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中的明代故事与京杭大运河*

2018-09-29 07:36··
明清小说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运河

· ·

作为明代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短篇白话小说集,“三言二拍”已经家喻户晓,研究“三言二拍”的论著及各种成果也前后相继,浩如烟海,但人们还没有很好地注意到它与京杭大运河的关系。如果认真地研读一下“三言二拍”,就会发现,它和在明代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的京杭大运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京杭大运河与“三言二拍”中的大半明代故事都有关联,它在建构“三言二拍”中的明代故事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文学作用。

一、“三言二拍”中的明代故事大半与运河有关

众所周知,“三言二拍”中的故事,并不都写的是明代①。但是,凡属写的是明代故事②,却大半与京杭大运河有关。换句话说,“三言二拍”中所出现的明代故事,在其人物活动的空间上、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京杭大运河的身影。京杭大运河是冯梦龙、凌濛初改写、创作明代故事时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对这一问题,可用统计方法说明之。

冯梦龙的“三言”共写了120篇故事。其中,《喻世明言》40篇故事中,明确交待写的是明代故事的有5篇。这5篇故事中,涉及到京杭大运河的有3篇,它们是:《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警世通言》40篇故事中,明确交待写明代故事的有12篇。其中,涉及到京杭大运河的有11篇,它们是:《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苏知县罗衫再合》《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钝秀才一朝交泰》《宋小官团圆破毡笠》《玉堂春落难逢夫》《唐解元一笑姻缘》《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娇鸾百年长恨》《况太守断死孩儿》。《醒世恒言》40篇故事中,明确交代写的是明代故事的有14篇。其中,和京杭大运河有关的故事有6篇,它们是:《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刘小官雌雄兄弟》《施润泽滩阙遇友》《张廷秀逃生救父》《徐老仆义愤成家》《蔡瑞虹忍辱报仇》。

从以上统计可看出,冯梦龙“三言”120篇故事中,写明代故事的有31篇,占故事总数的1/4。其中,与京杭大运河有关的故事有20篇,占明代故事总数的近4/5。

凌濛初的“二拍”共写了80篇故事③。其中,《初刻拍案惊奇》40篇故事中,明确写的是明代故事的有18篇。这中间,涉及到京杭大运河的故事有6篇,它们是:《乌将军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陶家翁大雨留宾,蒋震卿片言得妇》《酒谋财于郊肆恶,鬼对案杨化借尸》《张溜儿熟布迷魂局,陆蕙娘立决到头缘》《丹客半黍九还,富翁千金一笑》《闻人生野战翠浮庵,静观尼昼锦黄沙巷》。《二刻拍案惊奇》40篇故事中,明确写的是明代故事的有20篇。其中写到京杭大运河的故事有8篇,它们是:《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出狱僧巧完法会分》《李将军错认舅,刘氏女诡从夫》《韩侍郎婢作夫人,顾提控掾居郎署》《许察院感梦擒僧,王氏子因风获盗》《懵教官爱女不受报,穷庠生助师得令终》《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两错认莫大姐私奔,再成交杨二郎正本》《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

从以上统计可看出,凌濛初“二拍”80篇故事中,写明代故事的有38篇,约占故事总数的1/2。这说明,与冯梦龙相比,凌濛初更加重视对当代故事的编选与写作。其中,与京杭大运河有关的故事有14篇。和冯梦龙的“三言”相比,凌濛初“二拍”中的明代故事涉及到京杭大运河的作品数量虽有所下降,但也占到明代故事总数的1/3以上。

将“三言”与“二拍”中的明代故事数量相加,共69篇。其中,涉及到京杭大运河的故事34篇,已占到“三言二拍”所写明代故事总数的近1/2。可见,京杭大运河在构建“三言二拍”小说故事上的重要性。我们虽然不能说,没有京杭大运河,就没有“三言二拍”中的明代故事,但是至少可以说,没有京杭大运河,“三言二拍”中的明代故事就会有所逊色,或者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也就是说,在“三言二拍”所写到的明代故事中,京杭大运河占有突出地位。研读“三言二拍”,人们会发现,冯梦龙与凌濛初两位作者所改写与创作的故事中,人们的出行与活动,大多数情况下借助的是舟船,走的是水路,而很少依靠驴马车乘,走旱路的。在诸多水路中,冯梦龙与凌濛初两位作者尤其喜欢写的是京杭大运河。

