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2018-09-20 10:58马婷杜训柏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8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马婷 杜训柏

摘要:创新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课程体系、授课方式、评价标准、校园文化、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现储备优秀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

2018年3月,中美两国之间开启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俗称“贸易战”。随后,美国商务部宣布未来7年内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美国通过“芯片”这一核心技术,给中兴公司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让国人对“中国制造”有了新的认识,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

对高等教育来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引领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大众创新”的时代,对高职院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现状

鉴于前些年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学生在中小学时代基本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学习的动力大多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基本无从谈起。这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往往已经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主动探索的能力与意识均不足,对自己的要求也只是考试及格,主动思考、寻求突破与改变的学生少之又少。

现在有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还只注重理论传授和实践操作的指引,仅仅教会学生“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而在“如何改变才能做得更好”方面鲜少有教师引导,缺少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批判质疑的精神土壤。一些学生对高职院校的定位还局限在“学一门手艺、找份好工作”的层面上,对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体制的因素

因为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这些决定学生命运的考试的存在,在12年的基础教育中,很多都是基于理论掌握的应试教育。一些人早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照着做的学习模式,“填鸭式”“灌输式”的学习习惯已深入骨髓。进入大学后,还是继续延用这样的学习模式,学习方式呆板,思维僵化。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一部分学生缺乏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不会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没有批判的观点,喜欢人云亦云。特别是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仅仅满足于考试及格能毕业就行,在学习上缺乏钻研和吃苦的精神,对专业课丧失了学习兴趣和热情,没有质疑、没有思考、没有逆向思维,专业课成绩不会提高,创新就更无从谈起了。

(二)授课方式的因素

我国传统的教育大都是延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师让学生发言学生才可以发言,课堂上的随意发问会被认为是破坏课堂纪律、不尊重教师的表现,师生的互动明显不足。教师讲课的内容根据教材的编排,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按照教学大纲推进,看似正常的教学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教师是叙述,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课堂上,教师习惯照本宣科,把事先备课的内容讲完就算完成任务,学生听懂多少、哪些地方还存在疑惑已不是其关注的主方向。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对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不是予以支持和鼓励,而是不断打击或嗤之以鼻,久而久之,学生也丧失了与教师讨论的热情,更不会在创新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

(三)缺乏顶层设计

在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仍有一些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创新扶持力度不够,缺乏顶层设计和决策。有些校领导对大学生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总觉得是小孩子小打小闹,搞不出什么大名堂。有些校领导明知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苦于资金、人力有限,在大学生创新方面无法投入较多的资源,缺乏扶持的力度。还有些校领导对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大学生创新的政策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研判和深度解读,大学生的创新工作流于形式,在高职院校内难以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还有些校领导已经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思维僵化、呆板,遇事谨慎、胆小,不愿打破已有的规则,缺乏创新的勇气和魄力。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领导重视、顶层决策、制度保证

高职院校要想做好大学生的创新工作,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率先垂范,突破常规,用创新的精神来处理校内外各项事务。当然,还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和经费的支持,鼓励大学生从事创新项目的研究,扶持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成果折算成学分,将创新成果列为评奖评优的参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深入整合各院系的现有资源,以创客空间或者工作室的形式,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能尽情交流、探讨,从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用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形式,以賽促学、以赛促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营造创新文化的氛围熏陶

高职校园内,文化育人的效果不容小觑。要想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的局面,必须依托创新文化的氛围熏陶。学校可以通过新媒体、自媒体等工具,让学生明白创新对个人发展、社会前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性。通过讲解诸如大润发、尼康等知名企业的变迁,学生感受到了时代发展中创新的重要性。学校还可以通过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创新成果的使用现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只有创新才能引领世界潮流。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加大创新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和身边人的榜样力量,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加创新的信心和底气,明白只要努力自己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三)改变现有的课程和评价标准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努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MOOC(慕课)、微课、信息化教学等形式,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不断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视野,让学生接触到更新、更前沿的成果。同时,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不能再延用传统的一场考试定好坏的方式,要通过新的考量手段,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每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形式,启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的授课方式,鼓励学生用辩证、批判、理性的思维和态度对待每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支持与肯定的同时也应给出指导意见和改进措施。对于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在推优评先以及推荐工作时应重点考虑。

(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师资队伍

“名师出高徒”,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高职院校内必须有一批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成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因此,高职院校在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同时,也要重点关注师资队伍创新能力的提升,避免过去“一本书教一生”的现象再次出现。教师的照本宣科、思维僵化将严重影响学生创新潜力的激发。学校要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探索,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企业了解行业与市场的前沿趋势,通过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感知专家学者在专业领域的研究动向,通过自身在本学科领域内的突破,进而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纪念北京大学120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五个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创新。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懂理论、会操作的普通蓝领,而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大国工匠,只有这样,“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中国制造”才能更快更好地迈向“中国智造”。

责编:黎明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