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2018-09-12 08:44尹洁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孔子汉语

尹洁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国之间要尊重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美好未来。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要做好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必须加强国家形象塑造。国家形象是“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各项活动及其构成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1]。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争取世界人民的理解与支持,获得国际舆论的认同与赞誉。作为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机构,也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言文化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力量之一

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需要一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生态等全方位的实力支撑,还需要借助语言文化的传播使国际社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因此,语言文化是国家形象赖以依存的现实基础之一,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借助语言文化的力量。

(一)语言实力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支撑

语言既是一种系统符号,又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社会交际工具,它存在、依附于人类社会,与社会紧密相连,为社会交际服务。可以说,离开了社会,语言就无从谈起。语言以其自身的结构系统,承载着丰富、厚重的社会文化信息,为社会所利用,并产生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效益,被认作是一种有价值、可利用、出效益、能发展的特殊的社会资源。语言资源的价值有显性和隐性之分,隐性价值是语言本体的价值,包括语言地位、规范程度、语言历史、承载的文化信息、记录的文献资料等;显性价值是语言本体价值的具体体现,包括语言社会交际作用、使用人口、使用领域、应用效益等。语言资源的隐性价值要通过显性价值加以体现。语言资源价值的高低,与语言功能、语言活力和社会需求、国力状况等有密切关系[2]。

既然语言是一种资源,那么,拥有和主要使用该语言的国家便具有该语言所带来的语言实力。国家语言实力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使语言和语言文化资源成为影响他国(也包括机构、群体和个人)行为,并达到本国目的的能力,这是语言资源(包括语言文化资源)运用、组合的结果,是一种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通过语言和语言文化魅力、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实现[3]。

语言实力也表现为一种外向型的影响力,它通过语言和语言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得以体现,是语言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的合体外溢。以汉语为例,除了汉语以及书法、篆刻、吟诵、诗文、楹联等汉语汉字文化的魅力,作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的定位,更是凸显了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汉语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大,由此促使其传播力和吸引力持续提升。特朗普访华期间,向中国领导人和媒体展示其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国歌曲、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引起了中美两国的广泛关注。这不仅促进了中美友谊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表现出语言在公共外交中的减震、润滑、促和作用。不断升温的“汉语热”,数以万计的外国学习者,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都验证着汉语语言实力的增强,从侧面也展示了中国作为语言大国的国家形象。

(二)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借助文化张力

文化是一个综合体,从广义上看,它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文化是人类实践的创造,充分体现了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中群体的智慧与技艺、经验与规约,无关乎时间、空间、主体,是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又因文化创造于不同时空、不同群体,使其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专属的、难以更改的集体记忆。正因为文化所具有的本质上的统一性,表现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相对的独立性和较强的稳定性,故而人们将文化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国家是一个文化性的组织,国家间的交往活动中理应含有文化成分。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也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文化都是国家和民族内核中最隐秘、最稳定的复合因子,它本身具有承载和传播的功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在世代传袭和国家的兴衰更替中折射整体的文化形象,向外传递为一种整体的国家形象。

文化与国家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在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文化上的认同能增进和巩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国家也能利用政府资源实施和推进文化张扬、文化认同进而实现他国文化的追随和仿效。”[4]尽管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文化多样性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优秀的文化能够吸引人、打动人,通过了解别国文化,增加理解和沟通,有利于促进交流合作,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良好的国家形象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会不自觉地促使他国人民对该国的文化产生兴趣,想要了解、学习乃至崇拜和模仿,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正如约瑟夫·奈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非常有吸引力,西方人长期以来一直受中国传统文化吸引,比如19世纪末的欧洲画家就受到中国画风的很大影响。过去中国的哲学家——老子、孔子早就在他们的著作里讲到软实力的概念,只是没有说出软实力这个名词[5]。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认识早已突破民族、种族、宗教的界限,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这些理念也塑造出中国和谐万邦、守正重义的东方形象。

二、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

习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6]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世界范围内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在借鉴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英国文化委员会、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国际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经验的基础上,自2004年起,中国开始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职能的非营利性教育与研究机构“孔子学院”。其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为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提升中国语言文化影响力,我国应继续大力发挥孔子学院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共建共享的功能优势。