正因为京杭大运河在“三言二拍”的明代故事中地位十分突出,因此,我们在这其中,看到了运河作为南北交通通道的重要性及沿岸人们生活的种种情景。

首先,“三言二拍”能让人们了解明代运河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当时,从政治中心的北京及附近地区南下,或者是从江浙地区北上,人们都离不开运河。《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沈小霞从山西大同将父母及弟弟的灵柩运回故乡绍兴安葬,其路程便是“先奉灵柩到张家湾,觅船装载”,然后入运河一路南下,“到了浙江绍兴府……将丧船停泊码头”。从这则明代故事可知,其时,运河成了沟通南北的极其重要的通道。而靠近或临近运河的人们,无论大事小情,只要涉及到出行,一般都会将运河作为他们出行的首要选择。如在《丹客半黍九还,富翁千金一笑》中,那些通过所谓炼金术行骗的人们,主要是在杭州一带招摇撞骗,有时也要到外地行骗。而小说中所写到的到外地行骗,竟然是沿运河北上,去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山东临清。而且,到这个地方,他们雇船即行,丝毫也不犯难。再如在《两错认莫大姐私奔,再成交杨二郎正本》中,生活在运河岸边张家湾的郁盛,勾引与其有“姑舅之亲”的莫大姐私奔,也是借助运河,坐船而去。而他们的目的地,则又是张家湾南面的山东临清。

其次,“三言二拍”能让人们感知明代运河沿岸城市与市镇的风貌。从北到南,运河沿岸的城市如北京、临清、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京口)、常州、苏州、杭州等,在“三言二拍”中都有所提及。尤其是北京、扬州、苏州、杭州,更是出现频率最多的城市。因运河而兴起、繁荣的一些著名市镇,如张家湾(在今北京通州区)、河西务镇(在今天津武清区)、张秋镇(在今山东阳谷县)、开河集(在今山东梁山县)、五坝街(在今江苏仪征市)、盛泽镇(在今江苏苏州市)等,也都出现在“三言二拍”的明代故事中。

再次,“三言二拍”能让人们获知明代人们在运河上出行时的方式。明代,运河上已有时间、停靠地点固定的航船。如《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中,宋敦欲从苏州回昆山,首选的是搭乘从娄门发出的“航船”。有钱有势的人出行,会自己包条大船。这样的船,有的是专门运送客人的,如《蔡瑞虹忍辱报仇》中,蔡武从淮安到湖北任职,雇的就是这种包船——“民座船”;有的则是回程捎带客人的,如《苏知县罗衫再合》中,苏云到浙江兰溪做官,雇的则是“回头的客座”。回程的船,为不放空,需装载大量“客货私货”,为避税,会让官员免费包船,以借其名号。普通人出行,有条件的会单独雇条小船,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吕玉父子从扬州回无锡,就“唤了一只小船,摇出闸外”。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多人搭乘或大或小的船只,如《张廷秀逃生救父》中,张廷秀从苏州到镇江告状,搭的便是到镇江“公干”的船。

再次,“三言二拍”能让人们了解当时运河上的其他种种景象。如《张廷秀逃生救父》提到的“白粮解户”,《乌将军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提到的“运粮船”,《钝秀才一朝交泰》提到的“运粮的赵指挥”,等等,反映了运河作为运粮河所发挥的最主要功能。如《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中,刘顺泉“积祖驾一只大船,揽载客货,往各省交卸”。《苏知县罗衫再合》中,徐能“久揽山东王尚书府中一只大客船,装载客人,南来北往,每年纳还船租银两”,等等,反映了运河上各式各样靠船谋生的船户生活。如《闻人生野战翠浮庵,静观尼昼锦黄沙巷》中说:“他有个姑娘在杭州关内黄主事家做孤孀”,《韩侍郎婢作夫人,顾提控掾居郎署》中说:“韩侍郎带领家眷上任,舟过扬州……停舟关下”,则反映了明政府在运河上设置征税关卡——钞关的情况。

