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培养高中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2018-09-10 07:22蔡一女
南北桥 2018年17期
关键词:高中核心素养

蔡一女

【摘 要】音乐课堂是培養发展高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如何巧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成为了每位高中音乐教师面临的新思考和挑战。本文依据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与整理。

【关键词】高中 音乐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7.204

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了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音乐课堂作为培育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求音乐教师深入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方面核心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其在学生生活及音乐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善于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①。

因此扎实贯彻新课标,运用教材内容设计好每节课,创新音乐课堂教学,巧用课堂教学模式,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悟音乐美、激发创意表达、表现音乐美,理解升华音乐艺术文化内涵、拓宽国际视野,成为了每位高中音乐教师面临的新思考和挑战。

按曹理教授等音乐界大咖提出的音乐课堂教学的模式和范型,笔者根据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取得的实效,归纳整理了以下几种模式运用中的一些巧妙的构思、创意的做法。

一、情境陶冶式

该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多媒体教育等手段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发学习兴趣②。基本过程:创设情境、情感唤醒——欣赏体验、情感积累——实践延伸、情感共鸣——表现创造、情感升华。

可以借助下列辅助手段有效地感受音乐:

视觉情境——图片、绘画、颜色、图像谱、曲式结构等方式欣赏音乐。

语言文字情境——语言文字描述、诵读等听觉体验加深音乐概念的理解。

动作情境——用形体动作表现听到的音乐。

场景表演——用简单的戏剧形式表演音乐的某一情节或故事。

课堂实录一:《拉丁美洲音乐》片段

1.多媒体播放瑞奇·马丁演唱的歌曲《生命之杯》

思考:歌曲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用合适的词语,来描述你的感受。)

(热情奔放、活力四射等)

你觉得什么乐器比较突出?(铜管)

你是否被这种热情感染了,你喜欢这种曲风吗?这种风格源自哪里?

2.幻灯播放拉丁美洲民俗风情图片,了解其地理位置、风情。(水果、鸡肉卷、海盗、足球、摩登舞、拉丁舞造型图等)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前提,上述课例中,首先以浓郁拉丁风格的世界杯名曲开场,营造热情活力的氛围,起到了烘托气氛,铺垫主题的作用;其次辅以精美的地方特色风俗图片,使学生身临其境,很快进入角色,激发学习、探索拉丁音乐的兴趣。在一步步深入的学习拓展中,由感受而动情,由动情而晓理,由晓理而实践,使得认识与情感统一,达到诱导学生的情感和促进认知的目的,培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对比深化式

这是音乐教学的一种特殊又非常重要的方式,可以异类互比或同类互比。通过将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或是将同一题材不同体裁、同一体裁不同形式、同一形式不同风格等的音乐内容、音乐要素、音乐语言进行比较,形成对音乐的深刻印象。

基本过程:选择对比乐段、聆听——列出比较内容——找出异同——提高兴趣,加深印象。

课堂实录二:欣赏课《茉莉花》片段

两首《茉莉花》的比较

《茉莉花》有多个变体版本,这里分别择取了代表南北地区特色的两个版本,通过同类互比的方式,从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体验同一曲目在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探究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特点及其成因。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兴趣,才会产生喜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分析音乐,充分开启自己的智慧,进一步加深对《茉莉花》音乐情境美的体验,了解此歌曲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地位,领悟地域差异形成的不同音乐文化特点,从而实现“更加喜爱我国优秀民间音乐艺术”的教学目标。

比较式教学的优点是:比较需要反复聆听,多听本来就是培养音乐耳朵的有效方法,多听有利于加深音乐印象;经异类或同类对比,有利于开阔听域,增加知识,拓宽音乐视野;运用比较学习,需要收集大量音响资料,有利于增加音乐积累。

三、探究创造式

探究创造式:教师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结果的自主学习过程,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提高学生感受,创造美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施过程:准备问题——收集整理——分析探究——创造解决——总结提高运用。

要点:在教师的引导暗示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综合知识。将学生与知识的间接关系变为直接关系。

课堂实录三:《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课前一周布置课题:我所了解的贝多芬

交流与探讨:

(1)分组交流(音乐课代表主持)

(2)分享各自的作业:作曲家生平成就介绍;奏鸣曲、交响曲体裁介绍;网页资料;收集整理的音频、视频;自己制作的课件;挖掘能用钢琴或其他乐器现场演奏贝多芬作品的学生等。

(3)派代表分组展示讲解:可以是作曲家生平、可以聆听交响乐作品《命运》《欢乐颂》某个乐章、器乐小品《致爱丽丝》《G大调小步舞曲》、也可现场演奏某个片段等。

(4)师生对以上展示进行讨论补充。

(5)创造性活动: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心目中的乐圣。(语言描述、贝多芬漫画像、歌唱、弹奏、舞蹈等方式)

(6)教师小结提升:对贝多芬而言,音乐不只是娱乐,而且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一种高于所有智慧与哲学的启示。”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仅用一节课是不能充分了解他的。

教师提出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师暗示引导下,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聆听、演奏、分析、交流、思考、讨论,掌握选择归纳总结判断能力,学会感受、体验、理解、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比较全面地领会贝多芬作品的内涵与思想,教师及时总结补充,提示其音乐不仅表现作曲家个人命运,更代表一个阶级及全人类“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深刻思想内涵。

探究既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还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法促使学习者保持独立的持续学习兴趣,丰富体验,养成与他人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参与体验式

参与体验是指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师生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艺术表現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是最直观、最易显现,最易引起关注的音乐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突出音乐教育的实践品格,吸引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表演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艺术表现素养③。

课堂实录四:《京剧大师梅兰芳》

1.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思考2个问题?

(1)在音色上有什么特点?圆润明亮,吐字清晰,温柔含蓄,雍容大方,高贵

(2)在行腔(旋律)上有什么特点?细腻

2.请学生学唱体验,体会以上特点。坐姿要求:双手放左腿上,抬头挺胸,眼睛注视老师。

(1)师范唱,生跟唱,提问:发现问题了么,旦角演员演唱时用真声还是假声?(小嗓),再唱,真声同学找一下假声。

(2)第一句:尾音下滑。

(3)第二句:3· 6 5 “在” ,注意:6 是后倚音。

(4)第三句:唱“和衣”huo,平时说话念“he”,称为“上口字。”

(5)第四句:7 6· 3 5 — 7 6· 6— ,有什么特点:最后一音下滑。

连起来唱一次,强调用假声

(6)教师起头,学生连唱,找一找换了几次气。

(7)有没有同学敢为大家唱一遍,找一男生。全体跟着伴奏再唱一遍,注意坐姿,脸上状态。

体验,强调身体性参与,上述课例中,教师以范唱,丰富的表情、手势、肢体语言来表达和提示对音乐的感受,引导学生全程参与体验。

“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④。”体验,是音乐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方式。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全情投入,要以自己对音乐的沉醉来带领学生进入音乐世界,要以对音乐作品的动情表现来激发学生的共鸣,感动自己然后感动学生。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渠道(演唱、演奏、律动、表演、创造等)积极参与音乐,提高兴趣,享受表现乐趣,提升表现技能,增强艺术表达自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课堂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单独也可组合运用,可以在专题课也可在综合课运用,总之应本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出发,稳中有变、动静结合,不断优化核心素养时代音乐教学育人生态,创新教学模式,培育发展高中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①杜宏斌《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践行新课标理念》中国音乐教育2018年第6期

②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③④《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高中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