(一)孔子学院通过汉语教育推动世界认识中国

孔子学院作为在海外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机构,旨在全球范围内为海外华人华侨、爱华亲华友华知华人士提供零距离汉语教学服务,建设权威性、有特色、重成效、可持续的海外汉语学习基地。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以汉语教学、培训及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展出的其他教学建设项目作为主要工作。孔子学院作为海外汉语教育的优势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汉语教学是孔子学院的基本业务

全球孔院大致分为四种类型:语言教学型,文化传播型,注重高层对话的学术讨论型,以及以商务、中医等为主题的特色型[7]。对于大多数的孔子学院而言,都会将汉语教学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孔子学院开展的汉语教学包括两类:一是纳入正规教育体系的汉语课程,二是为提高汉语技能而设置的专门培训。对于前者,孔子学院在国外合作机构的配合下,为适应所在地的汉语学习需求,开设汉语课程,既有纳入孔院合作大学学分课程体系的课程,或与所在国院校相衔接的中文学历教育课程,也有辐射到周边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孔院课程或独立的孔子课堂课程。对于后者,孔子学院面向社会各界人士,有针对性地提供非学历教育的专门技能的汉语培训,例如开设各种类型的企业集团汉语集训、留华预备、岗前辅导、考前培训等。

孔子学院开展的汉语教学,改变了以往海外汉语教学相对自由、零散的局面,树立了海外汉语教学高端、权威、专业、规模的形象,大大提升了汉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这也是孔子学院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第一步,是孔子学院在海外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解决语言沟通的障碍,才能真正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最终实现合作共赢,美美与共。

2.孔子学院助力汉语国际教育系统的构建与完善

世界各国是发展本国汉语教育的主体,肩负着汉语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国别化背景下的汉语教育政策措施、师资培养、资源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孔子学院作为海外汉语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不仅是对海外汉语教学的有效补充,还尽力促成海外汉语教育系统的构建和完善。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孔子学院实施海外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和来华进修等项目,不断提高本土教师汉语教学能力;与多个国家的大学合作建立了汉语师范专业,专门培养当地汉语教师。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完善方面,孔子学院提供教材教辅资料及网络课程的使用权,并出版了汉外多语种对照的系列教材和面向多国的本土汉语教材等。在学术指导、教研交流方面,孔子学院不仅参与所在国家和地区汉语教学课程大纲或质量标准的研发,还组织高层次的汉语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推出“孔子新汉学计划”等高学历语言教育项目。在考试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方面,孔子学院设立多个考点(含网考考点),开展汉语水平考试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的认证考试,考查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明确汉语教师的准入资质。

尽管孔子学院在构建和完善海外汉语教育体系方面承担着“有限责任”,或参与行针步线,起到协助谋划作用;或授人以渔,交流教学经验与方法,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为海外汉语教育的正规化、有序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也为国际汉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参考。

(二)孔子学院通过文化传播促进世界了解中国

孔子学院虽然作为全球最具代表性、规模化的汉语教育机构,但其功能并不限于汉语教学,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才是其更重要的历史担当。以“孔子”命名的初衷,本身就体现出儒家对世间万象、文化思想、价值立场等差别化和多样性存在的认同,“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包容并举。孔子学院正是秉持这一精神,向外传播中华文化。

1.孔子学院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然而,近代以来的闭关锁国,意识形态的差异隔阂使得中华文化长久地与世隔绝。远在西半球、南半球的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印象只存在于传说中,身为近邻的东亚文化圈的国民对于中华文化也只留存于历史的记忆里。如何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播出去,如何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生动、真实、丰满的东方古老文明的现代形象,这是孔子学院面临的崭新命题。孔子学院或自己独立承担或组织中方高校派出艺术团组和专家学者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表演、文化讲座、艺术展览、影视展映等,呈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品类和精妙绝伦的文化样式。孔子学院俨然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广阔舞台。

2.孔子学院为各国学习者提供学习中华文化的平台

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令不少外国人赞叹不已,更吸引他们前来体验和学习。孔子学院举办的各类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受到了广泛欢迎。如围绕中国传统节日而举行的中华美食、传统服饰、民间手工艺、民族音乐舞蹈等活动,围绕传统文化而举办的体育类、艺术类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一批外国友人从简单的欣赏者转而成为学习者和追随者。不仅如此,孔子学院还开设翻译、旅游、商贸、中医等汉语课程,将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使之成为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绝佳平台。