最后,“三言二拍”能让人们了解到明代运河的河道延伸及沟通其他水系的作用。众所周知,一般认为,运河南端的终点是杭州。但当时,从杭州到宁波,还延伸出一段入海的运河,即浙东运河。《苏知县罗衫再合》《沈小霞相会出师表》《陶家翁大雨留宾,蒋震卿片言得妇》等故事中,对这段运河都有所反映。如《陶家翁大雨留宾,蒋震卿片言得妇》中,“杭州府余杭县”的蒋震卿,到绍兴游玩,他走的路线是“过了钱塘江,搭了西兴夜船,一夜到了绍兴府城”。这段路线实际上就是浙东运河。当时,人们从运河可转入其他水系;从其他水系也可转入运河。如从徽州外出,可从新安江东来转道运河;从襄阳外出,可从汉江进入长江,顺流东下,然后从镇江或扬州转入运河。甚至于东北的辽东,西南的四川,南北来往也都需借助运河。这些情况,在“三言二拍”中也都有或明或暗的描写与交代。

二、京杭大运河在建构明代故事时的文学作用

在“三言二拍”中,对于建构明代故事,京杭大运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文学作用。这些文学作用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京杭大运河是一些明代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三言二拍”中,有一些明代故事是紧紧围绕运河展开的。有的明代故事主要发生在运河水道上。如《苏知县罗衫再合》,将知县苏云悲欢离合的故事,全放在了运河水道上。他到南方赴任,是从张家湾走的运河;临近长江,雇的客船漏水,改换船只,是在运河上;被船户徐能害死,是从运河横渡长江之时;被徽商陶公救起,是在长江与运河交汇的闸口上;其弟苏雨南下寻亲,是走的运河;其子长大考取进士,伸冤报仇,改名苏泰,从兰溪将苏云灵柩运回涿州安葬,是走的运河;苏泰奉旨还乡,是走的运河;回乡途中,因缘巧合,苏泰迎娶王尚书之女,是在运河岸边的城市——山东临清。有的明代故事虽不发生在运河水道上,但却主要发生在运河岸边。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刘小官雌雄兄弟》。它将店主刘德乐善好施的故事,全都放在了运河岸边的北方市镇——河西务镇。在这里,刘德救助了既贫又老,沿运河返乡的军士方勇父女;在这里,刘德出钱安葬了病死的方勇,并将其女扮男装的女儿收为义子,改名刘方;在这里,在刘方帮助下,刘德救助了因运河暴涨,船覆入水的山东张秋人刘奇,并资助他沿着顺运河南下的陆路返乡安葬父母;在这里,刘德最终将因黄河泛滥,无处投身的刘奇收为义子;在这里,刘奇、刘方奉养刘德,为其送终;在这里,刘奇、刘方开布店,刘方恢复女儿身,与刘奇结为夫妻,家庭兴旺,成为富户。可以说,在“三言二拍”中,不少的明代故事,从故事的开端,到其演变、发展与结束,都是紧紧围绕运河水道与岸边来展开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运河水道与岸边,就不会有这些明代故事的发生。

