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服务模式下提升高校教职工“获得感”的途径与方法

2018-09-14 11:01谢巍龙
青年时代 2018年17期
关键词:获得感互联网+互联网

谢巍龙

摘 要: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对高校教职工来说,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体现和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对增加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互联网+”的角度,剖析了“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内涵及实施途径,论证了如何通过“互联网+”服务模式实现广大教职工“获得感”的形成,探索符合广大高校实际的工作模式,促进高校内涵及专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职工;“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笔者在高校从事学生及机关工作多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人认为,高校管理应当与时俱进,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提升服务内涵和服务水平,让广大教职工得到和体验更多的“获得感”,对职业产生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促进高校的跨越发展。

一、对“获得感”的认识与理解

“获得感”与幸福感一样,都是个体在职业环境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职业、生活等方面的体验和满足程度,与幸福感相近。但是,“获得感”与幸福感有着明显的不同,相对于幸福感,“获得感”更具有真实感,看得见,摸得着,所以也更为广大教职工所乐于得到。“获得感”关注的指标,比幸福感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如教职工的住房、收入水平、医疗条件、教育机会、养老保障、政治权利等,都是教职工“获得感”的主要指标。

二、当前影响高校教职工“获得感”的主要因素

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有序开展研究工作。

通过文献分析法,全面掌握和了解了国内外关于“获得感”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国外研究证明,高校的人文管理有益于提升高校教师的“获得感”,教师的“获得感”与自身承担的工作、学校环境、管理理念、薪酬待遇等密切相关;而国内研究则证明,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中,很多教师没有一定的“获得感”,由此也证明了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统计分析等方法表明,很多教职工在谈及“获得感”这一问题时,不仅提到了精神方面的“获得感”,如教师的社会地位、被他人尊重的程度、政治权利等,还重点提到了薪酬、住房、福利、受教育机会、学校的管理理念等比较实际的内容。可见,学校的管理环境及管理理念、教师的薪酬工资、住房福利等,也是保障高效教职工具有“获得感”的重要指标。

三、“互联网+”服务模式下提高“获得感”的途径与方法

(一)认识“互联网+”内涵,打造“互联网+”服务模式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对高校来说,“互联网+”服务模式主要指基于互联网技术下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信息共享、参与民主治校、学校重大问题知情权等服务,让教职工体验自身角色,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信任感和凝聚力,从而提升“获得感”。

“互联网+”的服务模式为:高校通过互联网途径公示学校重大事项,如薪酬分配、单位分房、职称晋级、评优树先、重大决策、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内容,让广大教职工通过互联网参与学校管理,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实现人文为本,公平公正,努力构建和谐有序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二)加强硬件软件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学校要增强人本意识,积极为广大教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要通过广泛的互联网渠道,听取广大教职工在硬件建设等方面的需求,逐步改善和提高工作、办公、生活条件,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指数。

通过聚合不同的软件设施,构建一个统一的服务访问和处理的应用平台,包括但不限于教学领域的多媒体教育资源制作、教育资源共享、创新创业支撑服务、教育质量监测、实验教学管理等,科研领域的协同网络社区、知识服务门户、专业科研社交网络、科研管理和信息发布等,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教务、学工、人事、财务、资产和后勤一体化系统,移动办公、视频监控和统一调度、智慧图书馆、档案馆应用和健康管理服务等。

(三)拓展服务渠道,提高信息化水平

学校要努力构建技术一流、维护科学的网络环境,提高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在此基础上,要利用好学校的互联网资源,拓展服务的渠道,让广大教职工感受到学校的积极理念。

如在微信公众号的经营与管理上,学校要配备专门的管理员,加强对微信公众号的使用与管理,在文章的选择与推送上,要坚持标准,选择具有积极正能量、能引起广大教职工共鸣的文章与大家分享。心灵鸡汤、经典片段、励志故事等,均可以定期推送,帮助全体教职工树立与学校价值同等的行业价值观、事业观和人生观;

在心理健康互动平台上,高校要配置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开展心理疏导、心理讲座等专题活动,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广大教师的心理状况,化解和排遣不良的情绪积淀,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在人才选拔使用与政治权利方面,学校要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等途径,建立高校管理岗位公开竞聘机制,学校通过这些媒介发布聘用需求,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参与度,保障他们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让广大教师获得实实在在的“主人翁”感觉;

在办公平台建设方面,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集中式受理、协同化办理、信息化运行,让数据和后台多跑路,让教师少跑路。

在人际关系的经营与打造上,学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模式,组织广大教师积极融入学校生活,学会与他人进行实际社交及网络社交活动,保持应有的社交礼仪,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感,树立对职业的信心等,逐渐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

(四)构建工作模型,提升“获得感”程度

“获得感”主要涉及了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因素,因此学校在设计和构建工作模型时,也要重点涵盖上面的内容,不断探索适合大多数高校使用的工作模型。

物质层面:通过“互联网+”媒介,及时公示和传递学校公用基础、办公硬件、单位分房、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内容。广大教职工通过不同的平台,对如何改善学校的硬件基础条件提出建议和看法,获得学校管理层面的采纳,从而逐步改善工作和学习条件。

精神层面:通过“互联网+”媒介,对学校规章制度、管理理念、人才使用、绩效评价、教育机会等需求进行互动交流,获得学校的支持,提高对职业的忠诚度,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从而树立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教师的“获得感”来自不同的因素影響,对高校的发展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密切的关系,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的重要内容。只要我们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与理念,整个各种优势资源,关注广大教职工的基本需求,就一定能提高广大教师的幸福程度,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杨景.高校女职工“获得感”的内隐影响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04.

[2]网络资料.http://baike.sogou.com/v76281348.htm?fromTitle=%E4%BA%92%E8%81%94%E7%BD%91%2B.

猜你喜欢
获得感互联网+互联网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