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模式下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09-12 07:05嵇克刚官春梅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种数医养参与者

施 翔 嵇克刚 官春梅

作者单位: 潍坊市中医院 261041

中国社会老龄化正加速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老年人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带动了老年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健康管理就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1]。我国目前老年健康管理尚处于发展初始阶段,服务模式单一[2]。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有独特优势,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模式意义深远。“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兼顾了老年人医疗与养老的双重需求,已获得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并迅速在全国普及[3]。若能够在医养结合模式下实施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构建多功能集成医疗,理论上不但可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更利于增进老年人的健康和功能长期稳定。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潍坊市中老年患病人群对医养结合模式下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了解患者对中医常见保健措施的接纳情况,为在医养结合模式下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的可行性及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潍坊市中医院就诊患者中抽取患有一种或数种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45岁及以上)发放调查问卷共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2份。研究纳入标准:①年龄≥45岁;②常驻潍坊;③患有慢性疾病,意识清楚,无沟通障碍;④知情同意本次调查。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痴呆或沟通障碍;②拒绝参与调查。慢性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等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相关疾病诊断标准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书籍的基础上,请教中医老年医学及养生保健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编写《医养结合模式下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意愿调查问卷》,通过面对面访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实施过程中的访谈、问卷填写均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者完成。问卷内容包括:

1.2.1.1 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曾从事)职业、家庭结构(配偶、子女情况)、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及经济来源、医保类型、养老方式等信息。

1.2.1.2 健康评价表:包含所患慢性疾病、服药情况(数量、服药规律否)、健康自我评价、锻炼情况、睡眠情况及心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等信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4],分为基本自理、失能两个等级。

1.2.1.3 《医养结合模式下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意愿调查问卷》:包含患者健康管理知晓度、中医特色健康管理需求度、对养生保健的重视度、中医养生措施接纳度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3软件录入调查数据,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学描述,对影响因素判定采用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情况 262位中老年患者中年龄最小45岁,最大102岁,平均68.0±10.4岁;子女数量1~6个,平均2.2±1.1个;同城子女数0~6位,平均1.7±1.0位;中老年人同时患有1~11种疾病,平均患3.4±2.0种疾病。平素规律服药种数0~9种,平均2.7±1.9种。262位患者中88位(33.6%)希望尽快能获得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迫切需求);另有154位(58.8%)表示对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有需求,但并不迫切(即一般需求),总需求率为92.4%;只有20位(7.6%)认为该服务没有必要(拒绝)。不同情况的中老年患者对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情况见表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子女数量、经济水平、医保类型、服药种数、锻炼情况、情绪状态、健康管理知晓度、养生重视度的患者对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的迫切需求有显著不同(P<0.05)。

表1 不同情况的中老年患者对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的迫切需求情况(N=262)

续表1类别项目人数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迫切需求(%)卡方值P职业农民7426(35.1)17.1420.004工人13134(26.0)商人42(50)教师/知识分子167(43.8)公务员/干部2416(66.7)其他133(23.1)教育背景文盲/无法评价408(20.0)16.7480.001小学/初中13944(31.7)高中/中专5819(33.9)大专及以上2517(68.0)配偶有21674(34.3)0.2490.618无4614(30.4)子女数量≤16131(50.8)11.1240.004212237(30.3)≥37920(25.3)同城子女≤112646(36.5)2.0920.35129229(31.5)≥34413(25.5)经济水平良好7133(46.5)11.7790.003一般17150(29.2)较差202(10)经济来源退休金或工资14451(35.4)3.8580.277早年积蓄5313(24.5)子女奉养5117(33.3)养老金或其他147(50)医保类型职工医保14352(36.4)8.8200.012居民医保10929(26.6)商业保险或其他107(70.0)患病数量≤29829(29.6)1.1210.290≥316459(36.0)健康自评较好6926(37.7)0.7100.701一般14747(32.0)不好4615(32.6)服药种数≤210930(27.5)7.8360.020≥313455(41.0)不清楚193(15.8)服药情况规律22573(32.4)0.9340.334不规律3715(40.5)

2.2 影响中老年患者对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子女数量、经济水平、医保类型、服药种数、锻炼情况、心情、健康管理知晓度、养生重视度)为自变量,以是否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迫切需求”为应变量进行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显著性水平,结果显示:年龄、职业、医保类型、服药种数、锻炼情况、养生重视度是影响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迫切需求的相关因素。详见表2。

表2 影响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迫切需求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续表2

2.3 患者对中医养生措施(多选)的接纳度 见表4。

表4 患者对中医养生措施(多选)接纳度(N=262)