其次,京杭大运河是一些明代故事高潮的呈现地。在“三言二拍”中,有一些明代故事,往往将故事的开端,或故事的发生、发展处设置在运河之外,而将故事的高潮处,或精彩处,设置于运河之上。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其故事的前端,杜十娘与李甲交往、相爱的曲折,以及赎身并与李甲返乡等种种情节,并不是发生在运河上,等到二人从京城“行至潞河,舍陆从舟”,故事才转到运河上。但从京城到瓜洲这段运河行程,作者只用“一路无话”带过,及至到了瓜洲运河,要“怒沉百宝箱”了,方有浓墨重彩的描写。首先,对“怒沉”之前的情景,作者进行了层层铺垫。因搭乘的是“瓜洲差使船”,所以到了瓜洲,李甲与杜十娘必须换船;因搭船时乘船人多,二人一路“未得畅语”,换包船后,才能畅饮谈笑,杜十娘也才会高歌一曲,并引起孙富的觊觎之心;因“风雪阻渡,舟不得开”,孙富才能接近并说动李甲,要用千金来买杜十娘。其次,对“怒沉百宝箱”,作者更进行了精心、细致的刻画。杜十娘彻底看清了李甲的真面目,决心以死抗争,但在结束生命之前,又想让更多世人知道其悲剧,于是有了“怒沉百宝箱”的谋划。这段文字写得细致而富有层次。地点在运河上,时间在白天,场合在船头,如此才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怒沉时,打开抽屉,先从“约值数百金”,再到“约值数千金”,最后到“莫能定其价多少”,由少及多,逐层打开,每次打开,都会因眩人耳目而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他人的注意,先惊动的是李甲、孙富,再惊动的是“两船之人”,最后惊动的是“岸上之人”,效应由近及远,人群自然是越聚越多,最终“观者如堵”。围观者多而好奇,杜十娘有了讲述“怒”的机会。对“怒”的表达,也轻重、详略得当,富有章法。对孙富,先寥寥数语,将其逼退;对李甲,则大段长篇,情义相兼、理节俱备。既有真情,也有清醒;既有悔恨,也有怨愤;既有绝望之情,也有决绝之心。不仅是对李甲的倾诉与指责,也是面向众人的控诉与表白。这是让众人作证,“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在大庭广众下,对原委的交代,冤情的诉说,杜十娘都极有层次,这显示了她的聪慧与才智,谋略与决断。当围观者明了原委,自然站在了同情杜十娘的一边,于是故事达到了高潮:“旁观之人,皆咬牙切齿,争欲拳殴李甲和那孙富”。这段故事可称是“三言二拍”发生在运河上的故事中最为精彩的一幕。

最后,京杭大运河是一些明代故事发展、情节展衍、场景转换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三言二拍”中,有一些明代故事,本身就发生在运河岸边,在撰写这些故事时,作者虽不用刻意,但因故事发生在运河岸边,运河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故事的发展与情节的展衍,自然就离不开运河。如《唐解元一笑姻缘》中,虽然整个故事主要发生在无锡的华学士府,但因为涉及到苏州与无锡两地,而连接苏州与无锡的最主要交通通道就是运河,所以,运河也就成为故事情节展衍的重要环节。唐伯虎遇秋香,是在苏州阊门外运河的游船上;唐伯虎跟踪秋香,是从苏州到无锡的运河上。在无锡的华学士府,当唐伯虎用计谋娶得秋香后,告知其实情,与其返回苏州,也是走的运河。其后,华学士获知了事情真相,起因也是在运河上。在这个故事中,如果没有运河,故事的完整性就会大打折扣。有的明代故事,故事开端虽不在运河岸边,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作者可能会有意识地涉及到运河。如《钝秀才一朝交泰》中,主人公马德称是福建延平府将乐县(今三明市将乐县)人,一般说来,他和运河发生关联的几率不大。但在故事中,马德称因屡考不中,“弄得衣衫蓝缕,口食不周”,只得“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④。到杭州、湖州投靠亲友,这就来到了运河岸边。因投靠不成,他又从运河坐船转入长江到了南京。在南京仍然投靠无人,最后辗转做了运粮赵指挥的门客,这和运河的关系就变得更为密切。后马德称跟随运粮船顺运河北上北京,途中正好碰到黄河泛滥决口,运粮船在运河中覆没,他获救后,一人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北京。在这个故事中,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为了将空间从福建转换到北京,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就有了运河的出现。因此,在《钝秀才一朝交泰》中,作为场景转换的重要衔接点,运河成为了整个故事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明代故事与京杭大运河多发生关系的原因

在“三言二拍”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明代故事涉及到京杭大运河?这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和“三言二拍”编纂者改写或撰写故事时的倾向性及创作观念有很大关系。

