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蓟马的寄主范围、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点综述

2018-10-11 06:23刘延超夏婷婷史树森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单眼蓟马害虫

高 宇, 刘延超, 夏婷婷, 崔 娟, 史树森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吉林)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吉林长春 130118]

黄蓟马(Thripsflavus)隶属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别称为节瓜蓟马、瓜亮蓟马、淡色蓟马等[1-3],英文名称为apple blossom thrips、blossom thrips、cucurbit thrips、flower thrips、pea blossom thrips等[4]。黄蓟马是经济作物的重要害虫,可危害近百种作物。黄蓟马曾于1996年在河南省周口地区暴发成灾,发生面积达20余万hm2,受害作物有10多种,其中棉花、大豆、茄子、黄瓜等受害最重[5]。1994—1999年,黄蓟马严重危害安徽省砀山县酥梨[6];在广东省广州市秋季集中危害,严重影响蔬菜供应[7];是四川省凉山州石榴的新害虫[8-9];也是烟草、甘蔗、节瓜、黄瓜、西瓜、辣椒、花卉、大豆、棉花等的重要害虫[3,10-12]。由于其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寄主植物众多、危害较严重且具有较强的抗药性,再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3-15]。为了防止黄蓟马造成更大的危害,本文对其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分布、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进行介绍,以供研究参考。

1 黄蓟马的形态及分类

雌虫体长约1.1 mm。体、足、触角和翅为黄色,触角节Ⅲ~Ⅴ端部大半部较暗,节Ⅵ~Ⅶ暗棕色,腹部节Ⅱ~Ⅷ前缘线较暗,体鬃和翅鬃暗棕色。眼前、后有横纹,复眼较突出。单眼间鬃在前单眼之后,位于前、后单眼中心连线上;单眼后鬃距后单眼近,长与单眼间鬃相近;复眼后鬃围眼呈单行排列于复眼后缘。触角7节,节Ⅲ~Ⅳ端部稍细缩,节Ⅲ、Ⅳ叉状感觉锥伸达前节基部。前胸背片布满横线纹,但中部较弱。背片鬃约30根,前外侧有1根鬃较粗,后外侧有1根鬃较粗而长。中胸盾片布满纹,前外侧鬃粗且长,中后鬃距后鬃远,后胸盾片前中部为横纹,其后和两侧为纵纹,对亮孔(钟感器)在后部,互相间距小。前缘鬃28根,前脉基部鬃7根,端部3根,后脉鬃14根。腹部节Ⅱ~Ⅷ背片两侧有横纹,腹片两侧和中部均有横纹,腹部节Ⅱ背片侧缘纵列鬃4根。节Ⅱ~Ⅳ背片鬃Ⅱ比鬃Ⅲ短而细。无鬃孔在背片后半部,中对鬃在背片前半部,位于无鬃孔前内方。中对鬃自腹部节Ⅵ向后渐长。腹部节Ⅵ和Ⅶ的鬃Ⅱ退化变小,腹部节Ⅷ背片后缘梳完整,梳毛细,腹部节Ⅸ背鬃长。雄虫与雌虫相似,但较小而淡黄。腹部节Ⅷ背片后缘梳缺。腹部腹片节Ⅲ~Ⅶ有横腺域[16](图1)。

黄蓟马与八节黄蓟马(T.flavidulus)及棕榈蓟马(T.palmi)的区别特征很少;黄蓟马与八节黄蓟马单眼间鬃间距小,在前后单眼的内缘连线上;腹部节Ⅱ~Ⅳ背片内对鬃Ⅱ比鬃Ⅲ短而细。棕榈蓟马单眼间鬃间距大,在前后单眼的外缘连线之外;腹部节Ⅲ~Ⅳ背片内对鬃Ⅱ的长短和粗细相似于鬃Ⅲ[16]。黄蓟马与八节黄蓟马这2个种有一段时间曾被合并为1个种[17]。这3种蓟马的简易分类检索表如下:

1 单眼间鬃间距大,在前后单眼的外缘连线之外;腹部节Ⅲ~Ⅳ背片的内Ⅱ鬃的长短和粗细相似于鬃Ⅲ

棕榈蓟马

单眼间鬃间距小,在前后单眼的内缘连线上;腹部节Ⅱ~Ⅳ背片的内Ⅱ鬃比鬃Ⅲ短而细

2

2 触角7节。雄虫腹部节Ⅲ~Ⅴ腹片有腺域

黄蓟马

触角8节。雄虫腹部节Ⅲ~Ⅶ腹片有腺域

八节黄蓟马

2 黄蓟马的寄主范围

黄蓟马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寄主范围较广,已报道的寄主有33科(表1),其中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豆科(Fabaceae)、葫芦科(Cucurbitaceae)、菊科(Asteraceae)、蔷薇科(Rosaceae)等经济作物受害较重,有些种类还未正式列入有关研究报道中。随着黄蓟马不断地扩散及人们的深入研究,其寄主范围还会持续增加。

