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

2018-09-10 07:22杨燕
南北桥 2018年1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杨燕

【摘 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被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繁杂的各种文化充斥了双眼,几乎遗忘了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丢弃到了身后。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要尽可能地渗透传统文化,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意识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7.053

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上海展覽馆十年科技展上,曾经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由此可见,小学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当今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已成为长久以来的弊病,这不仅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甚至制约了人类的发展。因此,要从根源上弘扬传统文化,就要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营造文化意境,在诗歌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诗歌是一种很奇妙的文体,它能够在精简的词句中包含无限的意蕴。而古诗文正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成果。它通过营造或萧条、或凄凉、或宏大、或欢快的意境,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心情。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应摒弃那种单纯背诵记忆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进行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氛围,结合全诗意境,逐渐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歌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深深爱上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授《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不应该仅仅让学生读熟背诵,还要借助多媒体等教学用具,为学生营造一种清冷的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初意境。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帮助,很难能够完全融入意境,也无法深刻体会到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事迹,让人物更加鲜明。在这种清冷的月光下,学生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孤寂之感,更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可以围绕思乡之情的主题进行拓展延伸,联系传统节日,看看古代文人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排解思念的,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让学生学会感恩亲人,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渗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此同时,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在营造的氛围中得到提升,学生进而爱上传统文化并主动继承传播传统文化,这对传统文化的延续有很重要的影响。

二、采取新锐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的教育目标,并不只是满足于教授基础知识,学会识字断句,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以求能让学生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并且,将传统文化逐渐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项。但是,阅读教学往往陷入一个枯燥无聊的怪圈:学生觉得阅读枯燥,就在心里开始排斥读书,越排斥读书,阅读理解能力就越来越低下,能力越来越低下,也就变本加厉地拒绝阅读。如今,造成这样一个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方法问题,方法老旧,毫无新意,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觉得枯燥。因此,阅读教学需要一个新的切入点,同时,传统文化也需要一个载体进行传承,此时就可以将二者巧妙地进行结合,由传统文化带入阅读教学,创造出一种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全新的教学方式。这样,阅读教学在有了新意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弘扬和传承。

例如,在进行《曹冲称象》这篇课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不应该直接由曹冲引入,这样会导致阅读的枯燥。相反,教师可以运用曹氏一族的历史来进行话题引入。先介绍大家所熟悉的历史人物曹操,由曹操再引入他的儿子曹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一下曹操其他几个儿子,讲讲曹植的《七步诗》,借机教导学生,进行教育的感化。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还可以穿插进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让学生在惊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感化。

传统文化通过在篇幅较长的阅读中的渗透,又有了新的意义,在学生脑海中也会渐渐留下传统文化的记忆。同时,阅读教学也会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学生也更易接受知识的洗礼,个人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品德水平得到提升。

三、加强实际训练,在写作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百度百科上对写作一词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传递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个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包括观察、思考、表达三个阶段。教师要在写作中渗透传统文化,就要在这三个阶段中分别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样不仅能使写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同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例如,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赞美家乡、反映家乡民俗文化活动的作文练习。在这样的任务下,学生不得不在课外对家乡的民俗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并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际考察。在这个采风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贴近传统习俗活动,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乐趣,甚至爱上传统文化,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观察传统民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进一步构思出文章的大致思路。另外,在表达方面,教师可以搜集相关古代文人志士描写文化风俗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诵读、品鉴,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直接获得作文的素材,同时,也能够提取到传统经典著作中的精华,精神受到熏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无价之宝,是中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结晶。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是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也为发展语文学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因此,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重任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从当下做起,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方面,逐步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优质传统文化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

[2]徐传美,姚海涛.文化意识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融合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