首先,编纂者改写或撰写故事时,对故事发生地的选择多有倾向性。“三言二拍”中,明代故事的发生地,多设定在今天的北京(或附近)、江苏、浙江三地。其中,设定在北京(或附近)的有11篇,设定在江苏的有21篇,设定在浙江的有14篇,涉及三地的共计有46篇。在69篇明代故事中,涉及到如上三地的占到总数的1/2以上。这些地区,都是运河经过的地方。三地中,“三言二拍”又多好选择北京、扬州、苏州、杭州四个城市。其中,选择北京的有6篇,选择扬州的有3篇,选择苏州的有13篇,选择杭州的有5篇,涉及四个城市的共计有27篇。在69篇明代故事中,涉及到如上四个城市的也占到总数的2/5。这四个城市,无一例外,都是运河南北沿岸中的城市,而且是最重要的城市。

明代,因在全国交通与经济中的地位特别突出,所以,京杭大运河已成为沿岸城市与市镇的重要标志。人们在介绍或描写沿岸城市与市镇时,作为其特色或优势,都会将之突显出来。这种特点,在当时吟咏运河沿岸城市与市镇的诗歌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单就咏扬州以北城市的诗歌而言,如顾炎武的《天津》:“内以辅神京,外彻溟海际。南北泻两河,吐纳百川细。挽漕日夜来,贡赋无留滞。重臣镇其间,鼎足分宣蓟。”⑤在强调天津拱卫京师的重要性时,还特别突出了运河漕运的作用。如瞿佑的《沧州城》:“只今偃武弓矢櫜,但见运河绕郭流滔滔。高桅大柁长短篙,自南晌北连千艘。漕夫叫号挽卒劳,朔风刮面穿征袍。”⑥彰显的是沧州城外运河上的河水滔滔,及往来船只的络绎不绝。李东阳的《临清二绝》:“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其一)拍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其二)”⑦凸显的是临清城中运河的婉转,往来不绝的运粮船及各种的官船、商船。钱溥的《夜入淮安》:“滔滔河汴逐淮流,雄踞东南第一州。扬子江分吴地断,峄阳山挟楚云浮。入城舟楫潮通浦,近水人家月满楼。欲觅故交寻旧迹,王程有限不堪留。”⑧更强调了运河贯通几大水系后,对淮安城位置重要性的促成。可见,在明代,歌咏运河沿岸城市的诗歌中,一般都会将作为其标志和特征的运河凸显出来,“三言二拍”中这些写运河沿岸城市与市镇的故事,当然也不会不写到运河的。或者说,在这些涉及到运河的明代故事中,描写并突出运河,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次,编纂者改写或撰写故事时,对所写人物身份的选择也具有倾向性。“三言二拍”的明代故事中,所写的人物基本上是商人与读书人。其中,写商人的,“三言”明代故事中有7篇,“二拍”明代故事中有3篇,二者相加,共计10篇。其余59篇写的基本是读书人。在封建时代,士农工商四个职业中,商人与读书人的流动性本来就最强。而“三言二拍”的明代故事中,所写的商人,除了《刘小官雄雌弟兄》中的刘德开旅店,其后刘奇、刘方开布店,是坐商;《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中的高赞“少年惯走江湖,贩卖粮食,后来家道殷实了,开起两个解库,托着四个伙计掌管,自己只在家中受用”,是先做行商,后转为坐商外,其他8篇明代故事中所写的商人都是行商。封建社会,这种行商,资本可大可小,其小者与走贩没有多大差别。他们赚取利润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长途贩运。因此,不断的出行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些多数临近运河的城市或市镇中,经商出行,首选自然就是运河。而“三言二拍”明代故事中所写到的读书人,基本上分为出仕与未出仕两大类。出仕者,无论是官还是吏,都要宦游四方,对于那些大多数生活在运河岸边的成为官吏的人们来说,运河为他们的宦游四方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未出仕者,无论是秀才,还是监生,也都要走出去求取功名。求取功名,其目的地,或最终的目的地,往往是北京。而到北京,对于这些生活在运河岸边的读书人来说,运河也会成为他们理所当然的选择。此外,因为生活在运河岸边,这些人个人生活的种种组成部分,如公干、回家、游玩、探亲、婚嫁等等,也都有可能与运河发生关系。正是所写人物身份的这种限定性,也就为“三言二拍”的明代故事中运河的反复出现提供了契机。

