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分析

2018-09-21 10:54倪春华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24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背景战略

倪春华

摘 要: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涪陵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涪陵幸福涪陵的必由之路。涪陵宏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新旧动力转换有序展开、改革开放推进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绿色发展全面扎实推进为其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4.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过程中,涪陵明确提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那么,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有哪些?是否具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值得深究。

1 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

涪陵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是涪陵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涪陵幸福涪陵的必由之路。

1.1 涪陵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涪陵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利用劳动力、土地、环境的低成本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本来涪建厂兴业。经过4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涪陵与国内其它地区一样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土地空间、能源资源、人口承载、生態环境等约束日益增强,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供给紧张的矛盾日趋尖锐,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日益难以为继。如何改变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涪陵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迫切解决的主要矛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为涪陵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高质量发展,通过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这种现代化组织生产方式,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涪陵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在全面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研判,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经济发展方面集中表现为:社会总供给不能适应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一方面是不少产能的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是人民的高品质生活消费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这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发展质量不高的集中体现,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得到全面提升,这些都需要高质量发展夯实。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涪陵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1.3 更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涪陵幸福涪陵的必由之路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涪陵区提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涪陵幸福涪陵,这是涪陵有效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涪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西方国家推进工业化时期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一直以来都给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以极大的警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深刻反思。发展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共生的绿色发展。因此,必须推动绿色发展,改变这种牺牲环境的旧的发展方式。为此,涪陵提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涪陵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充分调动绝大多数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发展强大动力的必要条件。为此,涪陵提出建设幸福涪陵的发展目标。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最终需要高质量发展保障。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涪陵幸福涪陵的必由之路。

2 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涪陵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全面贯彻中央和全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为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1 宏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一是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作为地处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由于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涪陵的地方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的增长态势。2012—2017年,涪陵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见图1),高于同期全市11.3%和全国7.1%的平均增长水平。2017年,涪陵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99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57倍。

二是社会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12—2017年,面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涪陵区实现就业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2012年72.5万人、2013年74.5万人、2014年76.3万人、2015年76.5万人、2016年76.9万人、2017年77.6万人),连续六年实现就业72万人以上,并且每年保持增加1万人以上。六年来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2.3%,基本稳定在3%之内。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显效,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

三是物价水平保持基本平稳。2012——2017年,涪陵区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为2.6%、2.8%、1.9%、1.7%、2.0%、1.6%,年均上涨2.1%,价格涨势温和。在经济保持年均12.2%的高速增长,还能维持物价平稳,这样的运行格局难能可贵。

2.2 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

(1)从三大产业结构优化的情况来看:首先,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6.7%,下降到2017年的6.1%,下降了0.7个百分点;其次,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在逐步下降,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61.3%,下降到2017年的61.0%,下降了0.3个百分点;最后,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32.0%,上升到2017年的32.9%,上升了0.9个百分点。

(2)从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情况来看:首先,第一产业内部调整突出的成效是,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比重上升,以种植业为例,2017年,涪陵区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5.3万吨,比2012年增加了43.8万吨,增長3.4%,在播种面积几乎持平的情况下,凸现了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比重的上升;其次,第二产业内部调整突出的成效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在上升,以2017年为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4%,均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11.4%和经济9.7%的增长水平。最后,从第三产业内部来看,得益于“调结构”,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增长,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例,2017年全年实现增加值76.84亿元,增长10%;是2012年46.92亿元的1.64倍,高于地区经济增长规模;占全区GDP总量7.7%,比2012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3)新旧动力转换有序展开。一是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的作用不断增强。在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作用下,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消费升级势能持续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发挥,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的作用不断增强。2012—2017年,涪陵区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24.4%、26.1%、27.2%、28.3%、29.0%、29.7%,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的作用不断增强,体现了经济增长动力的不断优化。

二是创新引领发展作用不断增强。新旧动力能否顺利转换,取决于新要素的培育、新产业的崛起、新模式的创造和新市场的开辟,归根结底取决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奋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涪陵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全区创业创新热潮涌动。2017年涪陵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7866元/人,比2012年提高47%,年均提高7.83%,高于全市和全国同期水平。2017年新发展微型企业891户,年末微型企业达14186户,比2012年增加了9780户,年均增加1630户。

(4)改革开放推进不断深化。一是以重点改革专项为突破,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国企改革纵深推进,相继出台薪酬考核、投资管理、监事会管理等分类监管办法,引入长江电力增资重组能源集团,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千亿国投”,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集中监管加速扫尾,市属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全面剥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淘汰出清空壳市场主体8285户,商品房库存面积减少17.4万平方米,多措并举为企业减负11.8亿元,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涉农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等改革加快推进。

二是开放水平有力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榨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关检合作“三个一”快速通关模式全面实行。新增进出口企业50户,出口市场拓展至65个国家和地区,外贸进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截至到2017年,总额达到46亿元。招商引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截至到2017年,新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7个、产值50亿元以上项目5个,全年实际利用内外资320亿元。

(5)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一是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涪陵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15元,比2012年增加10145元,年均增长10.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09元,比2012年增加11218元,年均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66元,比2012年增加5524元,年均增长11.6%。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6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50,比2012年下降0.33。

二是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2017年,涪陵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683元,比2012年增加9636元,年均名义增长13.3%。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发展享受型消费占比明显上升。2017年,涪陵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3%,比2012年下降4.6个百分点,接近联合国划分的30%至40%的富裕标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6)绿色发展全面扎实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涪陵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努力营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是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积极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以铁的手腕做好治水、治气、治土、治渣各项环境治理工作,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做好“水文章”,用好特色牌,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环境质量高的绿色产业。三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生态“留白”、给自然“种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市提升,实现山水、田园、城镇、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截至到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0.30吨标准煤,同比2016年下降10.5%;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311天,同比2016年增加了45天,优良率达85%;长江、乌江水质保持在Ⅲ类水域水质标准以上;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前端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7个,绿色发展效果逐步显现。

参考文献

[1]林兆木.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N].人民日报,2018-1-7.

[2]王军.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内涵[N].证券日报,2017-12-23.

[3]张占斌.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完善四大体系建设[N].经济日报,2018-1-18.

[4]李伟.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五个关系[N].经济日报,2018-2-22.

[5]冯俏彬.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特征与五大途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1).

[6]王一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十大问题EB/OL].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238077.

[7]人民日报社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20/c_112214265 9.htm.

[8]刘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非不要速度[EB/OL].http://news.163.com/18/0305/18/DC5E35OM00018AOP.html.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背景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战略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战略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