当然,由于受到语言水平、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中华文化在孔子学院的对外传播大多设定在较为浅层的物质文化范围内,对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更为深层的东西,涉足尚少。这就难以使学习者获得文化认识和认同上的持续效果,也有可能降低孔子学院的学术层次和文化品味。有学者担心,如果汉语背后没有文化,文化背后没有思想,思想背后没有精神,那么,今天“汉语热”的这个神话终究会消失[8]。因此,孔子学院只有在向外展现中国华美灿烂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介绍中华文化的知识架构与价值立场,才能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偏见和陈腐观念,最终达到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互认同和融合。

(三)孔子学院在合作、共享、共赢中让世界走近中国

孔子学院以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成为中外合作与交流的桥梁。它借助语言文化信息的交换促进不同社会间的相互作用,终极目标是获得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

1.促进中外合作交流,加深认知凝聚共识

孔子学院主张中外合作,只要符合《孔子学院章程》规定,在中国境外具有从事语言教学和教育文化交流活动能力的法人机构,均可向孔子学院总部提出办学申请,中外双方机构在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上开展合作办学。这就是将单纯的语言文化传播转化为教育国际合作,彰显出教育发展的国际影响力。

除了语言教学,孔子学院还联合当地民间团体、中国商社等与之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或邀请中国文艺、中医、教育等团体出访,让不同组织在交流中加深相互了解,不断产生文化碰撞和情感沟通。另外,孔子学院还提供关于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及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开展当代中国研究等。这就为中国文教、经贸等信息的开放再启一扇窗口,推进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促进国内外汉学研究的沟通与互动,增加共识,在交流中提升孔子学院的合作亲和力。

2.配合国家外交战略,倡导新型共享理念

随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国家之间的外交总体呈现出灵活、多元、立体的趋势。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并行,经贸外交与人文外交共存。孔子学院在这样的国际局势中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本身就体现出目前国际外交中交往领域扩大、交往方式灵活的特点。

据国家汉办官网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9]。孔子学院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国,广泛地设点正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布局相呼应。为配合我国的全球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周边国家战略,孔子学院积极推进与世界多国展开文化往来和经贸联系。通过会同所在国文化、教育、经贸等机构举办“文化交流年”“跨文化交流月”“孔子学院开放日”等系列活动,形成以孔子学院为媒介,多类组织共同运作的合作方式,极大地增进了当地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形成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共享平等和尊严,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的理念。

3.增进双边经贸往来,实现互惠共赢发展

Melitz[10]曾指出,对一国语言文化的熟悉程度会影响该国对外贸易额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尽管孔子学院并非一个经济实体,也不是一个经济活动场所,其从事的活动与国家或政府层面的直接经贸往来无关,但是作为语言文化交流的园地,也就是信息交换的平台,这样一个机构的存在,加速了中国拓展海外市场的进程,也为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提供了机遇。连大祥[11]根据数据分析和测算后认为,孔子学院为海外学生提供了有力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为两国的商业人士打开了市场,因此减少了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这使得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有效发展,提高了国外社会对中国语言、文化和商业机会的了解,从而带来了出口贸易的扩大。

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力和中外经贸往来的扩大,会间接引起来华旅游和就业人数的提升;而孔子学院不断扩大规模、扩展业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和所在国新增就业岗位,扩充就业容量。可见,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壮大能够促进多业并举,达到利中惠友的目的。

三、孔子学院是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一张名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作为国家之间交往的“声誉资本”和一国实现本国利益的有力工具,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已成为一个国家在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时代的必然选择[12]。然而,尽管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硬实力的同步提升,但是却没有配以与之相应的软实力,也缺乏公允执中的国际评价。如何展现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大国、文化大国的国家形象,如何发挥软实力在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孔子学院的诞生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学说,跟长城、大熊猫一样都是中国的象征与符号,家喻户晓。建立“孔子学院”,使其成为一张国家名片,在海外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国家形象的一种自我构建意识和积极实施的努力;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简单的语言文化传播,也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缩影,更关乎一个全面走向世界的中国如何面对西方文化霸权和价值主导,走出一条文明交融和多元发展之路。

(一)“国强则语盛”,孔子学院体现中国大国崛起的形象

“一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在世界文化舞台和文化市场上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也显示出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形象,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对这个国家未来的预测。”[13]综观世界语言的沉浮,语言的兴衰与该语言使用人数的多寡、特定语言社团的强弱直接相关,也与语言使用国家的国力密不可分。英语近三个世纪以来作为世界优势语言的地位,离不开老牌的大英帝国和两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美利坚合众国在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实力作为后盾支持。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使得汉语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地区和组织中常用的工作语言,人们对汉语的学习欲望和掌握需求日益增强。孔子学院作为海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机构,创立至今十余年来,在覆盖国家、分支机构、教师和学员数量等指标上,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之一。孔子学院以其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的一个缩影,见表1。

