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文这个例子”

2018-10-15 19:40温琴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滕王阁王勃自然段

温琴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怎样把教材中的课文转化为可教的教学内容,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

表达是什么?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中表达分为两种,即“显性”和“隐性”。所谓的“显性”表达包括说、写、读,是直接的、普遍的、经常性的表达训练方式。而另一种“隐性”表达,则是通过阅读某些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种表达是把作者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需要的过程。

语文教学是否指向表达,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是教学问题是否拥有语文的元素。如探索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关注文本的用词和遣句,揣摩语言的色香味等。第二个就是教学活动有没有着眼于语文能力。说得更好理解一些就是,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三个地方:把字写好,把口才练好,把文章写好。这三个方面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课堂上不论怎么组织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

那么,教师如何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呢?

一、注重比较特别的表现手法

广义讲的表现手法就是作者使用比较特别的语句组织方式表达思想感情和行文措辞。老师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语文修养,更要重点培育学生的探究品质,包括正确建立意象、探索的意义等。在这些基础上指引学生掌握语言形式的特征。例如课文《望月》里面的表现手法就极为特别。

1.三重层次表意象。凡读散文者,都知其形散神不散之语。本文妙在何处?在所望之月之多重“身份”。一是赏月下之景,即江中月;二是吟月下之诗,是诗中月;三是在月下幻想,为心中月。这三重层次的“月”,构成了课文内在的逻辑结构,表达清晰明了,符合作者写作的主旨。

2.美景诗句染氛围。再看作者的语言表达。第二节作者用流光溢彩的妙笔,由上到下,由近及远,写出了月色江景的朦胧美、诗意美,让学生对月心生向往。同时,这一小节也是学生写景学习的最佳范笔。“我”和小外甥背古诗是文章的重点,诗中描写月亮的意境、诗情,与作者、小外甥眼前的月光,情与景交融,给人一种清幽旷远的感觉。

3.对比之下显童真。写心中月的时候,作者巧妙地用到了一处对比,将小外甥回答月亮像天的眼睛时的不假思索,与“我”的惊讶进行鲜明的对比,赞美儿童的纯真与童心。同时,小外甥这种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幻想的举动也感染了作者,这才有了最后一节中作者“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那是他被小外甥思维感染的结果。

二、着眼与众不同的篇章结构

“结构”是一个不能轻视的重点。掌握好文章的结构特征,一层一层地分析语言中内涵的组织结构,才能够品味出文学作品构思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目的和意图。

1.文章脉络明了。比如课文《少年王勃》,它是一篇描写人物的故事,主要讲了王勃年少时在滕王阁赴宴会时写下一篇名传千古的《滕王阁序》,展示了卓越的才华。我们知道,叙事的文章一般都可以分为起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少年王勃》一文,“王勃受邀参加宴会”是事情的缘起,“即兴创作《滕王阁序》”是经过,“《滕王阁序》千古传诵”则是事情的结果,相应的板书设计也让学生理清了文章脉络,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三年级开始,要教给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类似的训练必不可少。只有循序渐进,学生才能渐入佳境,掌握一定的方法。

2.写作方法渗透。在了解文章结构、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观赏景色中体会秋天的宁静、秋天的美丽、秋天的深远。然后让学生把王勃眼前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抓住文中三处描写王勃的语句,从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写的过程中,明白这是正面描写;都督的反应、客人的表现则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王勃非凡的才气。

小学阶段这样的课文有很多,比如《黄河的主人》中艄公、乘客的描写,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中高原柳、家乡柳的描写,比如《夹竹桃》中夹竹桃、院子里其他花的描写。课堂中需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课上经常进行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训练,通过“种好自己的田”,用“关注文本”的思维教课文,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三、关注意犹未尽的训练之点

如果一篇课文可以找到一个非常适合的“点”或者“线”,那么这篇课文将会特别容易,这节课的教学思路也会特别的清楚。我们选择训练点要关注的不仅仅只是所教文本的特别之处,更要注意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及单元目标的确立。

1.寻文章题眼。读一篇好的文章,常常惊叹作者谋篇布局之巧妙,其精微之处似乎不可用言辞去说明。是否有打开这个“妙”的钥匙呢?有,这就是“文眼”!

读完《沉香救母》这篇课文,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说说自己心中的感受,我想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救母心切”一词。

根据救母亲的过程开展故事的剧情有四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是拜别师傅,去华山。第二自然段是不顾艰难险阻救母亲。第三个自然段仙人看到,帮助他。第四个自然段大山劈开,母亲救出。情节环环相扣,紧扣中心,彰显沉香“孝心”。

2.觅传神之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沉香吃尽千辛万苦向华山奔去。“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一点儿也不在乎”是重点语句。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联系《青蛙看海》中不放弃的小青蛙,联系《大禹治水》中走遍各种地方的大禹,沉香翻越高山、跨过深涧的时候想到了“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山高路陡”等词语。“餐风饮露”这个成语来源是沉香吃了几个野果子,喝了几口泉水的时候想到的。句子的意思用这些成语包含,这样让学生看懂课文的同时也在积累知識。

3.关注文字的留白。静态的教材文字,要想让书中的文字变得“活”起来,老师就要带领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品读沉香救母路上的行路难、饮食难,感受沉香的一片孝心。再进行拓展,让孩子从“衣”“住”方面想想沉香还会遇到什么困难,让孩子学习文本表达,也为今后的写作练习作好铺垫。

的确,语言中的表达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叫“理解”,用自己的“心”读出来叫“体会”,用自己的笔写出来叫“运用”,把文本特点和写作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叫作“感知”。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时的材料是什么?对,就是课文!能让学生在课上知道文本“写了什么”,如果还想让学生明白文本是“怎样写的”,就要在赏析、比较、实践等方法下进行,为之后的积累运用作铺垫。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滕王阁王勃自然段
滕王阁 我心中的歌
少年王勃
第三届“滕王阁杯”童谣大赛获奖名单
滕王阁,我心中的歌
经典吟诵第七期《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经典吟诵第八期《滕王阁序》(节选)
蜀中九日
美丽的秋天