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作用

2018-09-26 03:22高珊
中国教育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手势动手动作

高珊

提起“动手操作”往往想到的是数学课、常识课,其实在语文课堂上更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动手操作中开始的。他们在直接触摸、摆弄学具的活动中,产生了感知,然后才能进行分析和综合。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是语文思维活动化的一条途径。

一、通过动手操作,有助于小学生学习生字、词语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意记忆的年龄阶段。要学好语文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识记生字,往往懒惰的学生语文成绩不如勤奋的学生。特别是男孩子在小学语文成绩相对来说是不如数学,原因是语文识字不过关所造成的。要学好语文要花大量的时间记忆生字、词语,而男孩子天生又比较懒性,这就是语文成绩低的又一原因。归结起来,就是识字不过关的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我通过多年的识字教学经验总结,发现动手操作对小学生的识字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对帮助小学生识字记忆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直观性,有助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中、高阶段的有些科普文章,介绍的事物与学生的实际较远,语言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中可以借助直观教学这一手段来解决。例如:小学第8册《鲸》这篇课文,在学到“鲸每天都要睡觉,它们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的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逃串。”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纸鲸”,按小组,一边听教师朗读相关的语句,一边做演示。这样,使动手操作成了获取语文知识与学生能力之间的一座桥梁,大大帮助学生理解了鲸睡觉的时的生活习性。

三、通过动手操作,体会语感,培养朗读的技能

中央科教所张田若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读的教学,各种各样的读,就是要让学生反复地无数次通过视觉器官,凭借文字符号接受信息,打通这个通道,直到畅行无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玩得开心,学得开心。

1.结合手势动作,感知情感

朗读中,手势的正确使用,可以增加朗读的感情。而让学生自己创作合适的手势来配合朗读,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使朗读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在上《林海》这一课“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时,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两双手表达出岭的形态特点,学生兴趣很高,凭着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结果表现出两种情况:(1)读得字字有力,很僵硬,手的动作高低幅度很大。(2)读得很轻缓,很柔美,动作幅度比较小,能从动作中表达感情。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我为什么用这样的手势来配合读?”在比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老舍爷爷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再让学生选择正确的手势进行巩固性地朗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

学效果。

2.结合图片操作,把握词语确切含义,提高文字的鉴赏力

例如:在上《景阳冈》一课时,在讲到大虫“一掀、一扑、一剪”的三招进攻动作,武松采取“一闪”与“一躲”的动作,这两个动作之间的理解,学生感到比较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操作绘有大虫、武松、青石块的图片,理解“闪”和“躲”的动作意思。一边动手操作,一边结合文字朗读,深入揣摩“闪”与“躲”的不同之处。体会“闪”是武松等待着从防守转为反攻,“躲”是表现武松的沉著机智。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准确、恰当地选用动词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有了深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朗读得有声有色,也为写作打下了基础。

3.通过调换语气的操作,品评人物形象,激发朗读欲望

人物的语言反应了人物的精神、性格。人物语言语序(包括句序、词序)的变化,可以折射人物精神境界的高低、品格行为的优劣。而小学生在朗读中很喜欢读有描写人物语言的段落,但往往这方面一眼带过,出现朗读感情的错误。为了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朗读的正确性,通过语序的调换操作加以训练。选学课文《草地夜行》中有写老红军舍己救人的一段话:突然他的身子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在语文课外活动课上,我让学生把这两句话分别写在不同的两张纸上,让他们自己动手调换语序,然后讨论调换后的句子在朗读时“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感受,马上引导学生紧扣中心,体会原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惊喜之余,激发起了朗读的欲望。

4.通过表演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兴趣是学生最要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朗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表演操作语言过程中培养兴趣。《私塾先生》是一篇朗读训练的好教材。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基础上,分角色扮演陈毅先和日本人。在亲自实践操作语言当中,学生能动手(朗读时手势的配合)、动眼(观察同伴朗读时的神情)、动脑(朗读时该用什么语调)、动口,这符合学生的好奇、喜欢探究的特点,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愉快的朗读氛围中,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四、通过动手操作,开展评论,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有些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开展评论,各抒己见,以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例如教《田忌赛马》,讨论“为什么孙膑的办法最好?”时,让每个学生都剪三匹纸马,涂上颜色,标明上、中、下的等第,让学生上上下下的摆过来,摆过去,在不断的讨论中,证明惟有孙膑的办法棋高一着,保证能赢2:1。在写字教学中,也可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用眼比一比、用嘴说一说的操作形式来掌握字的书写,提高写字质量。

五、通过动手操作,启发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汪广仁还说:“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只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机会,他们就能发挥出无限的创造性。在上苏教版第12册《看不见的大力士》一课时,神奇的飞毯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动笔画画描绘操作形式,画一画能用压缩空气代替轮子开动的汽车的示意图。画完后评一评这种汽车的优点和缺点,启发学生合情合理的想象,提出改进这种车子的意见,在原图上表现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让学生在操作想象中不断造出新的形象,不断进行着创造性的思维。

总之,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会产生更多的操作方式。把“动手操作”请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边体会、边表述,这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基本教学形式。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语文活动化教学开辟一条可行之路。

猜你喜欢
手势动手动作
下一个动作
挑战!神秘手势
胜利的手势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认手势说数字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