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现代化携起手来

2018-09-28 10:37史蔚
东方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难点信息技术

史蔚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知识的再现与补充;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科学”在小学教学体系中是一门很特殊的课程,是以后中学将学习的众多学科的一个知识综合体,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只有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 信息技术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再现与补充

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中,经常出现一些离现实、离时代比较远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大部分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科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则能较好地化解上述教材内容滞后的现实与科学教学的实际要求的矛盾,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现和补充。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进一步观察岩石》一课中,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让学生明确玄武岩的形成原因。教材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火山爆发的自然现象的了解,认识这种自然现象是形成玄武岩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一教学内容宏观而抽象,所举的事例也已久远,学生又缺少相应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因此,我们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地球自然现象浓缩进教室,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复杂多变、抽象的地壳运动,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把最近的、影响最大的“火山爆发”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对地球的地壳运动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更使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多媒体课件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对学生的视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对许多现象加以形象地描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从自然现象中发现有趣的科学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海洋》一课中有一个教学内容:海洋中除了鱼,还有哪些动物?书上只配了鲸、海豚、海狮、海豹的插图和一个结论。光靠教师的讲解太枯燥,让学生自己讲吧,说一两句就没话了,讲不全。我就提出任务:上网考察“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做好介绍的准备,可以查阅其他资料,补充这些动物的趣闻。上课时学生的交流发言生动有趣,有的同学还自制了电子幻灯片配合讲解。学生的口中除了鲸、海豚、海狮、海豹以外,又多了海狗、企鹅、海牛的介绍,教师只需细心聆听,穿针引线,再不必口干舌燥,劳而无功了。网络进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和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如大到宏观世界的科学规律,小到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等,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学得迷茫。多媒体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再次展现实验过程,效果显著。

在教学《细胞》一课时,对于细胞的繁殖,书本上只以一些图片来展示细胞的分裂繁殖,大多数的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把这一过程制作成小动画展示给他们看,这样,学生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可以清晰地觀察这一繁殖过程。现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科学课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保证,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障碍,课堂也会变得生动鲜活。

在教学《水的变化》一课,学生做完实验后,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后,通过自制的课件来模拟水的三态变化,效果远比用教材上静止的图片要好得多。学生的每一台电脑上都会出现“水的变化”几个字。“你想知道水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吗?那么就请你随便移动一下鼠标,它会告诉你答案。”很快地得出结论:水有液体、固体、气体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利用多媒体演示,不仅克服了条件的限制,也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既好看,又能增长知识,学生兴趣很高。

总之,在科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主体参与,不但深化了科学教学,加大了科学课的信息容量,同时也提高了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当然,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过分地依赖和使用信息技术,要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适时地使用计算机模拟科学实验的过程,使学生更清晰、深刻地去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这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难点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难点与策略思考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