国强则语盛。孔子学院顺应中国发展之势而兴旺繁荣,这是汉语在世界范围内需求增加的标志,更是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世界与中国对话的意愿不断提升的最佳证明。因此,孔子学院的设立及其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大国崛起的标志。

表1 孔子学院数量增长情况(截止2017年12月)[14]

(二)“相与通功易事,交利而俱赡”,孔子学院展露中国联通互惠的形象

500多所孔子学院,1000多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不是凭一国、一己之力,而是多国、多方的共同努力而成。美国南加州大学一项研究报告认为,孔子学院已形成了五个层面的高密度网络:一是总部与各孔子学院之间的网络,二是中外合作院校形成的网络,三是各区域之间孔子学院相互联系的网络,四是中方高校与承办的孔子学院形成的网络,五是承办孔子学院的各中方院校构成的网络。这五个网络就像奥运五环,虽然没有完全重合,但却彼此相连、密不可分,构成了一个和谐共生的多样性人类文化生态体系[15]。除了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孔子学院和合作院校形成的网络,还有孔子学院与中国和所在国在涉及文化、经贸、外交等领域的机构以及民间团体之间相互往来形成的网络。正所谓“相与通功易事,交利而俱赡”。在互联互通中,彼此加深了认识,增进了互信,也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和经贸往来的互利共赢。

孔子学院以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为己任,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和国际认同,也推动了多元文化在交融、激荡和碰撞中催生新文化的可能。而这一崭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就是以联通互惠为基本要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典型代表。

(三)“礼之用,和为贵”,孔子学院展现中国和平友好的形象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自古就推崇“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礼之用,和为贵。”中华文化蕴含着宝贵的和平基因,“尚和合”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孔子学院自创立起,就坚持以多元、平等、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搭建起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

尽管针对孔子学院不时有“文化侵略”“文化扩张”“文化殖民”的杂音传出,某些警惕和猜疑也成为孔子学院发展中的干扰,但终究不会影响孔子学院传递出的和平、亲善、友好的中国形象。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但不传教布道,不输出价值观,而是用真诚的心意、切实的行动搭建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广阔平台,夯实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近五年,就有包括国家元首、高层政要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的孔子学院相关活动200余次,他们盛赞孔子学院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人民友好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五洲四海数百万面授和网络注册学员走进孔子学院,上千万受众参与孔子学院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非在中国,似近中国,孔子学院展示了中国“四海皆友”的民族品质及和平友好的外交风范。

(四)“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孔子学院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形象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又唯一不曾中断过的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品格;在不断地自我扬弃和自我完善中,展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和风范。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汉语是汉民族几千年的集体记忆,也是凝聚华夏民族意志、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宝贵资源。汉语在其类型结构特征和意义表达方式中所内涵的中华民族的取象、构义、达情的思维模式,必定也是汉语使用主体民族心理和精神特性的充分体现。

孔子学院将传播中华文化和对外教授汉语作为工作重心,这是建立在对中华语言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对中华语言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中华语言文化未来的坚定信念基础上的决策。语言文化的魅力呈现是孔子学院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基础。那些内涵在汉语中的文化、蕴藏在诗词中的情致、隐逸在书画中的灵思﹑流淌在戏曲中的神韵、潜化在医药中的世理,以及学院里中国教师和志愿者的真实风采……无一不是以其自有的方式讲述着中国。当然,孔子学院向外展示的,不仅是那些体现中国特色、饱含中国精神、展示中国风貌的内容,更通过中外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呈现中华文化中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闪耀人类文明光辉的共性的精神和价值。可以说,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布局设点,实际上就是中国对自身文化自信的深刻诠释。“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孔子学院向世界展示着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这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消除了一些对中国的误解,扩大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在推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中国对外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形象是具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内部社会和外部社会对特定国家的主观印象和总体评价。世界各国都在充分认识他者评价的基础上,努力进行自我构建国家形象的探索。中国以全球建立孔子学院为契机,从一个方面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不限于此,更是借此推进自身的教育和文化建设由自发走向自觉,真正实现中国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同步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孔子汉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汉语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