3 黄蓟马的分布

黄蓟马在国内外分布广泛。国内分布于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江西、山东、吉林、重庆等地[16,25-27]。国外分布于印度[28-30]、巴基斯坦[31-32]、伊朗[34-35]、日本[36]、马来西亚、尼泊尔、菲律宾[37]、泰国、奥地利、保加利亚、捷克、法国、德国、意大利、立陶宛、俄罗斯、英国[4]、挪威、波兰[38]、西班牙、瑞典、瑞士[39]、朝鲜、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马拉维[16]等地。

4 黄蓟马的危害特点

黄蓟马属过渐变态类,整个发育期包括卵、若虫、成虫。黄蓟马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危害,用锉吸式口器刺吸心叶、嫩稍、嫩叶、花、幼果等的汁液。受害嫩叶变硬缩,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出现卷曲、皱缩等症状,后期出现黄棕色斑点。黄蓟马对棉花、大豆、果树、蔬菜、花卉等作物有很大的危害。石榴的嫩梢尖端受害严重时,呈黑褐色坏死,抑制枝梢的萌芽和生长,严重影响树冠扩展和光合作用,导致树势衰弱,开花量和坐果率下降。被害的黄瓜嫩芽和嫩叶卷缩,心叶不能张开,生长点萎缩,毛茸变黑,幼瓜受害后出现畸形,生长缓慢,严重时造成落瓜。被害的茄子叶片皱缩变厚,黄化变小,严重时整株枯死。被害的棉花叶片发黄枯萎,叶片、花蕾及幼铃脱落。被害的大豆叶片变黄脱落,豆荚萎缩,籽粒干瘪[7,9,40]。黄蓟马对不同作物造成的产量损失的精确估计还没有确定。除了直接危害外,黄蓟马被认为是许多重要的农作物病害的媒介[4],在印度西瓜上的黄蓟马能传播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of watermelon,简称TSWV-W)[30],而Mound等怀疑是鉴定错误,很可能为棕榈蓟马[41-42]。黄蓟马能否传播植物病毒及其传毒机制还须要进一步研究。

5 黄蓟马的生物学特性

在四川省凉山州1年发生17~19代,以成虫和若虫越冬,世代重叠现象较为明显,从石榴萌芽到落叶,在嫩梢上周年均可见黄蓟马的所有虫态[8]。在广州市秋季集中危害,严重影响秋淡蔬菜供应。黄蓟马的发生期与寄主作物生育期更替基本吻合[7]。通常春瓜每年6月上旬基本收获后,黄蓟马即转移到附近的黄瓜、丝瓜、茄子、菜用大豆等上危害,一般7月下旬出苗的秋植节瓜又为它提供更新鲜的食料,黄蓟马的喜嫩习性,使秋节瓜受害加重[7]。在我国台湾黄蓟马全年发生,危害瓜类,潜入嫩芯或花器,导致心芽萎缩、顶端生长停止、叶片黄化、植株发育不良、花器萎凋,影响结果,或造成果面产生粗疤,降低品质。

在东北中部地区,黄蓟马是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的重要种类之一,其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聚集度依赖密度,且随着平均密度的升高聚集程度增强;种群的聚集可能由其生活习性或其本身的聚集行为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43]。温湿度对石榴黄蓟马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干旱季节往往猖獗危害,多雨季节则对其生长发育不利,其种群周年消长受降水量影响最大,尤以7—8月降水量最多,种群密度大减,其发育最适温度范围为 25~30 ℃[8-9,40,44-45]。而于10月至次年3月,因气候干燥,黄蓟马密度会增加。

6 结语

在目前农业害虫暴发、频发态势下,一种防治措施常常难以解决所有问题[46]。对于蓟马类害虫的防控,宜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结合使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技术,在种群数量未达到经济阈值时不使用化学药剂,以达到科学防控的目的。在保加利亚、伊朗,黄蓟马受检疫限制。检疫方法针对不同虫态的活动习性,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检疫措施[47],及早发现是防治的关键,搞清楚蓟马种类及其如何搜寻寄主是监测其种群动态的有效手段[48-49]。物理防治对于体型微小的、隐匿性强的或钻蛀类害虫,具有良好的诱控潜力和应用前景。生物防治主要释放捕食性天敌,捕食黄蓟马的若虫和成虫,如微小花蝽(Oriusminutus)、二叉小花蝽(O.bifilarius)、南方小花蝽(O.similis)、亚非草岭(Chrysopaboninensis)、白脸草岭(Chrysopasp.)、塔六点蓟马(Scolothripstakahashii)、蜘蛛等[4,7]。农业防治主要采用栽培管理措施控制蓟马危害,及时翻耕和清除杂草,消灭其孳生和越冬场所;实行作物轮作,切断害虫的食物链;加强水肥管理,干旱年份在有条件的地块进行喷灌等[50-51]。

表1 已报道黄蓟马的寄主植物

猜你喜欢
单眼蓟马害虫
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在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落术后的应用效果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外伤致单眼盲者健侧眼视觉功能受损的法医学鉴定1例
辣椒蓟马防治技术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农业害虫的冬季防治
苦参碱B、C防治蓟马和小绿叶蝉田间试验
云南石榴蓟马种类组成及其种群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