最后,编纂者改写或撰写故事时,十分重视故事的合理性。冯梦龙曾提出“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⑨的创作命题。他认为,就故事而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生活原型的,即故事是曾真实发生过的,一种是完全虚构的。无论哪种情况,在创作或改写时,都需注意情节、道理的合理性。即所设置的情节,与讲述的道理,都要有生活的基础,都要符合生活的逻辑。这就要在情节或细节的真实性上下功夫。无论冯梦龙,还是凌濛初,其作品大多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尤其是根据他人作品改编时,更是如此。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众所周知,是根据宋懋澄的文言小说《珠衫》改编而成的⑩。从文言的《珠衫》到白话的《重会珍珠衫》,字数由2000字扩展到22000字以上,成为“三言”中篇幅最长的小说之一。与原小说相比,改编后的《重会珍珠衫》,基本情节、结局、主题,都和原小说大体一致,所不同者,主要是情节的丰富与改变。其最大的改变,是将蒋兴哥知晓其妻与人私通的地点,放在了苏州。在《珠衫》中说,因为经商,一新安客到了楚地,与去了粤地的楚人(贾姓)妻私通,临别时,楚人妻将珍珠衫赠与了新安客。后新安客到粤地经商,在客栈中遇到楚人,将珍珠衫之事告诉了楚人,楚人急返家中,将其妻休掉。原故事只涉及到楚、粤两地,而楚地与粤地具体是指什么地方,也没有交代。改写后的《重会珍珠衫》,则将楚地明确为襄阳,将蒋兴哥知晓其妻与新安人陈大郎私通,并获赠珍珠衫之事,放在了苏州。故事交代,作为珠宝香料商人的蒋兴哥与作为粮食商人的陈大郎,都需要将珠宝或粮食从原产地贩运到销售地,于是两人一从广东,一从襄阳来到苏州,在酒席上相识,成为知己,后闲谈中,陈大郎将其艳遇告知了蒋兴哥,蒋兴哥才急回家休了其妻。据载,苏州是明代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与珠宝香料集散地。因此,自然是这两类商人都要前去的地方。这样的改写,使故事的情节更真实,也更合理。改写后,因为关涉到了苏州,也就很自然地会涉及到运河。

注释:

① 从“三言二拍”对其所写故事的背景交代中,我们可知,很多故事讲的是前朝事情。这其中,以宋代故事数量为多。

② 是否写的是明朝故事,本文的统计以“三言二拍”中的交代为准。在“三言二拍”中,所写的如是明代故事,作者都会用“国初”“国朝”这样的字眼进行交代。凡“三言二拍”书中没有明确提示的,即使被后世研究者们考证出某篇是写的明朝故事,本文也不将之统计为明朝故事。

③ 众所周知,凌濛初的“二拍”中,《初刻拍案惊奇》共40卷40篇,《二刻拍案惊奇》也是40卷。但在今天存世的《二刻拍案惊奇》中,卷23的篇目与《初刻拍案惊奇》卷23的篇目重复,卷40的《宋公明闹元宵》则系杂剧,故今天“二拍”实存小说78篇。本文按照习惯,仍然将“二拍”统计为各40篇,共80篇。

④ 鲁迅《呐喊·自序》,《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页。

⑤ [明]顾炎武《天津》,王蘧常辑注,吴丕绩标校《顾亭林诗集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01页。

⑥ [明]瞿佑《沧州城》,[明]谢肇淛《北河纪余》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明]李东阳《临清二绝》,周寅宾校点《李东阳集(三)》,岳麓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5页。

⑨ [明]无碍居士(冯梦龙)《警世通言叙》,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⑩ [明]宋懋澄《珠衫》,宋懋澄《九龠别集》卷之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3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页。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初刻本影印。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依河而生,因河而兴:元明清戏曲迭代与京杭大运河关系论说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京杭大运河
《中国运河志》简介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如泰运河谣
诗情画意运河赛 古往今来传奇在
运河倒影(外四首)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