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2018-10-14 19:12黄蓉
新一代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新媒体心理健康大学生

黄蓉

摘 要: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学习方式和个性塑造等方面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新媒体下,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律及途径,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媒体被称为数字化媒体,是以网络数字化技术为媒介的新的媒体形式。因为载体、媒介及传播技术等特点,它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有着本质的区别。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迅速,大学生在新媒体技术应用中成为了活跃且覆盖广泛的领先群体。基于新媒体下分析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领域,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的影响

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的影响已日益显现,它利用手机、电脑等载体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手机也演变成为了人的一种衍生感官、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生活方式上的影响。网络的普及应用,便利了学生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借助于网络论坛、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确实获得了不少方便,沟通交流、通讯变得更加便捷自由。就互联网而言,由于其线上可选择的虚拟性,大家多以匿名的方式交流,一方面保护了个人隐私和维护了言论自由,同时也使得思想交流及情感的传递更为自在。因而大学生愿意选择使用网络去表达思想观点和倾诉心声,他们一方面希望通过表达自己意愿和想法,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平等待遇,解决问题,但同时又害怕自我暴露的矛盾态度。所以当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学生在网络世界里不拘束地放纵自己,在网络上随意塑造扮演其他角色,因此逐渐形成对网络的依赖,使自己脱离了现实社会,丧失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导致情绪情感把控不好,自我认知缺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思维行为模式上的影响。大学生心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也已经开始受到新媒体的一些影响。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大学生的知识和信息的接受方式。传统出版物的信息传递量在下降,而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得的信息量在迅猛增加。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载体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教育资源。形式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甚至声画结合的视频模式,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且在遇到问题困难时,大学生已经习惯性地向网络、新媒体传播软件等寻求帮助。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认识的局限,大学生看问题容易主观片面,网络上又充斥着各种色彩及正副面的信息,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很难做到各个筛选,也因判断力、鉴别力不足,获取到不良信息,导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三)对大学生个性塑造、性格培养的影响。新媒体传播的平民化、快捷化、简易性等特性正是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可选择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参与信息的制作和传播。特别是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新媒体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个性塑造与性格培训與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往往会造成盲目追求个性及猎奇心理的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而高职院校大学生正好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日趋完善的重要环节,学生的个性塑造及性格培养会因此产生一定 的影响。

二、新媒体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新媒体传播开放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平台。新媒体依托计算机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其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速便捷,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特点,相比较以往的传播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突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积极地、迅速地传播正确的政策、理论和思想,在信息发布过程中主动性强,无须受体质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无论传播时间、地点、方式手段及面向对象或是信息接收获取,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改进,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开放性的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二)新媒体传播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高职院校大多采用讲座授课、团体辅导、个例咨询、谈心谈话等传统方式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参与与接受程度。而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以其灵活、便捷的优势,日益成为一种新式传播载体并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更为便利快捷地发布个性化信息、在短时间内,通过文字、语言、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或双方交流的方式,把内容迅速地传递给受教育者,使心理健康教育更直观、更深入。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学习、咨询,而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网络论坛等方式在任何的时间地点获取所需的信息及帮助,极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效率。

(三)新媒体的隐秘性和平等性加强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信任建设。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之一就是由于人的心理隐蔽性,高职院校学生很少愿意向老师讲真话和说实情,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同学不敢或不愿去进行心理咨询或参与相关活动,这是当前高校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最大障碍。而新媒体的隐秘性与平等性刚好解决了部分学生不愿实名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一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与学生进行非面对面的双向交流,以此来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新媒体交流的平等性,加强双方信任。通过心理健康论坛和微博等新媒体向学生及时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并启发学生的求助意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对策

(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实施培养、塑造、发展、完善的一系列社会活动,是一种由社会、家庭、学校、政府共同参与的、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体系。在新媒体技术运用成熟的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工作,更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因此,无论是高校管理者、教师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要将思想观念更新,树立新媒体思维,了解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充分意识到新媒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树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意识。

(二)提高教辅人员的心理素养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从教师、辅导员层面开始,提高高职院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运用的能力和素养,包括加强新媒体与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新媒体的运用技能,定期进行培训和教学交流,保证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知道学生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工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突破。

(三)积极引导高职学生对新媒体及新媒体载体的良好使用。有研究表明,智能手机作为新媒体传播的一个载体,已然成为人们的一个衍生感官。作为站在潮流前线的大学生,新媒体及新媒体载体已然成为当代高职学生乃至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浩瀚如海的信息资源,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较弱,甚至有些人分不清信息的好坏,逐渐走向接触负面低俗信息,最终自我迷失的地步。高校在积极拓展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心理辅导与健康咨询的教育功能的同时,应帮助学生认清媒体的本质,积极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使他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明辨是非,把握自我,高自身的信息防御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自律、自省的心理意识,保持思想的纯洁。让学生在接触网络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增强对信息的筛选能力,而且成为网络信息正确传播的引导者。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化、高效化和社会化,以及新媒体的开放性、灵活性、平等性等特点将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延伸和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构建适应时代的、有针对性的、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秀伦.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5).

[2]汪顿.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猜你喜欢
新媒体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