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秦巴山区低碳扶贫模式研究①

2018-09-10 01:10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孙梅梅
中国商论 2018年13期
关键词:秦巴山区陕西省陕西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孙梅梅

秦巴山区作为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的一员,它位于我国中西部结合处,秦指秦岭,巴指大巴山一带,汉水上游,其实际行政范围包括6省市(重庆)的80个县(市、区),其中涵盖了陕西境内秦巴山、六盘山、吕梁山3个连片特困地区,包括商洛市、汉中市、安康市的全部县以及西安的周至县和宝鸡的太白县,共30个县(区),是陕西最大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陕西秦巴山区国土面积7.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36.8%,截至2016年末共有常住人口911.09万人,占全省24%,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生态保护任务压力重大,因此,开展低碳扶贫模式研究对于加快贫困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陕西省秦巴山区低碳扶贫的SWOT分析

1.1 陕西省秦巴山区低碳扶贫的优势分析(S)

1.1.1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

陕西秦巴山区片区位于陕西南部,秦岭、巴山两大山脉横贯东西,众多的小盆地和山间谷地相连接,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阡陌交错,是陕南的主要产粮区,同时,秦巴山区的水、热、林、草资源及土特产品、矿产资源也是极为丰富。如:陕南山川盛产蚕丝、苎麻、茶叶、生漆、桐油、棕片等数十种土特产品以及杜仲、天麻、麝香、五倍子等珍贵中药材,早已在清代中叶就饮誉长江,远销国内外。秦巴山区的地下宝藏也十分丰富,除金、银、铜、铁、硫等矿藏外,汞锑、铅锌等矿的藏量在全国也位居前列,它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矿藏区。

1.1.2 经济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秦巴山区特别是陕南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6年,秦巴山区片区地区生产总值2843.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92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675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01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西汉、西康、西商、西榨、沪陕、十天等多条高速公路和襄渝铁路复线建成通车,交通运输瓶颈制约明显缓解。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全面实现“两免一补”和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

1.2 陕西省秦巴山区低碳扶贫的劣势分析(W)

1.2.1 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

秦巴山区居民大多居住于山、川或者盆地较为平坦地段,当季节性降雨较为明显时,常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近年来陕西采取了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等措施,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特征与气候环境,使得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泥石流、洪水等灾害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由于地形与气候致使的自然灾害往往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贫困现象。

1.2.2 交通基础薄弱,制约经济发展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陕西秦巴山区片区交通不够发达。铁路运输方面,由于山区铁路建设投资较大,陕南大部分地区无铁路通过;公路运输方面,虽然近几年陆续贯通了西汉、西康、西商线,陕南汉中、安康和商洛市政府所在地目前均通高速,但是很多县乡公路等级低,当地很多经济作物、矿产品和农产品等无法及时运出,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

1.3 陕西省秦巴山区低碳扶贫的机会分析(O)

1.3.1 国家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政策扶持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逐步推行以及一系列环保扶贫政策的出台,这为陕西秦巴山区脱贫致富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持。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九大,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作为当前的重心工作。陕西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陕西省“十三五”农村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陕西省林业精准脱贫实施方案》《陕西省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关于加强“十三五”期间扶贫宣传工作的意见》等。

1.3.2 加大财政支持,积极开展脱贫攻坚项目

2017年陕西省用于脱贫攻坚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105亿元。其中,市县两级安排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8亿元;省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2.99亿元,比2016年增长近一倍,是近年来省级扶贫专项资金增幅最大的一年;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4.1亿元,较2016年增加9.5亿元,增长27.3%。其次,全省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脱贫攻坚项目,如启动了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万企帮万村”“科技三下乡”“三秦巾帼脱贫行动”“社会组织扶贫行动”等活动,动员全省3397家民营企业、952家社会组织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000余个,70多万人次受益。

1.4 陕西省秦巴山区低碳扶贫的威胁分析(T)