3.讨论

3.1 潍坊市中老年患病人群对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需求现状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精髓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这与现代健康管理思想不谋而合。将中医养生与现代健康管理相融合,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方案,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管理领域的优势和价值。本研究显示潍坊市中老年患病人群的健康管理知晓率达到35.1%,较齐齐哈尔市[5]调查结果(20%)稍高,较上海市闸北区[6]的调查结果(50.9%)要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城市健康管理的发展水平,以及我市尚需要加强健康管理的公益宣传。潍坊市中老年患病人群对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的总需求高达92.4%。其中迫切需求占33.6%,这部分需求预示着巨大的市场空白。一般需求是指目前虽有需求,但并不急于接受该服务患者,在本研究占58.8%,提示了中老年患病人群对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的认可度较高。因此我们认为在医养结合平台实施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旺盛,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3.2 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45~59岁年龄段、公务员/干部职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子女数量≤1、经济水平良好、无职工或居民医保、服药种数≥3、能规律锻炼、心情较差、听说过健康管理、平时非常重视养生的患者对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的迫切需求显著高于其他患者。经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职业、医保类型、服药种数、锻炼情况、养生重视度是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迫切需求的相关因素。逻辑上重视养生和锻炼观念强的参与者更加重视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本调查也发现这两个因素是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迫切需求的最直接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常重视养生的参与者中62.9%有迫切需求,而不重视养生的参与者仅9.1%有迫切需求;平时能规律锻炼的参与者有45.7%的迫切需求,而不能规律锻炼的参与者中仅27.1%的迫切需求。中年参与者(45~59岁)有51.8%的迫切需求,较老年参与者(≥60岁,26.7%~29.3%)明显要高。这可能与中年人对新鲜事物的接收能力更好、更加重视养生保健有关。而老年人大部分还停留在“生病才需就医”的传统思想上,保健意识相对薄弱。尽管教育背景及经济水平因素经Logistics回归分析无显著相关性,但公务员/干部、教师/知识分子、商人等文化经济水平较高的职业对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迫切需求(43.8%~66.7%)较工人、农民等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职业的需求(23.1%~35.1%)明显要高,这可能与这一类人群对健康水平的要求更高有关,提示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职业未来将成为健康管理服务的首要人群。每日服药种数较多的患者的健康管理迫切需求高(41.0%)可能与其自身感受到的药物管理压力较大有关。缺乏职工或居民医保(国家医疗保险)的参与者较拥有职工或居民保险的参与者有更高的健康管理服务需求,这可能与其医疗保障不足,对保健防病更加重视有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我们医疗保险的弊端,即仅对患病做出保障,却未能很好的引导大众管理健康。

3.3 患者对中医养生保健措施的接纳度 中医学对于诸多慢性病的认识有着系统的理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了其对慢性病防治的巨大优势。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措施是其主要手段。本研究发现参与者对中医养生措施的接纳度普遍较好,平均达32.4%。最受患者欢迎的是推拿按摩、艾灸,这可能与其舒适度较高及中老年人肌肉劳损性疾病常见有关。其次为针刺和膏方,针刺对多种慢性病疗效满意,尤其中风后康复疗效显著。而膏方调整体质,口味平和,是养生防病的首选。中药丸散汤剂是中医调整急性病的主要手段,由于口味较难接受,需求略低。其他如中药足浴、拔罐、药膳、热敷、熏蒸的需求率为21.8%~30.9%,这些方式由于在中医治病时起辅助作用,因此认可度偏低,但如能好好利用,也可发挥很好的疗效。中医传统健身项目中太极拳健身效果世界闻名[7,8]。然而调查发现太极拳、五禽戏需求率皆较低,这反应出中老年人进行活动锻炼的主动意愿不强,不利于其保持健康。在医养结合模式下引导活动能力尚可的老年人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坚持长期、渐进式锻炼,则可很好的解决这一弊端,有利于明显改善练习者的体质和生活质量。

4.小结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和养生保健措施对我国慢性病防治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未来随着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其下纳入的人群是需要实施健康管理的主要人群。本研究显示中老年患病人群对医养结合模式下的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普遍认可且需求较高,对常用中医保健措施认可和接纳度好,发展前景广阔。未来若能以医养结合机构为平台,对入住人群实施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不仅可以很好的满足患者医疗、养老和保健的三重需求,提高其健康水平,减少急性病发作,降低医疗费用支出,也可以推动我国健康管理行业发展中国特色新模式。

猜你喜欢
种数医养参与者
医养当兴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医养结合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黑湾河-太平河沿线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初步研究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武威职业学院校园及周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我国儿童读物量化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基于代理的多方公平交换签名方案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