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护理干预对中轻度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2018-09-12 07:05杜玉巧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病区量表评分

杜玉巧 赵 欣

作者单位: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 473000

有研究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痴呆发生率为 0.75%~4.69%,6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发生率跃升至5%~10%,而80岁老年人痴呆发生率高达20%~30%[1]。老年痴呆患者常表现出表情冷漠、孤僻寡言、重复动作、发出异常声音或突然尖叫、向别人扔东西、肢体攻击等精神症状,这种非正常行为被称为激越行为,严重影响治疗及护理工作开展,同时激越行为还对患者自身安全及医护人员安全构成隐患[2]。如何降低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发生频率,改善其认知功能及不良情绪,是临床工作者一直探索的热点。国外学者研究发现,音乐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及认知功能,提高患者自我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3]。本文将对音乐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发生频率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观察研究,旨在为临床老年痴呆患者护理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老年科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老年痴呆诊断标准;③住院1个月以上;④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10~24分,为中轻度痴呆;⑤CMAI激越情绪量表得分≥30分;⑥患者每周至少有1次激越行为;⑦整体衰退量表得分≥5分。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精神类疾病;②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③非睡眠时间服用镇静类药物。随机将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研究过程中由于病情变化或服用镇静药物退出研究3例(对照组2例,观察组1例),最终观察组31例,对照组30例。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老年痴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协助患者穿脱衣物、梳头、吃饭、洗澡、大小便等生活护理,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护理工作做到“四轻”,为患者创造安静环境,避免诱发激越行为,同时做好患者用药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集体化音乐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①抽取护理经验丰富、工作积极认真的护士8名,组成音乐护理干预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总体协调工作;将病区分为4个单元,每个单元有2名音乐护理干预成员负责。首先充分查阅患者病历,根据患者患病前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资料,将其分为4个小组,分别安置在4个病区单元。②每天起床洗刷、早饭时间段、午饭时间段、晚上睡觉前,在不同病区单元播放不同音乐,每天播放3次,每次30~60分钟[4]。比如1病区单元患者多为有军人服役史,可仿照军营生活习惯,在早、中、晚不同时间段播放不同军旅歌曲;2号病区单元多为工人,可在不同时间段选播不同的劳动大生产歌曲;3号病区单元多为教师及公务员患者,可选取学校、机关常听到的音乐歌曲播放;4号病区单元多为农民,可选取经典戏曲唱腔及传统音乐给予播放。③在音乐干预过程中,可适时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回忆曾经最熟悉的工作、生活场景,也可鼓励患者与护理人员一起跟随播放音乐歌唱;歌曲播放完毕时,由音乐护理小组成员告知患者下次播放时间,对于具有简单沟通能力的患者,可询问想要听到的音乐名字及类型。④音乐护理干预12周为一个干预周期,一个干预周期结束后暂停干预1周,对患者音乐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查找护理过程中的不足,并做出纠正,做到持续改进。

1.2.2 评价指标:①借助中文版柯恩-曼斯菲尔德激越行为量表(CMAI)对音乐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激越行为发生频率进行评价,该量表由躯体攻击行为(12个条目)、躯体非攻击行为(9个条目)和语言激越行为(8个条目)3个维度共29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根据激越行为发生频率给予1~7分,该量表总分29~203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激越行为发生频率越高。②借助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MMSE量表由20个问题共30项组成,总分3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认知能力越好。MoCA量表由8个认知维度的11个检查项目组成,总分30分,≥26分为正常,分值越高说明患者认知能力越高,为了降低患者受教育程度对认知能力评分的误差,若患者受教育≤12年则加1分。

2.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CMAI激越行为评分比较 音乐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激越行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音乐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躯体攻击行为、躯体非攻击行为、语言激越行为及CMAI总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CMAI激越行为评分比较(分)

注:aP<0.05,bP<0.01。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认知能力比较 音乐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及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音乐护理干预后,观察组MMSE评分及MoC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MMSE及MoCA评分比较(分)

3.讨论

激越行为是老年痴呆患者最常见的行为异常表现,常常使照顾者难以应对,给护理工作开展带来严重影响[5]。老年痴呆患者的激越行为并不能够用患者某种需求或意识混乱来解释,突如其来的语言、声音或运动行为改变,使护理者措手不及,并且激越行为发生的同时,患者并没有明显主观意识,甚至是处于认知紊乱状态,患者的真正需求及心理感受不能通过正确语言或合理肢体活动来表现出来,对护理评估和综合护理干预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制造难度。老年痴呆患者另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不能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和判断,出现表情淡漠、行动迟缓、定向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为跌倒、烫伤、自伤、压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埋下隐患,由此可见,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与患者生存质量、安全护理均关系密切[6]。本文通过开展音乐护理干预,明显使患者激越行为发生频率下降,认知功能得到改善。

目前老年痴呆患者干预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基于生物医学模式的药物干预,另一部分是基于患者为中心的非药物干预。药物干预主要改善脑细胞及机体细胞活性,促进功能恢复,而非药物干预通过一系列干预,刺激机体唤醒记忆,引导患者认知能力恢复,进而降低或消除激越行为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可以说非药物干预是药物干预的催化剂,可促进治疗效果[7]。本研究在充分评估患者基本资料的前提下,将患者进行分组,然后根据患者不同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等给予集体化音乐护理干预,使患者仿佛回到曾经最熟悉的场景,进行着规律的生活与工作,唤醒患者记忆,并且使患者在音乐干预的同时,感到快乐、心情放松,进而跟随护理人员引导,逐步恢复正常意识、感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或消除激越行为发生率,提高自我生活能力;患者激越行为评分由47.31±8.27分下降至38.73±6.94分;MMSE评分由15.01±3.97分上升至19.34±3.15分,MoCA评分由16.92±5.48分上升至20.37±4.16分,充分展现了本研究音乐护理干预的良好效果,与学者刘丽纯[8]研究结论一致。

有研究显示,人脑在聆听音乐时,大脑皮层上的声学感知器呈激活状态,在听到熟悉、喜欢、欢快的旋律时感知器异常活跃,对认知及情绪反应的神经元活动要超出大脑听觉皮层及其附近的颞叶区域,可刺激或激活与情感相关的岛叶、下丘脑、海马、扣带皮质等区域,有利于镜像神经元系统激活,使患者认知、感觉运动、情感处理、动作调节等功能得到恢复[9]。此外,有研究表明,音乐具有一定抑制疼痛的作用,对改善睡眠、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具有良好效果[10]。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减退,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较差,不自主的激越行为使患者形象改变。本研究实施的集体化音乐护理,将认知能力接近的患者集中在一个区域内,通过音乐媒介发挥音乐作用,更有利于勾起患者对往事的回忆,进入曾经的机体生产活动角色,将患者分成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类型的音乐护理,可最大限度发挥个体化护理理念,从而提高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集体化音乐干预护理可有效降低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发生频率,提高患者认知能力及自我生活能力,并且有利于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开展,是一种安全、有效、便于实施的专科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病区量表评分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我给爸爸评分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