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2018-09-26 03:22高礼文
中国教育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情境思维数学

高礼文

“有效課堂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

有效教学设计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设计悬疑型的问题

悬疑教学法创始人汪广仁教授的理论说:悬疑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却又丢不开、放不下,一心想探究下去。教师联系学生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计悬疑型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不足感和探究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二、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学生在对公式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

三、设计应用型的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教学“比例的知识”,带学生到操场实地观测并求旗杆高度,现场讨论。学生提了很多个性化的方法,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懂得了:“同时同地,旗杆高:竹竿高=旗杆影长:竹竿影长”的“正确”方法。

四、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情境要有实际意义,要突出主题。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简练、明确,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调控。如习题解答,除了让学生学会常规的解题方法之外,教师要多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开放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多角度、多维度的思维活动,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

的合理性、广阔性和敏捷性。

五、设计拓展型的问题

拓展型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拓展问题中,教师首先要掌握好一个度,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需求而定。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拓展知识点,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理解程度和有无拓展的意识。

六、设计有效课堂的生成

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却机械的解读了“生成”。我们关注“生成性”,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因此,教师一是要精心预设,是有效生成的起点;二是要重点关注,是有效生成的触发点;三是要合理驾御,是有效生成的中心点;四是要优化练习,是有效生成的延续点。教师要面对各种教学情境都能以种开放的心态,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总之,要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先从我们教师学习新理念、转变旧观念开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好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敢尝新的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有效状态。

猜你喜欢
情境思维数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