1.4.1 该地区农民“低碳发展”意识薄弱

首先,由于长期处于贫困地区和以往粗放式的扶贫方式,使得该地区居民对于低碳发展和低碳扶贫的认识不足,他们认为扶贫应该是国家政府的事,扶贫就是给他们发钱、发物,而不是靠自身劳动脱贫致富;其次,由于该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水平的落后,使得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或低碳发展理念的意识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低碳扶贫的开展形成一定的挑战和压力。如:对于林业碳汇扶贫项目,由于贫困地区林农知识有限,再加上信息相对闭塞,对于发展碳汇造林项目的参与意愿不强。该地区居民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去考虑森林碳汇的长久收益,对投资森林碳汇项目而获得补偿的风险持保守怀疑态度。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碳扶贫项目的开展。

1.4.2 低碳扶贫机制及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低碳扶贫则是新兴经济下的又一“新生儿”,很多关于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尚处于研究中,特别是现有的扶贫规划中关于低碳扶贫规划、低碳政策规划、低碳技术应用规划、低碳农业调整规划等还不健全和完善,这也造成了贫困地区在施行低碳扶贫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如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足、产权不明确等。

2 陕西省秦巴山区低碳扶贫开发模式

2.1 低碳扶贫开发内涵

低碳扶贫开发是贫困地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它是在遵循低碳发展理念的前提下,以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为依托,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户的共同参与下,因地制宜,形成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扶贫开发模式;其内涵强调三个要点:一是生态效益优先。陕西秦巴山区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承担着保障国家中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的重任,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压力大,因此在扶贫开发的同时要强调生态效益优先;二是重视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解决市场外部不经济问题是政府的职责,陕西秦巴山区发展的“塌陷”,必然会使资本、技术、信息等优势要素难以进入,需要政府的主导介入,同时也需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形成发展合力,促进该地区发展;三是整体效益最大化。低碳扶贫过程中,除了强调生态效益,还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本地区居民脱贫致富和区域整体发展。

2.2 低碳扶贫开发模式探索

2.2.1 现代低碳生态农业园区扶贫模式

现代低碳农业生态园区主要是秉承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三低”理念,引入创新机制,为传统农业注入先进生产要素,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市场需求与农业生产对接,注重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融合,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低碳循坏、高效生态的农业生态园区,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截至2016年底,汉中市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154个,其中省级园区37个、市级园区127个,现代农业园区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推行“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猪—沼—菜—加工—休闲观光一体化发展,拓展了农业产业功能,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2.2.2 林业碳汇扶贫模式

所谓林业碳汇主要是指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和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或减少)大气中的CO2,并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林业碳汇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通过植树造林,形成碳汇,取得碳收益这对于贫困地区的林民来说亦可增收脱贫;因此,林业碳汇项目是一种集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的低碳扶贫模式。

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碳汇交易活动越来越活跃,林业碳汇项目的贡献和作用也日渐凸显,也逐渐被企业和广大公众所接受,陕西省秦巴山区拥有数量可观、质量优良的森林资源,蕴涵了大量的碳汇资源,比如:汉中市佛坪县、安康市宁陕县和商洛市商州区等这三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 90.3%、85.78%和67.6%,均远高于陕西省43.06%的平均森林覆盖率,这些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为碳汇扶贫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2.3 低碳生态文化旅游扶贫模式

生态文化旅游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满足人们追求优越环境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依托跨区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单元,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用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服务大众,通过生态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它属于一种可持续的低碳旅游模式。

秦巴山区的森林茂密,群山毗连,峰峦重叠,河流源远流长,而且它也是长江上游地区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因此在此地区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可以促进商洛、安康、汉中等地的旅游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实现脱贫致富。陕西秦巴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已被列入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该地区应逐渐完善秦岭南北通道交通和自驾车旅游廊道体系,建设全球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该地区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低碳扶贫是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工作,更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户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兼顾各方利益,才能更好实现贫困地区减排和扶贫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维忠,张建羽,杨帆.森林碳汇扶贫:理论探讨与现实思考[J].农村经济,2016(5).

[2] 郭晓鸣,高杰.巴州经验:秦巴山区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J].当代县域经济,2016(11).

[3] 田成川.低碳发展: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15(6).

猜你喜欢
秦巴山区陕西省陕西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秦巴山区枇杷丰产栽培及关键管理技术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秦巴山区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及抗氧化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