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创新助力宁波制造的实践与探索

2018-09-12 06:03朱孟进应容与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18年9期
关键词:宁波智能企业

■ 朱孟进 应容与

近年来,宁波在保险创新领域不断改革创新,为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智能制造是 “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宁波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还有诸多痛点和困难有待突破。宁波是全国首个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2016年10月,宁波又获批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这既是国家赋予宁波探路先行、探索创新的重大使命,也是充分运用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改革创新的两种红利,助推 “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

保险创新助力 “中国制造”的宁波实践

近年来,宁波保险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助力 “中国制造”的实践中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重大装备首台套保险。重大装备首台套保险是由财政部、工信部和保监会联合发文,针对国产重大技术装备首次推广应用而设立的风险补偿机制。2017年,江宸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宁波享受国家首台 (套)保险补偿的第一单。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宁波对自主研发制造、经市级层面认定的首台 (套)成套装备、部件和机器人,也设立相应的补偿机制。政策出台以来,已有宁波韵升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宁波欣达印刷机器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投保,保费获得市财政补贴,有效破解了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应用推广难的瓶颈。

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2017年8月,工信部、财政部和保监会联合发文,推出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保险补偿机制,保障因新材料质量缺陷导致用户要求更换或退货的风险。容百锂电材料有限公司成为宁波第一家受益企业,保费获得国家和宁波市级财政补贴,保障额度高达4亿元。宁波市级层面也出台了相关办法,在国家政策基础上适当提高保险补偿的受众面,扩大保险保障范围,2017年共有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兆晶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新材料企业符合试点要求,投保保费2736万元,申请市级财政补助达2189万元,保险金额9.12亿元。此举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新材料应用初期 “不敢用、不好用”瓶颈,激活和释放了下游行业对新材料的有效需求。

“专利保险+服务+维权”。这是由宁波首创的企业专利保险模式,约定企业在申请专利和专利维权方面,出现损失都可由保险公司买单。2017年8月,奥克斯、公牛集团、盛龙股份等首批300家企业成为第一批受惠企业,由政府出资500万元为它们购买了保险。让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轻装上阵,无后顾之忧。

保险助力宁波 “中国制造”的创新产品还有许多,如全国首创的 “金贝壳”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仅2017上半年就为1.5万余家次小微企业等主体提供贷款150多亿元。鄞州区率先试点政策性小微企业财产综合保险,为千余家 “小升规”、“高新特精”和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超过2亿元企业财产风险保障,被评为 “浙江省十大服务小微企业优秀项目”。宁波高新区首创科技型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覆盖全区所有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企业,数量近600家,年保险费50万元全部由政府买单。全国首创的建设工程综合险,累计帮助近700家建筑企业释放担保资金37.83亿元,为企业节省财务成本1.8亿元。诸如此类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正在为宁波推进 “中国制造”保驾护航。

宁波企业推进 “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制约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企业普遍面临着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制约,只是不同类型企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1.国有企业主要面临富余劳动力清退难问题

发展智能制造,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自然产生了机器替代人的结果。智能制造引发的就业替代效应和劳动力转移效应,不仅对一线就业岗位产生冲击,而且智能制造带来的管理扁平化,会减少对中层管理岗位的需求,进而产生大量富余的劳动力。对于大型国企而言,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使其很难辞退富余员工,且其中有很大一批是学历层次不高,转岗困难的老员工,这就导致大量富余劳动力人浮于事,拖累了企业绩效的提升。目前,对这块人员的保险保障尚无针对性方案。

2.大型民营企业担忧研发能力和研发风险问题

如果企业直接购买现成智能设备,常会遭遇两类问题,一是买来的设备稳定性不足,无法实现提高生产精度和产品质量的愿望;二是买来的智能设备如何匹配企业现存的设备和生产线,大部分企业缺少系统集成能力。如果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搞自主研发,以形成适合本企业的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方案,则成本投入相当高,而且存在中途失败的巨大风险。

虽然国内开展科技保险已有一定年份,但现有的鼓励企业自主研发的险种如新材料保险、首台套保险、专利保险、科技型企业产品研发责任险等,其共同特点都是针对已经成型的设备和产品的责任保障,尚缺乏对研发过程前端失败风险的保障。

3.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是其开展智能制造首要制约

智能化改造对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需要前期大量投入,同时资金投入往往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不一定会有如期而至的回报。在当前严峻的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尚面临求生存的困境,大都有心却无力开展智能制造。近年来,保险业开发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但无法满足智能制造对大额、长期资金的需求。

以保险创新突破 “中国制造”若干困境的建议

推进 “中国制造2025”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发力。保险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保险做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应从自身特定功能出发,通过不断创新为 “中国制造2025”的困境纾解提供解决方案。

1.积极探索企业富余劳动力保险补偿机制

以保障富余劳动力的经济利益为目的,从引导其参与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就业、自主创业等多种途径入手,设计多层次保险保障体系。当企业触发保险责任时,分类启动保险功能:对于达到一定年龄标准的老职工,在正式退休前,为其购买补充养老保险。对于未达到年龄标准的职工,设计鼓励其再就业的补偿机制,对选择参加技能培训、到其他企业就职、自主创业的人员,按一定标准提供证明后给予一次性补偿,或给予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的保费减免和优先办理优惠。

2.积极探索企业研发过程前端风险分担机制

以形成科技创新的容错机制、分散研发前端失败风险为目的,建议尽快推出研发中断损失险。一是定位于政策性保险,由于研发前端很难清晰地预估标的损失概率以及具体的损失额度等,由此决定了宜采用政策性保险模式。二是采用共保体模式,由多个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各家份额协商确定并据此分配保费、经营费用和利润,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三是开发组合式保单,把针对研发不同阶段的多种保险责任组合到一个保单中,合同中一般不规定单一险种的保险责任免赔额和赔偿限额,而是规定整个保险期间内所有保险责任累计的免赔额和赔偿限额,以实现研发前后端之间一定的风险转移。

3.积极探索智能制造资金约束破解机制

探索高保障保单抵押融资,如上述 “组合式保单”,通过机制设计,可以承保企业研发全生命周期的多重风险,将企业的预期收入转化为可间接抵押的资产,从而保障了企业能够通过购买高保障保险的方式来为信贷融资提供抵押担保。尝试“保险+融资租赁”模式,帮助企业解决初始购买智能装备的资金约束,从信用风险、设备损毁风险、人身风险、赔偿风险等角度设计保险机制,从而提高融资租赁在智能制造企业的普及。开启险资直投通道,借鉴人保 (苏州)成立的科技基金模式,启动投保贷联动业务,保险资金既可以贷款给企业,也可以资本金的方式投资企业,以投资的高收益覆盖保险的高风险,同时满足企业对大额资金的需求,为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开辟一条新路径。(本文系宁波市2018年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立项项目 《保险创新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研究》 (JD18JR-2)、宁波市科协资助项目 《保险创新纾解企业智能制造困境的对策建议》 (Z2018-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宁波智能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