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对胃癌患者化疗效果的影响

2018-09-17 11:32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8年25期
关键词:介素癌细胞白细胞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消化内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主要受生活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等因素影响[1-2]。目前,外科手术仍是治疗胃癌的首选方案,其中早期胃癌患者原则上不需要接受辅助化疗,但恶性程度高、多发病灶及晚期胃癌患者应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辅助化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研究发现,多数胃癌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现象,可能与病情发展和患者预后有一定关联[3-4]。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对受损血管有修复作用,有学者提出血小板能够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对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有促进作用,可能会对化疗效果产生影响。本研究对近年来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接受化疗的胃癌患者的血小板进行了监测和分析,旨在明确血小板对胃癌患者化疗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7月在本院接受化疗的胃癌患者114例,依据血小板计数分为两组。≤300×109个/L组92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38例;年龄25~76岁,平均(48.7±10.2)岁;T1期34例,T2期 40例,T3期 18例;>300×109个 /L组 2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24~74岁,平均(48.5±11.3)岁;T1期6例,T2期13例,T3期3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 纳入标准 ①符合胃癌的诊断标准,并于诊断后接受化疗治疗;②年龄≥18岁;③病理分类均为早期癌;④病理分期均为T1~T3期;⑤所有患者经本院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均签属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①化疗前接受过其他治疗;②近期服用过影响血小板的药物;③临床资料不完整;④不愿参与研究者。

1.2 方法

化疗前12和6 h分别口服20 mg地塞米松,化疗前1 h口服50 mg苯海拉明,化疗方案为静脉滴注135 mg/m2紫杉醇(3 h)+静脉滴注70 mg/m2顺铂(第1天),化疗周期为4周。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参照新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RECIST指南)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及进展。分别于化疗前1 d、化疗后14 d采集患者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300×109个/L组与>300×109个/L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8,P=0.039),≤300×109个/L组患者的总效率高于>300×109个/L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的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比较

化疗前,≤300×109个/L组与>300×109个/L组患者的清蛋白、前清蛋白比较,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300×109个/L组与>300×109个/L组患者的清蛋白、前清蛋白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6和2.690,P=0.021和0.009),≤300×109个/L组高于 >300×109个/L组。见表2。

2.3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化疗前,≤300×109个/L组与>300×109个/L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比较,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300×109个/L组与>300×109个/L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比较,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15、2.046和2.215,P=0.016、0.042和 0.027),≤ 300×109个/L 组低于>300×109个/L组。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的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比较 (g/L,±s)

表2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的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比较 (g/L,±s)

前清蛋白化疗前 化疗后 化疗前 化疗后≤ 300×109个 /L 组(n=92) 34.17±5.26 30.08±4.75 0.27±0.13 0.25±0.12>300×109个 /L 组(n=22) 35.09±5.13 24.96±5.08 0.26±0.11 0.21±0.14 t值 1.205 2.306 1.652 2.690 P值 0.213 0.021 0.098 0.009清蛋白组别

表3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s)

肿瘤坏死因子α/(pg/ml) 白细胞介素6/(pg/ml) C反应蛋白/(mg/L)化疗前 化疗后 化疗前 化疗后 化疗前 化疗后≤ 300×109个 /L 组(n=92) 42.39±5.18 53.14±6.21 42.36±4.27 51.87±5.26 5.08±1.27 10.45±2.08>300×109个 /L 组(n=22) 43.86±5.92 62.79±6.85 41.59±4.38 68.92±6.31 5.11±1.39 17.92±3.44 t值 1.542 2.415 0.856 2.046 1.327 2.215 P值 0.137 0.016 0.305 0.042 0.178 0.027组别

3 讨论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首位,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第4位,危害度极高[5-6]。由于早期胃癌不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阶段,即便实施根治性手术也会有50%~70%的患者出现复发问题,且5年生存率普遍偏低。辅助化疗是指通过化疗药物降低肿瘤分期,减少亚临床病灶,提高手术切除率的同时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该应用已较为广泛[7]]。目前,临床上认为影响胃癌化疗的主要因素包括根治手术的规范性和彻底性、化疗方案的选择、开始化疗的时间,以及化疗周期的长短、强度、不良反应的控制等。但实践中发现,在严格遵守手术指征,规范化疗实施方案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仍有差异,可见除了常见的因素外,还有其他指标影响着化疗效果。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的血小板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现象,而这种血液系统改变可能会对肿瘤组织和血管造成一定影响。马伟达等[8]认为,老年胃癌患者的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处于异常状态,且异常程度很可能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侵犯程度等具有相关性。钱雯川等[9]的研究数据显示,血小板升高的胃癌患者1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9.4%和34.4%,明显低于其他患者(81.5%、63.7%),且胃癌患者的病理分期越晚,血小板升高的比率越高,患者的预后也就越差。上述研究报道证实了血小板异常与胃癌患者预后关联密切,但其对化疗效果的影响尚未十分明确。本研究筛选出近年来在本院接受化疗的胃癌患者114例,并对不同血小板水平下患者的化疗效果进行了对比性分析,结果表明,胃癌患者血小板升高的主要原因包括:①营养不良、贫血等引起的血小板代偿性升高;②癌细胞通过刺激促血小板生成因子的分泌促进血小板增加;③癌细胞可提高血小板聚集率和黏附作用等。本研究数据显示,≤300×109个/L组的化疗有效率为76.09%,明显高于>300×109个/L组(54.55%),提示血小板异常升高会影响化疗效果,降低化疗有效率。化疗的作用原理在于化疗药物通过血液到达机体组织后通过杀灭增殖迅速的癌细胞控制病情发展。而血小板影响化疗效果的主要原因包括:①血小板升高能够通过释放转化生长因子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②血小板具有黏附分子,能够促进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③血小板升高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大量释放,在胃癌组织中大量表达,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为癌细胞的生长和浸润提供充足的营养,不利于癌灶的彻底消除;④血小板大量聚集、黏附,能够在癌细胞表面形成瘤栓,帮助癌细胞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等[10-11]。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化疗后≤300×109个/L组患者的清蛋白、前清蛋白高于>300×109个/L组,清蛋白的主要作用包括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前清蛋白的生理功能为运载维生素A,反映机体的营养状态。血小板异常升高组患者在化疗结束后清蛋白和前清蛋白均处于较低水平,意味着血小板升高可能会导致化疗患者营养不良、贫血等问题。本组病例显示,化疗后≤300×109个/L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低于>300×109个/L组,表明血小板升高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炎症反应。这是因为,癌细胞能够通过刺激白细胞介素6及其他炎症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血小板升高,血小板升高后,可以通过促进血小板反应素和相关生长因子的分泌加速癌细胞的增殖和肿瘤血管的形成,并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炎症因子大量产生。

综上所述,血小板异常升高胃癌患者的化疗效果普遍不佳,可能存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紊乱等问题,临床上应对胃癌患者的血小板水平进行密切监测和有效干预。

猜你喜欢
介素癌细胞白细胞
白细胞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白细胞介素-37在冠心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癌细胞最怕LOVE
假如吃下癌细胞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癌细胞最怕Love
吸烟对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