年,这场始于泰国的东南亚货币危机才最终结束。

1 模型介绍

对于东南亚货币危机,克鲁格曼(著名经济学家)认为,与过去的货币危机相比,这一次的货币危机在传播机制、转移方式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都截然不同。在解释东南亚货币的发生机制时,若使用过去的货币危机理论是非常不合适的。克鲁格曼研究了过去的货币危机理论基础,在取得突破后,发展并提出了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这一模型的特点是,较之以往宏观层面上货币危机理论模型的研究,它从微观层面的行为来探讨危机的成因。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分别为:道德层面、流动性层面和企业多重均衡层面。

1.1 道德风险模型

在各种原因的作用下,国际市场不允许金融中介机构进入,一国的过度投资需求不会直接促使大规模过度投资的出现,市场利率却因此而升高。如果金融中介机构进出国际金融市场不再受到限制,金融中介机构的道德风险一定会使得证券金融资产出现过度的积累。在东南亚货币危机的全过程中,金融过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政治导致的。金融机构获得了政府的各种隐性担保,从而使得道德风险的上升,这些企业的不良资产间接反映在政府的隐性财政赤字中。东南亚国家中,政府与大财团间关系紧密,大财团获得了政府的隐性担保。而这些企业就可以轻松地以较低的利率从国际市场融资,利用财务杠杆,投资于高风险领域,或者进行过度放款。客观上,资产泡沫的膨胀便会一步步加剧。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资产泡沫就会变得难以为继,一旦崩溃,这些由政府亲缘关系所维持的企业,最后产生了巨大规模的呆账,一旦政府无能为力时,外资和部分内资会在一定程度上外流,资产价格下跌,最后引起了货币危机。

东南亚货币危机的发生,是亲缘政治导致的必然结果,如果危机发生国与大型企业财团的制度关系无法调整,道德风险就会一直存在。国际资金援助只会加剧道德风险问题,使得危机发生国的财团更加肆无忌惮地利用高杠杆工具融资。降低货币危机发生风险,必须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来实现。

1.2 流动性危机模型

流动性危机模型主要采用了银行挤兑这一概念。投资者群众若出现恐慌心理,资本便会因恐慌而大量流出。随后,撤资变现长期投资项目也是必然,这样就造成了被投资企业的资不抵债。国际金融体系自身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最终致使货币危机的发生。而央行具有最终贷款人的职责,若施行固定汇率制度,挤兑银行将转化为挤兑中央银行,流动性货币危机就会因此產生。

上述危机的发生机制,可以通过图1来说明。

限制恐慌性的资本流出是流动性危机模型的关键,如果国家对短期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的进行适当控制,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1.3 企业多重均衡模型

该模型的原理如下:若国内企业有着较高的净值,外国债券人资本流入增加,本币就会升值,被投资的国内企业的外币债务就逐渐地减轻,这也将证实外国债权人的预期;若本国企业净值较低,便会使得外国债权人减少资本流入甚至抽出其资金,出现资本流出,本币随之贬值,缺少投资的本国企业的外币债务雪上加霜,以上都构成了一个理性预期均衡。

企业营业额下降、本国利息上升、本币贬值,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会因此陷入困难,企业的市场投资行为也随之受到限制。但在克鲁格曼的理论中,银行自身并不会导致这样的财务困难问题,对于金融状况极度恶化的企业公司而言,即使银行改革重组,也不会对其有良好的改善。因此,对于此类货币危机而言,其最根本原因应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2 危机解决方法

根据克鲁格曼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应对货币危机的解决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对短期债务、外币债务这两种债务进行更强有力的控制。在国家的可兑换资本账户中,短期债务限额作用不佳,因为在所有资本外逃方式中,短期债务仅仅是这些方式中的一种。债务几乎为长期外债,则该国群众认为货币危机将会发生,该国的短期债权人将拒绝信贷的延期,这将导致汇率的贬值,随之造成企业的破产。

(2)施行紧急贷款,想要让投资者对市场更具信心,大量的贷款是不可或缺的;并采取紧急资本管制,才可以尽可能地使得资本外逃率处于低位。

(3)对企业来说,如果想要在危机后快速恢复经济,恢复企业及企业家的投资能力是最重要的。对本国企业家施予帮助或者依靠私人部门拟定并施行计划来培养企业家,也可选择共同进行。另外,还可以引入FDI,同时将相应的企业家引入,这也将快速有效地培养出新的企业家。

(4)暂时施行资本管制,以此将汇率与利率间的联系切断。因为多重均衡模型的本质是,若发生危机,政府一旦对货币进行贬值,企业外债就会加重,最后只能选择破产;政府一旦施行紧缩政策,对固定汇率进行保护,国内经济便会一片萧条,企业同样会濒临破产,也就是说政府做出政策选择是件非常艰难的事。

3 对中国的思考与启示

能引起中国货币危机的最根本的因素,仍然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风险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基础经济方面。当今世界的劳动成本逐年上升,我国劳动力成本更甚,如此一来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我国的生存竞争压力增大,出口困难度增加,贸易收支账户恶化。国家近年来出台有关资本项目的管制的政策管制渐渐放宽。然而,这样宽松的政策环境,恰恰增大了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企业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投机心理加重,利用高杠杆融通资金,增加了资金的流动性风险,但如果一旦最后一道防线崩溃,就会产生货币危机。对于上述这些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因素,政府应给予更高的重视,防患于未然并采取实际措施进行化解。针对国内的基本国情,首先,必须保证内部经济的稳定性,健全监督机制,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其次,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国内经济良好运行,拉动内需,保证货币市场的均衡发展。最后,完善商业银行存贷款制度,控制短期资金的流入与流出,加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和控制,完善最后贷款人机制,增强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当然,我国抵御经济危机最根本的力量依旧是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这便要求我国经济须长久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参考文献

[1] 邢毓静.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财经. 2001(1).

[2] 冯芸,吴冲锋.基于全球视角的货币危机研究[J].世界经济, 2000(3).

[3] 吴有昌.货币危机的三代模型[J].世界经济,1999(3).

[4] 吴有昌.现代货币危机理论及其启示[J].财贸经济,1998(5).

[5] 李邦金.国外金融危机理论综述[J].社会科学,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