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萨卡对“社会主义”的解构与重建

2018-09-28 00:12孙留平
智富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

孙留平

【摘 要】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阵营中别具一格的学者,萨卡理论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他对“社会主义”的解构与重建上。萨卡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增长的极限和道德沦丧。他认为,工业经济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工业经济的发展使生态环境退化,反过来,生态环境的恶化给经济发展带来巨额的成本与损失,最后遭遇增长的极限。而精英和人民的道德沦丧对这一过程明显起了加速作用。“社会主义”灭亡了,但社会主义仍有前途。萨卡坚信社会主义是实现生态可持续的唯一正确框架。所以,他重构了“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一个健全的社会,一种低水平的稳态经济。萨拉·萨卡对“社会主义”的解构与重建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他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破”与对“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立”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破”一“立”形成鲜明对照,启发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客观性与主观性原则(或历史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增长极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以奥康纳、珮珀、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深刻剖析,他们把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具有根本性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了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也为资本主义敲响了丧钟。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危机和必然灭亡的命运,但问题是:“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不仅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崩溃。萨卡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范式内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所以,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他强调,必须转换到“增长极限”的范式。植根于增长极限的范式,萨拉·萨卡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了解构,并对“生态社会主义”进行了重建。

一、萨拉·萨卡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解构

“分析前苏联的经验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还可以帮助我们预见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萨卡认为苏联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增长的极限和道德沦丧。

萨卡认为,(工业)经济和生态之间存在着基本矛盾。一方面,苏联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苏联把社会主义社会看做是以生产力发展和物质丰富为基础的社会,把社会主义制度看做是一种能够使苏联经济在短期内赶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且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优越制度。这种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追赶资本主义国家的抱负使苏联患上了经济发展的“狂热症”。尽管苏联在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有较好的资源条件,但许多苏联专家早在1960年就担心国家最丰富的资源不久将耗尽。萨卡表示赞同这种担心。因为“许多有价值的矿石和石油被遗弃在矿场或油井里,或正在被丢弃……国家的许多矿场和油井只有50%的资源回收率。”同时,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经济的粗放型增长,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苏联生态恶化带来巨额的经济成本与损失。首先,随着资源储量的减少和地质与开采条件的恶化,开采和运输资源的成本逐渐增加,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其次,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不断倒退的粮食产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苏联领导人加大力气投资于农业,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以巨额的成本为代价。最终苏联农业成为一项需要严重补贴的部门,变成经济其他部门的负担。最后,生态的恶化使疾病越来越多,国家不得不拿出巨资投入医疗和防灾方面的工作。并且,由于病人的生產力无法得到有效应用,也给苏联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总之,一端是经济的生态成本不断上涨,另一端是增速逐渐放缓的经济无力支付巨额的生态成本,国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萨卡认为,如果苏联“社会主义”的道德信条仍然是社会主义,即使经济停滞,社会主义制度也可能继续存在(当然不可能成功)。如果说经济增长的极限是苏联失败的较深层次原因的话,精英和人民的道德沦丧可以看作对这一过程起了加速作用。一方面,统治精英道德沦丧,形成为“新阶级”。在与人民的关系方面,他们享受物质特权并借此剥削劳动人民,普通民众则处于无权状态;就共产党本身来说,党内民主退化、党员关系生硬、粗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共产党员自私自利,漠视国家利益,相互之间不信任、欺骗、缺乏合作。另一方面,人民普遍道德沦丧。萨卡认为,党的士气和道德状况会对全体人民产生影响。统治精英的道德沦丧使人民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新人”的理想不复存在,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状态。盗窃、腐败现象随处可见,每一个企业、每一个政府机关和部门、每一个个体对待国家的资源就像哈丁的牧羊人对待牧场一样。“公地效应”带来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经济低效、虚弱,迅速走向增长的极限。

二、萨拉·萨卡对“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的重建

“‘社会主义是灭亡了,但并非社会主义灭亡了。社会主义仍有前途,但它首先学好生态这门课。”④萨卡相信社会主义是未来社会的唯一正确框架,因为它不仅能够实现生态可持续,而且它所代表的价值观是:平等、自由和团结。

萨卡说,社会主义要实现生态可持续,必须要接受增长极限的事实。据此,他构建了一种能避免增长极限的社会,他称作“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萨卡“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基本主张主要包含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很显然,就经济而言,生态社会主义的含义与通常所谓的发展几乎正好相反。”④ 为了实现生态可持续,萨卡主张经济收缩。他说,“发展”一般意指工业发展,既然生态危机根本上是由工业经济造成的,可持续发展在逻辑上就是不可能的。所以,实现生态可持续必须要收缩经济。具体而言,萨卡认为:首先要实现经济方面的平等。他说,要让人们接受经济收缩的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平等。所以,在经济收缩的过程中,采取措施降低不平等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实行计划经济。萨卡认为,为了保证经济收缩的基础上实现平等,整体上应该实现经济的国有化和产品的配给制。再次,他反对大规模生产,提倡小规模经济。他认为,小规模经济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有利于民主的形成。最后,他反对经济全球化。因为国际贸易存在太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贸易之间不可能绝对公平,必然存在不公平对待。就社会方面来说,一方面,萨卡主张要控制人口,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做到以有限的资源满足人们的“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另一方面,萨卡强调要抚养儿童。照顾老弱病残,多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真正实现社会互助。

理论总是服务于实践,完成了理论的构想后,萨卡认为必须要建立一种生态社会主义运动。他将生态社会主义运动更多诉诸于生态社会主义者的道德和文化引领作用。他说,在一个力图实现“非工业”特征社会的运动中,工人阶级不再具有领导者的地位,相反,生态社会主义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来说,生态社会主义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这种运动向工业经济发起攻击,向人们“允诺”的是一个较低的生活水平。生态社会主义运动这种“反增长”性质决定了必须放弃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先锋队之类的幻想,因为工人阶级依然崇拜消费主义,而生态运动不会为了工人的物质利益而斗争,它反而不得不告诉工人:在第一世界中,或许也在第三世界的有组织的部门中,对环境的健康、对其他物种的生存以及对后代的权利而言,工人的生活水平太高了。相反,萨卡认为生态社会主义者是真正“關心”生态社会主义运动的人群,所以,生态社会主义运动主要是生态社会主义者的任务。此外,萨卡说道德进步是成功避免灾难的前提条件,生态社会主义的成功需要社会道德的大幅度提高,所以生态社会主义者必须带头培育具有合作、团结和道德等性格特征的新人。

三、萨拉·萨卡对“社会主义”解构与重建的启示

萨卡对“社会主义”的解构与重建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他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的“破”和对“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为了保护生态,反对经济增长的“立”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破”一“立”形成鲜明对照,启示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客观性与主观性原则(或历史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合理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当下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萨卡提到的增长极限我们不能不引以为戒。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自然界不能持续提供资源、空气、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发展将失去根基和载体,人类的生存也将受到威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任何否定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的行为最终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我们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当然,强调生态可持续并不意味着要收缩经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适当的经济发展是必须的。不同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萨卡“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我国要走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道路。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⑤所以,在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历史上生态危机的教训是深刻的,要想减少生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我们还需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保护环境。相信在新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和谐、美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会早日实现。

注释:

① [印]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M].张淑兰译,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7.

② [印]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M].张淑兰译,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2:28.

③[印]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M].张淑兰译,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2:5.

④[印]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M].张淑兰译,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2:243.

⑤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参考文献】

[1](印)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M].张淑兰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解保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名著导读[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5]韩一凡.生态社会主义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学理论,2014(5).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两会”与社会主义民主两种重要形式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多维话语系统的构建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