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新题汇总

2018-09-16 07:31周俊根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8年22期
关键词:丰子恺古诗文文体

周俊根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静心品读古人诗文,我们会得到如此至美的心境。读先贤诗文,使人于峻峭呼啸处可得岿然,于清风朗月处可见飘逸,于百花争艳处可嗅芬芳……先贤诗文,它推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窗,让我们享受心灵的抚慰、感情的诉求、意志的磨砺,净化了心灵、完美了人格。阅读经典古诗文,回眸历史烟云,仰望历代先贤,让我们后人在敬畏感动中一路走过。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根据自己的思考或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不少于600字。

写作点拨

作文应该立足“古诗文”的范畴,重在谈对古诗文的感悟和理解。优秀的古诗文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那里面流淌着古人的生命气息,体现着传统的审美情趣。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潜移默化地或多或少受到了古诗文的影响,所以这篇作文重点应落在对古诗文的审美和褒扬古诗文的熏陶作用上。

作文力求意蕴深厚,思想内涵深刻。可以选用散文的形式,诗化的语言,去开拓丰富的内容,展示自己深厚的诗词积累。例如可以在文中畅述自己对古诗文的喜爱之情,痴迷之表现,及自己独特深刻的感悟;也可以撷取古诗文中的经典语句,进行审美鉴赏,做一番美的畅游。“腹有诗书气自华”,总之,要写好这篇作文,需要调动自己丰厚的积累,厚积方能薄发。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甲说:“没有这次修剪,它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乙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长叶,还要适应新环境,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丙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呢?”……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写作点拨

这则材料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事件——一棵大树修枝剪叶后从深山移植到城市公园。二是由此引发出三种看法:(1)换一个生存环境才能被人赏识;(2)要付出代价才能适应新环境;(3)没必要离开原有环境,在哪里也可以发光成材。此外,材料末的省略号,意味着对大树移植一事还可以有其他看法。基于此,立意时也要围绕“该不该移植”“为什么要(或不要)换环境”“怎样才能适应新环境”等这些核心话题来写。

角度一:从“甲说”的角度切入,可以这样立意:改变环境可以带来成功;要灵活变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给自己一个舞台等。

角度二:从“乙说”的角度切入,可以这样立意:改变环境需要付出代价;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生活中,总有些必要的放弃;谈代价、谈付出等。

角度三:从“丙说”的角度切入,可以这样立意:酒香不怕巷子深;适应原有环境,表现自己;坚守我心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立意,譬如,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等,但一定不能脱离材料含意作文。如果仅从材料里提取出某些关键词、关键句,譬如泛谈“改变”(而材料是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或泛谈“修枝剪叶”是为了美观、好看,为了迎合城里人的审美追求(而材料强调的是移植时的一个必要过程,是为了更好地存活),然后写成话题作文,结果所写的内容与材料、题意若即若离。这一点务必请同学们注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去年,一篇源于清华附小六(4)班公众号的文章《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在微信朋友圈爆红。学生们利用电脑程序对苏轼的喜好、苏轼诗词中出现的高频词、诗人的成就与影响等进行分析,最后形成了《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等一系列研究报告,这些堪比大学生论文的研究成果引发广泛热议。

一时间,为学生的积极探索与学校的大胆引领点赞的人成千上万,但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小学生做苏轼研究是不是炒作?小学生做研究要不要如此“高大上”?小学生假期是不是更应注重生活体验?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点拨

这是一篇时评类材料,有一定的难度,审题时既要关注事件,又要关注热议:

点赞是因为对苏轼进行研究的主体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乃至大学生或成人;研究结果是形成了“堪比大学生论文”的系列研究报告。由此看来,是为创新点赞,为小学生的勇气点赞,为小学生研究的“高大上”点赞,为学校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而点赞……

怀疑则有三类:炒作、小学生研究不需要“高大上”、小学生应注重生活体验。其实三类怀疑主要针对的是两方面:一是利用电脑程序进行研究忽视了生活体验,而文学是有温度的,不应是冰冷冷的数据;二是小学生的研究本该立足小学生生活实际,而不是故作高深,研究所谓“高大上”的内容。如果忽略了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让小学生研究自己很难弄懂的内容,不得不让人怀疑学校布置作业的动机,很可能就是为了炒作。

写作此题首先要选准角度,是点赞还是否定,要旗帜鲜明;然后要深入挖掘,既需要全面审视材料,逐层分析问题关键,又需要探求事件背后原因,使作文更具深度。

漫画大师丰子恺曾挥毫画了幅《卖羊图》:农人牵着两只羊,到羊肉馆去卖。一位农民看了,连连摇头,笑着说:“多画了一条绳子。”丰子恺仔细看看自己的画:两条绳子牵两只羊,哪里多了条绳子?农民说:“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丰子恺当即叹服。

读了这个材料,对这种“牵头羊”的现象,是否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让你获得某些感悟和认知?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写作点拨

本题是一则叙事性材料,记录了漫画大师丰子恺与农民的对话,故事浅显易懂,情节简单明了。但仍需认真审题,理解寓意。

1.找出关键词句,把准脉才能审准题。细心推敲文题,整合材料,我们会发现,提示语“对这种‘牵头羊的现象”是关键句,是命题者的立意指向,命题者要求我们就“牵头羊”的现象联系现实,感悟生活,因此立意只能从“头羊”“群羊”的层面切入。

2.确定文体,彰显特色。审题时还要读懂“是否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經历或见闻?是否让你获得某些感悟和认知”这两个疑问句,其中,“某些经历或见闻”“某些感悟和认知”既是对写作题材内容的选择,也是对作文文体的暗示。一般情况下,前者以记叙为主,可从生活入手,记叙自己生活中类似“牵头羊”的经历或见闻;后者以议论为主,可从生活中的某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写成议论文,由表及里,挖掘生活本质或者社会真相,写出自己积极的、深刻的对生活的认识或感悟,在多角度深入分析中得出观点,给人以警醒和思考。

猜你喜欢
丰子恺古诗文文体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另类文体巧谋篇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有 “画 ” 说丰子恺爷爷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丰子恺漫画欣赏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