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认知现状调查

2018-10-12 03:25李翠丽孙海飚
卫生软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看病难医疗机构分级

张 璐,刘 春,李翠丽,陈 爱,李 旭,孙海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医改关键领域的多维度系统工程,国家以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为抓手,系统推进医改,从完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等方面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1-3]。推行分级诊疗被认为是从根本上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但就目前看,患者在如何选择就医机构、政策执行者如何引导居民首选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等问题仍面临很大的困扰。

本研究于2017年5-9月通过随机抽样法抽取某三甲医院对口支援的14个县级医院,在每个县随机抽取不同数量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后患者的认知程度,为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现实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某三甲医院对口支援的14家县级医疗机构中的患者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8份。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分级诊疗政策知晓情况、分级诊疗获得途径、存在的问题等。调查数据经双人录入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似然比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与分级诊疗的相关性

调查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分级诊疗的认知程度不同,31~45岁年龄段知道分级诊疗政策的人数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知道人数占比为81.0%,不同性别对分级诊疗知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认知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60.9%的人知道分级诊疗;63.7%的人获得分级诊疗知识的途径是网络电视,仅15.2%的人从社区获得;54.2%的人选择就医时最关注医疗技术水平,25.4%的人关注费用,12.3%的人关注就医环境,8.1%的关注离家远近;人们不愿意在基层就诊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技术水平有限,认为看病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医药费用贵和在大医院看病难,见表2。

3 讨论

3.1 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可以优化医药卫生资源配置,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本次调查的578人中知道分级诊疗政策的仅为352人、60.9%,有39.1%的人不知道分级诊疗,提示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认知水平不高,而且调查人群的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等因素对分级诊疗知晓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45岁年龄段主要是“70后”和“80后”人群,有相当一部分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对网络的运用和接受能力较强,加之网络电视是新时代媒体宣传的主导,让他们比老人更容易接收和获得最新的信息;作为月收入高的群体,他们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从而更在乎自身的健康状况,对最新的医疗信息敏感度比较高。

表1 基层患者一般情况与分级诊疗认知关系

表2 患者对分级诊疗认知情况

注:*为多选题

3.2 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分级诊疗

本调查结果显示,有39.1%的人不知道分级诊疗,且 63.7%的人群通过网络电视获得相关信息,只有15.2%的人群通过社区宣传知晓分级诊疗。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医疗机构应采取多种手段,利用微信、视频、海报、新闻媒体等进行宣传,多措并举,切实提高分级诊疗政策的群众知晓率[4],让百姓了解社区基层医院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合理引导病人流向,从而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实施。

3.3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54.2%的人选择就医时最关注医疗技术水平,人们不愿意在基层就诊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技术水平有限,可见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群众的就医选择,影响分级诊疗的格局[5]。经过多年的探索,立足山西省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2017年发布了《山西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省内各大医院均在积极研究与部署医联体工作的方案和流程,健全分工协作机制,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优质资源的下沉,通过建设纵向帮扶医联体、紧密型集团医联体、城市医疗集团、专科联盟等形式,按照定单位、定目标、定责任、定任务、定考核、定待遇的“六定”原则稳妥推进,改以往“输血” 功能为“造血”功能,真正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3.4 培养群众良好的就医理念

调查结果显示,36.0%的患者认为看病难的问题是优势资源集中在大城市,这主要受人们根深蒂固的就医理念的影响,认为大医院的“专家”才可信,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可见培养患者良好的医疗观和就医习惯有利于分级诊疗制度更好地实施[6]。从短期看,患者就医习惯的改变较为困难,但可通过社区宣传、健康教育等方法构建基层医疗机构与患者间的良好关系,提高患者的信任度,打破“看病找大医院”的就诊模式,为构建分级诊疗制度营造良好氛围。同时,一定要消除宣传误区,病人在大医院就诊时,应合理引导病人选择合理的就医模式;引入社会化治理理念,完善居民就医与用药行为的干预机制,改善居民周围的就医文化,引导并培育居民科学合理的就医用药理念[7,8]。

3.5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自身能力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与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息息相关[9]。此次调查显示,患者不愿意在基层就诊的原因中认为基层设备落后占41.5%、基层技术水平有限占69.4%、基层医院药品不全占33.0%。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对基层的投入,从设备更新、人才留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基层医院应积极根据当地疾病谱,开展基层适宜的疾病治疗方案以及手术治疗,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最后,应改善医疗服务环境,确保医疗环境布局合理、温馨整洁,保护患者隐私,设置绿色通道,提高人文关怀。只有在管理、技术、人才综合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增强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感和认同度[10],才能真正意义上留住病人。

猜你喜欢
看病难医疗机构分级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看病难?它来帮你找专家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切莫因“规培”加重看病难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