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改革40年经验教训若干思考

2018-09-26 11:12文启湘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诚信消费者

文启湘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着重阐述流通改革40年的八项“基本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明确商业流通的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广大消费者;坚持“三多”,搞活市场,繁荣经济;坚持多种业态并举,开展竞争和优势互补;坚持增进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坚持倡导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坚持商流、物流、信息流相结合,推进流通大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促导城乡流通共同发展。其次指出其主要教训,并提出对其未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流通理论 消费者 诚信 流通规律 商业教育

流通改革,在我国经济领域改革中起步最早(20世纪80年代初从四川省开始搞商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可以说是我国发展现代商品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改革的起点。其成就巨大,影响深远。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发展,而且極大地倡导了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变化和进步。

流通改革40年来经验教训何在?这是一个大课题,值得认真回顾和加以总结。本文进行粗浅认识,供讨论。

基本经验

基本经验可否概括为下列八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明确商业流通的地位

我国一贯坚持交换-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反对“无流通”论。从学界到业界,从中央到地方,从主管部门到广大企业,都越来越明确流通产业(主要指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及物流业)是关系全局的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实践充分证明:没有流通及其发展就没有市场的开拓及其扩大。消费借助流通,通过流通业发展才促进和引导生产的发展。没有现代流通,就没有现代市场经济。

(二)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广大消费者

20世纪80年代起,各级政府商业主管部门狠抓商业体制改革,明确指出商业改革和发展的宗旨是为生产服务和为消费服务。为生产服务,说到底是为消费服务。我国流通改革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广大消费者服务。商业市场营销,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分,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市场,就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我国流通改革的总方向是正确的。

(三)坚持“三多”,搞活市场,繁荣经济

从改革初起,一直推行“三多”—多种所有制、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国有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和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商业不仅并举,而且非国有商业大发展,流通渠道越来越多。经营方式与经营形式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特别是“连销经营”逐渐成为我国零售业的主流经营形式。因此搞活了市场,方便了群众购销,也促进了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和民生改善。

(四)坚持多种业态并举,开展竞争和优势互补

如今,发达国家拥有的商业业态,我国都有了,而且我国的商业业态更加丰富。作为传统业态的大中型百货店及综合商店,不仅显示一城一地的经济实力,而且适应消费者选购,连带购买和体验消费要求,通过竞争在大中城市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吸收其他业态的长处,得到了新的发展。作为现代业态的大小超市、专业店、专卖店及便利店,更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能更好地方便购买,及时又适时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同时在大中城市修建了许多大卖场和购物中心,促进了市场繁荣。

(五)坚持增进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商业网点

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是流通和流通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改革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发展,城镇化的兴起和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到了各级政府议事日程。据悉,全国多数省、市、自治区都制订和实施了商业(或服务业)发展规划。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许多大城市均设立了流通设施、商业网点建设“听证委员会”,组织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进行科学化论证。这样,大大促进了流通设施的建设和逐步现代化,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商业网点的改造、升级与合理布局。

(六)坚持倡导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商业伦理文化,注重商业道德,讲求诚信。我国改革初期,市场经济刚兴起时,曾出现“全民经商”热,出现失信、缺德现象,甚至欺诈盛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及时颁布了相关法规和制度,刹住了全民经商热。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界和业界明确提出“市场经济反对欺诈”。坚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商业道德及其核心“诚信”,坚持倡导诚信经营,反对制假售假,整顿市场秩序,维护了广大城乡消费者权益。因此,可以说,当今我国流通领域总体上是注重商德、讲求诚信的,市场秩序良好。

(七)坚持商流、物流、信息流相结合,推进流通大发展

商品流通过程本是“三流”结合的过程。过去很长时期,我国物流设施和信息手段都十分落后,严重阻滞商流的实现和整个流通的发展。改革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狠抓物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现代化,十分有力地加速了商流。例如,许多省市在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同时制订和实施物流规划,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设施有效地改变了我国流通的面貌。“三流”紧密结合,促进了我国流通业与整个流通过程的现代化,提高了流通效率,增进了流通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促导城乡流通共同发展

过去很长时期,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因而相对而言,城市流通比较发达,乡村流通十分落后。改革以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就“三农”重大问题连续发布一号文件,反复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现代化。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流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在发展城市商业的同时,大力改进和加强农村商业。积极动员和组织城市工商企业深入乡村,特别是深入穷乡僻壤发展农村流通。认真组织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在县城和重点集镇组建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供销合作社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对“三农”扩大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努力同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购销不仅在城市广泛兴起,而且向农村延伸和推广。上述这些有效地推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促导了城乡流通经济的共同繁荣。

经验教训

我国流通改革发展成效显著,经验丰富,但仍有不足,主要教训与问题在于:

流通理论滞后于实践。迄今国内流通研究虽比较热烈和广泛(内容),可同日新月异的流通实践相比,流通理论的研究明显滞后。例如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渗透到各个方面,零售业面临新一轮革命,现有理论乏力,研究很不足。

宏观调控不够,市场监管落后。近年来,部分流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势力迅速增强,从而出现自然垄断趋势。同时,网络零售业市场结构在趋向寡头垄断,几家行业巨大,挤压其他电商企业的生存空间。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流通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显落后。同时,由于利益驱动,不少地方商业地产膨胀,部分大中城市商家盲目修建“购物中心”。据统计,到2017年秋我国有购物中心近4000家,是美国的3倍多,严重超过市场需求,形成资源浪费。并且还存在市场条块分割,部分市场秩序不端的现象。这些状况表明宏观调控不够,市场监管落后乏力。

商业教育投入不足,流通专业人才缺乏。同全国流通产业迅速扩大和其他部门行业相比,国家对商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商业教育发展迟缓。原有商业经济学界规模本就不大,却在20世纪80年代,有不少同志转向营销学,90年代则有部分人转向西方经济学,致使商业经济教研力量削弱。到90年代后期,受高校大合并冲击,许多院校贸易经济系科被取消或撤并停办。尽管经一些同行力争,21世纪以来逐渐恢复了部分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培养,商业职业技术教育兴起,但面对整个流通产业发展要求显得落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迄今我国流通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亟待国家与社会各方加大各类商业教育投入,改进和迅速加强流通专业人才培训。

发展建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适应这种要求,我国流通改革必须进入新时代,流通改革应有新作为,流通产业应有新气象。为此,提出政策建议,主要为下列几点:

紧密结合流通改革发展实践,加强流通研究,创新流通理论。要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理论体系,认真探究新时代的商品流通规律,并不断提高运用流通规律的自觉性。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面发展与提高人民消费力。国家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扩大就业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继续推进城镇化。要改进个人所得税征管,并要普遍深入地开展消费教育。

树立绿色理念,组建和发展绿色流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并借此促导供给结构改革,增大有效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进一步發展商业教育,加快培育流通专业人才。

注:本文系参加“2018年纪念中国流通改革40周年高峰论坛”(长沙)大会发言的修订稿。

猜你喜欢
诚信消费者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日化品牌怎样才能吸引年轻消费者?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只用一招 让喊产品贵的消费者闭嘴
知识付费消费者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诚信去哪了
要做诚信好少年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